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存養察識:君子觀的内在修養

存養察識:君子觀的内在修養

时间:2023-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上一節中,我們論述了在船山詮釋視域下《中庸》的“君子”觀的根源在於吾人本具的先天天命。依據船山“兩端而一致”的思維方式[22],我们可知他將君子的養成分爲内在修養與外在化成两个方面。船山指出君子的培養亦賴於“存心養性”之功:初入門人,謹言以存心,是溯末反本事。前者爲君子所存養,後者爲君子所省察。職是之故,船山指出欲爲君子者,關鍵的问题即在於能知性以盡性,存其性、審其情以起人文化成之用。

存養察識:君子觀的内在修養

在上一節中,我們論述了在船山詮釋視域下《中庸》的“君子”觀的根源在於吾人本具的先天天命。我們要進一步追問的是,君子之風範要如何體現呢?依據船山“兩端而一致”的思維方式[22],我们可知他將君子的養成分爲内在修養與外在化成两个方面。首先談内在修養之功:

天命之人者爲人之性,天命之物者爲物之性。今即不可言物無性而非天所命,然盡物之性者,亦但盡吾性中皆備之物性,使私欲不以害之,私意不以悖之,故存養省察之功起焉。[23]

吾人之性是就天命落在人身上而言的,天命落在物上就是物之性。唯有人能有意識地體察天命,進而以道德工夫實踐。[24]實踐的具體方式即爲“存養其性,省察其情”[25]。因此,天命只有在吾人的道德工夫實踐中纔得以展現。

船山指出君子的培養亦賴於“存心養性”之功:

初入門人,謹言以存心,是溯末反本事。成德之後,心無不存,而爲自難、言自訒,是自然氣象。若仁者之實功,則云“爲之難”足矣,加以存心,則又是捷徑法矣。[26]

船山通過比較初學者與成德君子两者在謹言慎行上的差異,論述吾人存心養性之後的狀態。初學者須謹言慎行以存養本有的心性,久而久之自然能言謹行正,達至存心成效的自然狀態。析言之,對已成德的君子而言,謹言慎行是存心養性之後的自然心態。如何達到此种境界呢?船山指出在於初學時能隨時要求自身言謹行正。職是之故,船山强調由言行謹慎以存心養性乃是由末返本之事,存心是本,謹言是末,彼此實爲相輔相成的關係,兩端歸於一致。

我們要進一步追問的是,究竟該如何實踐“存養其性”以達至君子的境界呢?(www.daowen.com)

存者,存其理也,存學、問、思、志所得之理也。若空立心體,泛言存之,既已偏遺仁之大用,而於鳶飛魚躍、活潑潑地見得仁理昭著者,一概删抹,徒孤守其洞洞惺惺、覺瞭能知之主……若能於此四者用功,不即與事物俱流,而實以與萬事萬物成極深研幾之體,則心之所存,皆仁之所在,必不使一念之馳於仁外矣……云“所存”者,即存仁也,存仁之顯諸事理者也,存夫所學所志所問所思之擇乎仁而有得者也。[27]

由學、問、思、辨加以涵養之理即爲“存理”,然船山并不是要求吾人存虚空之心,亦不是泛泛地存心,而是須存仁義之心。析言之,吾人若能存養擴充自我的心性使它不陷溺,則可使仁義之理長存不失。吾人當與外物相感通時,遂皆可恰如其理。對船山而言,要使自我之心在與外在事物的感通過程中不輕易舍離仁、義、禮、智之理,有賴於平時便積極努力地培養自我的博學切問與面對外在境遇的存養工夫。如此一來,吾人在應事接物時便可以依據性理而動,進而針對感通的事物一一給予合乎情理的决斷裁成。由此可知,天命凝於人,“於命而一本,凝之爲性而萬殊。在人言人,在君子言君子。則存養省察而即以盡吾性之中和”[28]。吾人平時所存的仁義之理若扎實而渾厚,則隨處皆可體現天理的流行,并透過心之存性使仁義之理長存於心。

我們接着論述“省察其情”之功:

君子之存養,乃至聖人之敦化,胥用也。已發之中,無過不及以爲體,而君子之省察,乃至聖人之川流,胥用也。未發未有用,而君子則自有其不顯篤恭之用。已發既成乎用,而天理則固有其察上察下之體……故《中庸》一篇,無不緣本乎德而以成乎道,則以中之爲德本天德,而庸之爲道成王道,天德、王道一以貫之。是以天命之性,不離乎一動一静之间,而喜怒哀樂之本乎性、見乎情者,可以通天地萬物之理。[29]

船山將“中”區分爲已發之中、未發之中。已發之中以無過不及爲體,未發之中以不偏不倚爲體,故凡言“中”者皆爲體。前者爲君子所存養,後者爲君子所省察。君子存養省察,聖人敦化川流,皆是道德之全體大用。因此,船山謂“君子之道,則自於己性上存養者仁義禮知之德,己情中省察者喜怒哀樂之則”[30]。吾人之視聽言動乃爲自然之起,而吾人可以於意念方動時省察接人處事的情境是否合乎天理,隨即省察而覺不安并觸類旁通。若然則“情”即隨順“性”而合於天理之流行。職是之故,船山指出欲爲君子者,關鍵的问题即在於能知性以盡性,存其性、審其情以起人文化成之用。

綜上所述,就船山的詮釋視域而言,“外境之足以奪心,非境能奪我也”[31]。吾人所處之境不論是貧困還是安逸,皆須積極於平日静時存養仁義,於情欲動時省察其動。君子之學本是漫長且艱辛的進程,存心養性乃是道德實踐的根本工夫,而君子之道首重正本,本正則末治;治末非但不能返其本,且末亦不可治。職是之故,“是存養爲聖學之本,而省察其加功,固有主輔之分也”[32]。存心養性乃吾人在未發之中時須先致力的工夫,若没有先行確立仁義之理、積纍道德之動力,雖知其善與不善之别,然吾人亦無法依理進行道德實踐。因此,存養仁義與道德實踐两者必須相互爲濟,缺一不可。因此,船山謂“天下之大本達道即此而在,則君子之存養省察以致夫中和也……中庸之道……一篇之旨,盡於此矣”[33]。爲發揮心性存養的成效,於心性有所存養,於情之發之不正而有所省察。人之有性乃君子成德的依據所在,通過养成君子風範進而化成生活世界亦體現了《中庸》的旨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