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和声研究及实践的初步成果

中国和声研究及实践的初步成果

时间:2023-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世纪初,随着西方音乐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和声开始被中国音乐家们所重视,并陆续产生了一些成果。高寿田、萧友梅、吴梦非等出版的“和声”方面的书,可以看作中国和声的创始阶段。萧友梅还创作了90多首作品,在尝试和声民族化创作方面进行了有借鉴价值的尝试。新文化运动对当时中国新的音乐文化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20世纪上半叶,在中国新音乐文化建设中,出现了许多杰出的作曲家和音乐家。

中国和声研究及实践的初步成果

20世纪初,随着西方音乐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和声开始被中国音乐家们所重视,并陆续产生了一些成果。高寿田、萧友梅(图2-1)、吴梦非(1893—1979)等出版的“和声”方面的书,可以看作中国和声的创始阶段。谈到作曲家真正运用和声技巧进行音乐创作,那么,赵元任于1915年发表的《和平进行曲》是运用西方和声进行创作的成功尝试。在和声理论建设方面,作为一名音乐教育家,萧友梅撰写了几本有关欧洲音乐技术理论的书,包括《和声学纲要》等。萧友梅还创作了90多首作品,在尝试和声民族化创作方面进行了有借鉴价值的尝试。

图2-1 萧友梅

和声是音与音纵向和横向运动的集合体。西方体系的功能和声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后,随着文化观念和表现内容等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作曲家开始不断冲破传统和声的束缚,拓展和声语汇,引入半音化和声,模糊传统功能和声,突出显示和声的色彩性和独立性,以达到充分表现各种音乐内涵的目的。

新文化运动对当时中国新的音乐文化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当时,中国许多音乐家都有着自己的见解,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支持蔡元培提出的“以美育代宗教说”,力争创作的音乐作品能为大多数人所接受,以实现音乐的思想解放和启蒙作用。(www.daowen.com)

20世纪30年代初,左翼音乐运动的兴起和发展,造就了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第一支自觉接受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革命音乐队伍,在革命歌曲创作和群众歌咏运动的发动组织方面,创造了丰硕的成果和成功的经验,对中国新音乐文化的建设具有深远的影响。左翼音乐运动所做的工作是多方面的,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为进步的电影戏剧和群众救亡歌咏活动创作歌曲,如《母性之光》《渔光曲》《大路》《桃李劫》《风云儿女》《十字街头》《马路天使》《夜半歌声》等影片和《扬子江暴风雨》《放下你的鞭子》等戏剧中的歌曲,多数脍炙人口并流传不衰。唤起民众觉醒、鼓舞民众抗日救亡的歌曲如《码头工人歌》《大路歌》《新女性》《开路先锋》《义勇军进行曲》《牺牲已到最后关头》《打回老家去》《大刀进行曲》《保卫国土》《游击队歌》等,是五四运动之后发展起来的中国专业音乐创作队伍创作的反映现实生活的第一批作品。这些歌曲的音乐语言通俗生动,风格明快有力,结构短小精悍,开创了我国音乐创作具有时代精神和大众化、民族化的崭新局面。

1949年7月,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这次大会总结了有关文艺运动的历史经验,讨论了今后的工作任务和长远目标。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我国在长期斗争中发展起来的文艺运动的阶段性胜利。

20世纪上半叶,在中国新音乐文化建设中,出现了许多杰出的作曲家和音乐家。萧友梅、黄自、赵元仁、黎锦晖(1891—1967)、聂耳(1912—1935)、任光(1900—1941)、马思聪(1912—1987)、谭小麟(1912—1948)等都是著名的代表。他们的音乐创作在和声的民族化探索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为我国音乐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不仅对革命斗争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为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音乐事业的全面建设奠定了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