理论教育 媒介批评学:文体与类型

媒介批评学:文体与类型

时间:2023-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媒介批评研究中,批评文体一直没有受到应有的注意。当我们把媒介批评理解为对新闻传播活动表达意见和立场的一种行为时,就会在车载斗量、汗牛充栋的中国新闻报道中,发现大量的媒介批评文本厕身其间。学术研究体媒介批评文本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的出现,充分显示了中国媒介批评此时脱离社会批评、文化批评而自成一格,开始走向文体独立,成为文体大家庭中的一个重要成员。

媒介批评学:文体与类型

媒介批评绝大多数以文字文本方式存在,批评文体是人们借以指认和研究媒介批评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媒介批评的言说方式。批评文体是指独立成篇的文本体制,是文本构成的规格和模式。媒介批评文体是媒介批评历史内容长期积淀的产物,它反映了批评文本从内容到形式的整体特点,属于形式范畴。批评文体的特征及其划分,往往取决于其层面结构中某些因素的强化、突出或变异。批评文体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一种表达,是一种选择,甚至也可以说是一种强调,它以展现在批评主体面前的体裁可能的丰富性为前提,在表达同一思想内容时,可以在对等的种种方式中进行选择性的取舍,即选用最恰当的再现思想内容的形式外衣。批评主体在构思文本过程中,总要选择最符合批评意图和对象的某种体裁结构及其规定性,所以批评文体可以被视为媒介批评的一种选择性。

在媒介批评实践中,人们创造了批评文体的多种形式,如论文、点评、杂文、时评、新闻、对话、序跋等。这些媒介批评文体各有千秋,各有适用性和局限性。批评家们认识各种批评文体的特点并恰当而自如地选用来构成自己的批评话语方式,是使批评产生良好效能的一个重要条件。如画龙点睛式的点评,与思考周详、内容丰富的论文,便各有用途。把点评拉为论文可能大而无当,空疏散漫;把论文缩为点评,则或削足适履,言不尽意。在媒介批评研究中,批评文体一直没有受到应有的注意。如果我们深入媒介批评文本之中,对批评文本操作的全过程,诸如论点的确立和表述、论点与论据的关系、论据的材料选择和运用乃至批评家的思路同话语背景等进行解剖,则会发现批评文本文体上的差别有时不啻霄壤,呈现出色彩斑斓、绰约多姿的动人风貌。

(一)新闻报道

媒介批评主体为新闻从业人员的时候,他们不仅可以选择评论、论文等通常的说理性文体来表达自己对媒介的观点和倾向,而且还可以通过他们更为熟悉的文体——新闻报道来进行媒介批评。当我们把媒介批评理解为对新闻传播活动表达意见和立场的一种行为时,就会在车载斗量、汗牛充栋的中国新闻报道中,发现大量的媒介批评文本厕身其间。人们阅读该新闻报道时,也会同时接触其中所蕴涵的某种批评观点或倾向,虽然读者可能并不同意它所表达的观点。在中国媒介批评史上,选择新闻报道体进行媒介批评,常常是媒介批评主体一种刻意的行为,是批评主体在掌握新闻报道文体的特点之后,对文体功能的主动利用。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决定了新闻是一种传述信息的记事性文体。对于熟悉新闻写作特点、掌握报道文体的新闻工作者来说,在述事的同时表达倾向并不成障碍,尤其一些深谙中国传统史传中春秋笔法写作奥妙的新闻工作者,利用新闻报道体来进行媒介批评,更是得心应手。作为一种话语方式,新闻报道无疑具有强大的意义建构功能。新闻报道体媒介批评就是借助新闻话语意义产生的方式,来实现对媒介的评价。

(二)时评杂文体

在媒介批评领域,时评杂文体是数量最多的一类媒介批评文体。严格说起来,时评、杂感是有区别的两种文体,但时评和杂感两者有时又很难明显地加以区分,它们在议论、针对时事、迅速、体裁短小等方面具有同一性特征。时评杂文体之所以成为最多的一类媒介批评文体,既有历史的传统,又有文体的原因。1904年《时报》首创《时评》专栏,所刊登的评论注意与新闻相配合,每篇一、二百字,各新闻版均设此栏,挣脱了旧式论说坐而论道的议论模式,以简短隽永、泼剌流利受到好评,其他各报纷纷仿效,时评遂一跃成为中国报刊的制度性设置。杂文在中国报刊上是随着副刊的产生而出现的一种以议论和批评为主的杂体文学散文,以广泛的社会批评为主要内容,有着寓肯定于否定之中的特征。杂文格式笔法丰富多样,短小灵活,艺术上要求理趣、形象结合,有较鲜明的讽刺和幽默的喜剧色彩。辛亥革命时期,一些报纸副刊开始辟有“杂文”、“杂感”等栏目,五四运动前后以战斗性、灵活性强而受到重视,特别是因鲁迅的倡导而使其成为独树一帜的报刊评论文体。时评、杂文因其文体上的批评性、战斗性、灵活性而成为媒介批评最适合的栖身文体之一,从而成就了时评杂文体媒介批评文本数量上的庞大。

(三)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体是中国媒介批评文本中数量虽然不多,但分量十分吃重的一类,也最能代表媒介批评所能达到的思维水准和理论高度。它常以论文的形式表达系统的理论见解,一般针对的是重要的、较为宏观且普遍的媒介缺失或问题。这样的批评需要对批评客体有周密的观察,对媒介倾向中蕴涵的理论问题有明确的学术性判断。也就是说,需要批评主体具有较强的理论自觉意识。学术研究体媒介批评文本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的出现,充分显示了中国媒介批评此时脱离社会批评、文化批评而自成一格,开始走向文体独立,成为文体大家庭中的一个重要成员。学术研究体媒介批评文本对批评主体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批评主体需要具备较丰富的理论储备和扎实的学术素养,因此它通常只能是一些职业批评家的专利。它能使批评主体充分地、细致地、逻辑严谨而又可能文采斐然地表现丰富的批评内容,以充分阐述自己的批评观点,进行广泛而深入的解析和讨论问题。针对许多具有宏观社会背景、重要且又复杂的媒介问题,批评主体往往都采用这种批评文体来阐释和发挥。

【注释】

[1]俞燕敏、鄢利群:《无冕之王与金钱:美国媒体与美国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8页。

[2]周麟之:《论禁小报》,张之华主编:《中国新闻事业史文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页。

[3]王韬:《论日报渐行于中土》,张之华主编:《中国新闻事业史文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7页。

[4]《潮惠民情土俗论》,《申报》第74号,1872年6月20日。(www.daowen.com)

[5]《本馆辩诬论》,《申报》第79号,1872年6月26日。

[6]邹韬奋:《批评的真精神》,《韬奋全集》第1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01页。

[7]邹韬奋:《可以不必做的文章》,《韬奋全集》第3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1页。

[8]王璋:《为今日报界进一言》(自日本来稿),《东方杂志》第16卷第5号,1919年5月15日。

[9]李岩:《媒介批评:立场、范畴、命题、方式》,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73页。

[10]《杂感》,《新华日报》,1945年 5月10日。

[11]任白涛:《抗战期间的新闻宣传》,新闻研究社,1938年刊行,第83页。

[12]任白涛:《抗战期间的新闻宣传》,新闻研究社,1938年刊行,第48页。

[13]鲁迅:《二丑艺术》,《鲁迅全集》第5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98页。

[14]邵飘萍:《从新闻学上批评院秘厅对新闻界之态度》,肖东发、邓绍根:《邵飘萍新闻学论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18页。

[15]《编辑室启事》:《申报·自由谈》,1933年5月25日。

[16]孙几伊:《对于晨报底一些贡献》,北京《晨报》,1921年12月1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