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声是一个外来词汇。从历史的角度看,虽然我国传统音乐中有多种音乐组合的和声因素,但和声作为一门具有声学系统理论的音乐学科,是清代起才由西方传入并发展起来的。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出版的《御制律吕正义·续编》记载了西方“和声”的引入,是目前所见西方和声理论传入中国的最早的文献记载。中西方音乐最开始虽然都是单声音乐,但西方从15、16世纪开始,和声就逐渐得到重视和发展,并最终形成了完备的和声理论体系。而我国的传统和声经历了一个十分曲折的发展过程,虽然目前还没有形成完整而规范的和声体系,但是在大批音乐家不断的继承和创新中,中国传统和声已经获得了逐步的发展。因此,中国传统和声的结构成因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中国传统和声的民族风格特点主要体现在其结构上:依据“横生纵”的原则,以大小二度、纯四度、纯五度为基础,加入增四度、增五度音程,已经成为现在音乐写作中十分普遍的现象。
在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中国传统和声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单一到多样化的过程。传统民族民间音乐是没有和声形式的单声音乐,但它有着典型的风格特征,如主音有时不明确、旋律结构灵活多变等。我国的传统民族民间音乐不太注重和声本身,主要是在各声部横向发展、结合的基础上产生和声关系,追求音响形态上的美。经过世代相传的演奏、演唱,我国传统民族民间音乐在声部纵向结合及横向运动方面,积累了许多经验,为中国传统和声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我国民族音乐中多声部的和声
我国民族音乐的和声形式主要是单声部,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多声部音乐存在于各地区和民族和声形式中,主要在多声部民歌、演奏多声部音乐的乐器以及器乐重奏或合奏中得以体现。这些多声部音乐中的和音,纵向结合的基础往往是横向旋律的发展,虽然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和声体系,但已经或多或少具备了一定的和声特征,为我国的传统和声提供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的依据。
(1)多声部民歌的和声形态。多声部民歌的主要声部和其他声部通常是由旋律构成的,这些起着不同作用的、各自独立的声部旋律形态有着独特的特点,同时又紧密联系在一起。和音结构在纵向上是各种不同音程的结合,在横向上,各个和音先后连接就形成了复调性。纵横的结合,呈现出立体的多声部民歌形态,和音的连接、结合、结尾方式等方面有了一定的规则和方法,具备了部分和声的特点。
(2)多声部民族器乐的和声形态。我国拥有多种演奏多声部音乐的民族乐器,如琵琶、古筝、扬琴、古琴、三弦、月琴、笙、阮等。器乐的多声部音乐形式,在多声器乐乐曲中和音的结合及重奏、合奏中和音的结合两方面体现出来。一般演奏者不注重和声本身,以变化模仿各声部之间的旋律、线性思维下的和音结合为主要特征。开放式的和音结合排列方式、表现其自身特点的乐器性能的发挥,都使器乐曲的和音结合方式更为多样化。
2.功能和声对传统和声的影响
西方功能和声有着两三百年历史的严谨的和声体系,一方面为传统和声向多声部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参考,另一方面,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民族音乐的传统和声精华不断被其吸收。尤其是在近现代和声技法的音乐中,有时直接借鉴传统和声的多声部手法,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和声写作的技法与表现能力。
(1)科学的传统大小调和声。产生于18世纪欧洲的传统大小调和声体系,具有均衡与完美的结构形式,从和弦结构来看,三度叠置是最主要的方式,二度音程不协和性太强,四五度音程音响效果也不好,在这一时期已经开始出现一些变音和弦和一些近现代才有的和声材料。19世纪的传统大小调和声体系具有规范性、严谨性的特点,在如今的和声领域里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许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2)借鉴民族音乐的现代和声。多样化的形式是现代和声的特点,具有独特魅力的民族音乐传统和声,受到音乐家们的重视,特别是中国传统音乐的写作手法和音乐素材被广泛应用,使大小调和声有了“中国化”的特点。
从浪漫主义后期到20世纪初期,作曲家们开始打破欧洲大小调体系的功能逻辑,音乐思维开始向多元化和复杂化发展,同时,古老的各民族音乐文化被重新重视。这样,民族民间音乐以及多声技法与近现代某些和声技法就有了内在的联系。而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精华更是被现代音乐所吸收,使近现代音乐与民族民间音乐有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这些相同或相似之处是我国传统和声发展最直接的参考。
(3)美学思想对和声发展的影响。在西方近代音乐史上,18世纪的美学思想对音乐家们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和声体系、音乐形式方面。19世纪,重视情感的表达成为西方音乐美学思想的主要主张,所以浪漫主义音乐追求情感的抒发,而不是追求形式的完美,因此动摇了古典主义时期调性对和声的影响。20世纪是一个动荡的时期,多种多样的流派和风格精彩纷呈是该时期音乐的特点,在和声方面也有了许多与传统和声迥然不同的理论体系,作曲家们对不协和也有了新的认识。
音乐美学思想也影响着中国的音乐发展。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美学思想对中国音乐的影响甚为深刻,所以,中国传统民族音乐很少有矛盾冲突,以平和为主基调。我国传统和声的发展过程,从进行“五声化”尝试、照搬西方大小调和声,到今天五声化手法的全方位运用,一直被人们的美学思想所影响,且这种影响还将继续。
我国的传统和声是指我国的五声性调式和声,它是我国音乐中所使用的主要类型与形式。五声性调式和声是以我国民间多声部音乐运用与创作为特点的技法,是我国的音乐家们在学习了欧洲多声部音乐和声写作技法后,结合我国民族音乐而发展起来的。五声性旋律的和声方法无论在我国或外国的音乐作品中,都有着广泛使用的可能性,可以说,各类和声手法均在一定的条件下适用于五声旋律,在创作实践中均有应用。(www.daowen.com)
但是,我国传统和声与西方功能和声是不一样的。至少有以下三方面的不同:
(1)不同的音的律制。西方音乐用十二平均律,我国音乐则采用五度相生律。大全音的五度相生律与全音的十二平均律相比,音程距离较远;小半音的五度相生律与十二平均律的半音相比,音程距离又较近。
(2)不同的调式基础。我国民族和声的基础是五声性调式,而西方功能和声则是以和声小调与自然大小调为基础。西方功能和声通过使用副和弦、离调和弦、变和弦、等音转调以及高叠和弦等手法获得更加尖锐的半音倾向,而在我国传统和声里,一般不会出现强大的半音化,没有那么尖锐的矛盾冲突。
(3)不同的和弦构成方式。西方功能和声广泛运用三度叠置的和弦,而我国传统和声中有时与五声性调式有一定的矛盾,运用时要经过处理或有所选择。
虽然我国传统和声与西方功能和声有许多不同的地方,把西方功能和声改造成我国传统和声有许多困难,但我们应该注意到,它们之间还是存在着许多统一的因素。第一,在调式骨架上,它们都是以调式的主音、属音、下属音为代表的对立的、稳定与不稳定的关系。第二,在经过一定的方法处理后,我国传统和声中也可以使用三度叠置得到更好的效果。第三,妥当处理半音,采取附加音冲淡、放置在内声部、五声综合处理等方法,形成自己的特色。
人类文化的早期阶段有许多令人惊讶的相似之处,中国传统和声和西方功能和声也有许多相同之处。不少西方的古代音乐都是五声性的,所用的几种七声音阶教会调式也可以在中国古代音乐中找到相应的比照。在奔放激情的民族性格驱使下,在焦点思维的西方文化影响下,调式逐渐形成了两种色彩鲜明的结构,形成了内部有清晰主属关系的大小调体系。
西方音乐的七声音阶又逐渐发展成集中为一个主音的十二音。对于十二音的认识,欧洲人比中国人晚半个世纪,中国也有五种调式、三种音列,在非倾向性原则的影响下,调式主音只起到记音的作用,而没有被典型化。所以,我们的音阶以各种形式长期共存,没有一统化,也没有十二音化。
中国的五声性调式是我们民族音乐的根基与灵魂,作为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建立在我们中华民族美学观念和思想情感之上的音乐思维和调式思维。中国原生态的古老传统音乐产生在相对封闭的社会,通过融合外来音乐形式以及与世界各民族音乐文化的相互交流,获得再生机能,在现实文化生活中存活并跨入世界乐坛,最终成为向世界乐坛展示中国传统音乐的深刻智慧和艺术魅力的主流文化。这种发展融合,不是否定和割断传统,而是对传统的丰富和发展。在多元文化发展的21世纪,全世界都处于一种多创作、多流派、多形式技术和手法并存的年代,音乐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更加多元化、复杂化、现代化的阶段。只有一百多年历史的中国新音乐,经受了前所未有的洗礼。
回顾我国传统和声的发展过程,我国音乐在引进西方作曲技术理论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作曲家致力于进一步挖掘和规范传统和声作曲技术理论,传统和声有了以下两种发展趋势:
(1)现代和声创作技法与民族传统和声文化不断融合,不少作曲家不断从民族文化中挖掘新的素材,从中获得创作灵感。
(2)反传统的现代新音乐创作手法不断融入,在现代作曲家创造性思维的驱使下,不协和的音程加上朴素的曲调、新颖的音响、奇异的形式、复合的节奏、纷繁的结构等自由的创作与表演方式,音乐表现了大量的无拘无束的出人意料的奇思妙想。
总之,我国的传统音乐和声正在与时俱进,中国传统和声的发展逐步进入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在中西和声借鉴交流、古今文化相融、和声创作技巧等方面,中国的作曲家们在不断挑战、不断追求中勇敢前进着。
当前中国传统和声创作正处于一个多元化、现代化的发展时期,我们有理由相信,不久的将来,我国的传统和声将会有一套属于自己的独特的完备的理论体系;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一代代中国音乐家的共同努力下,中国传统和声的发展一定会拥有灿烂辉煌的明天。研究20世纪中国和声理论与实践的意义由此得以彰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