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春秋》学术研究成果分享

《春秋》学术研究成果分享

时间:2023-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晚年时期,他的《春秋》學深受中國元代學者黄澤的影響,力圖區分“魯史《春秋》”與“孔子《春秋》”。其中,中井履軒的《春秋》經傳研究,尤其是他的《春秋左傳雕題略》《左傳逢原》兩書具有典型的意義,堪稱德川中、晚期《春秋》學研究走向全面、深入的代表性著作。履軒之説詳见於他所撰的《七經雕題》《七经逢原》等書。

《春秋》学术研究成果分享

張德恒

摘 要 德川日本中、晚期的儒者中井履軒深受彼時大阪發達的商業影響,承閩洛之統,兼修陸王之學,其學説富有批判精神、科學理性,并具有尊王賤霸的意識。履軒畢生研探《春秋》經傳,始則駁斥杜注、批評“三傳”,終則經傳并疑、獨張己説。晚年时期,他的《春秋》學深受中國元代學者黄澤的影響,力圖區分“魯史《春秋》”與“孔子《春秋》”。在具體闡釋經典時,履軒堅持“有爲之言,不可以解經”的信條,以“歷史的解讀方法”研讀《春秋》經傳,廣征博引,沿波討源,時出精見,影響深巨。

關鍵詞 中井履軒;《春秋左傳雕題略》;《左傳逢原》;黄澤

德川日本(1603—1868)的《春秋》學在歷經德川初期(1603—1691)的文獻積纍與初步考證後,至德川中期(1692—1779),日本《春秋》學的研究進一步深化,諸儒深研細索,從各個角度、用各種方法對《春秋》經傳進行詳細闡發,創獲很多。其中,中井履軒的《春秋》經傳研究,尤其是他的《春秋左傳雕題略》《左傳逢原》兩書具有典型的意義,堪稱德川中、晚期《春秋》學研究走向全面、深入的代表性著作。(www.daowen.com)

中井履軒(1732—1817)名積德,字處叔,號履軒,俗稱德二,中井甃庵(1693—1758)之子,中井竹山(1730—1804)之弟。享保十七年(壬子)五月二十六日生於大阪的尼崎坊學校。履軒天資英邁,才識卓偉,於學無所不通。三十五歲時履軒曾應吏部之聘,一年之後即返回大阪教授生徒,從此再未出仕。履軒恬淡自適以頤其志,以啓迪後進爲己任,雖處市井之中却持己清廉,雖無斗升之禄却氣盈寰宇。毁譽得失,未嘗介懷,風采操行,有古賢遺風。文化十四年(丁丑)二月十五日,履軒病卒,享年八十六歲,斂骨於大阪府城南的誓願寺。

中井履軒治經雖本宋儒之注,但博搜廣采元、明諸家之説,參以獨得之見,往往發前人之所未發。比如,他認爲《易·十翼》《春秋》皆非孔子之筆。履軒之説詳见於他所撰的《七經雕題》《七经逢原》等書。[2]履軒著述宏富,據《水哉館遺編目録》可知他的遺著有一百一十篇(部),涉及禮樂、刑政、軍法、醫術、音韵、曆數等多個方面。[3]

中井履軒的學説與大阪發達的商業活動密切相關,其《春秋》學著作廣征博引,訂訛正謬,力求突破陳説,時出精見,創獲頗多,具有承前啓後的性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