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和声色彩本质与表现-中国20世纪理论与实践研究

和声色彩本质与表现-中国20世纪理论与实践研究

时间:2023-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音乐经人的听觉器官进入大脑。在表现主义音乐观念中,作曲家的主观感受是其音乐表达的终极目标。与印象主义对自然的色彩、光线和氛围的描绘相比,表现主义更倾向于表达人的内心深处的感受和体验,而非描绘、形象模拟等具象感知。因此,20世纪诸多的和声色彩性表现样式成为个性化体现的重要因素。和声的色彩性与音乐的描绘性不同。德彪西为音乐的色彩性描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和声色彩本质与表现-中国20世纪理论与实践研究

音乐经人的听觉器官进入大脑。经大脑思维后,人可以根据经验和记忆来满足心理的、精神的需求。所以,人的听觉本能只有音高、强度和音色的感知能力,对音乐的心理满足需要进过思维与联想,并以经验和记忆为基础。基于这一特点,听觉的心理接受和视觉的直观接受具有异曲同工之妙,于是,在音乐领域出现了一系列与美术的色彩概念类似的术语,如线条、节奏、冷暖,单调与多彩、质朴与绚丽、灰暗与明快,声音块与色块、单一音色与单一色彩、复合音色与多重色彩等。

一般来说,人类视觉的直观接受能力要远远大于听觉的心理或联想接受。音乐的色彩感知实际上只是作曲家为听觉创造的一种虚幻场景,接受者基于内心联想或内部关联来感知音乐的色彩。综观历史,人们从未放弃对音乐色彩的追求,从未停止给音乐渲染上各种色彩;进入个性化、多元化的20世纪,由于不同的音响理念和个性化的创作思维观念,作曲家们对音乐色彩的追求与表达方式形成了迥然不同的发展轨迹。

表现主义音乐观念中,作曲家的主观感受是其音乐表达的终极目标。与印象主义对自然的色彩、光线和氛围的描绘相比,表现主义更倾向于表达人的内心深处的感受和体验,而非描绘、形象模拟等具象感知。新古典主义音乐观念追求音乐的“无感情性”,注重在纯音响体系中建立秩序和规则,以客观、冷漠、理智的旁观者的立场重新审视浪漫主义由于情感的肆意宣泄所导致的音乐危机。因此,20世纪诸多的和声色彩性表现样式成为个性化体现的重要因素。(www.daowen.com)

和声的色彩性与音乐的描绘性不同。虽然在纵向的音响中呈现出对色彩的追求,但横向的音高组织材料却是其色彩性描绘的基础,正如美术色彩不能离开三原色一样。德彪西为音乐的色彩性描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事实上,全音阶的音高组织结构与十二音技术是同一观念下的不同手段,都是在摆脱传统调式后寻求每个音的独立性和平等性。由全音阶获得的无调式的平行和弦的流动、无功能倾向的和弦的自由重组,创建了有时朦胧、有时闪亮的多重音乐形象,为音乐的色彩性描绘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20世纪的作曲家们为了获得不同的音乐色彩,有时会以浓墨重彩的方式描绘,如相邻音的群发——音块;有时会巧妙地轻描淡写——宽排列的和声配置;有时以一种颜色覆盖另一颜色——协和和弦的隐蔽使用;有时单一色彩与多重染色混合使用——多种调式、调性的叠置与重合;有时只用黑白两色表达灰暗与明快——钢琴黑白键音的叠置与对比。当然,音乐色彩的层次变化也与乐器的配置、新技法的使用以及新声源(如电子音乐等)的产生密切相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