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孔子学刊第十二辑:践约与谨独先导思想

孔子学刊第十二辑:践约与谨独先导思想

时间:2023-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不過,即便不承認《大學》爲曾子或其後學所作[7],曾子與慎獨觀念的聯繫也無法輕易被否認,因爲曾子之學的核心理念“守約”完全可以被視爲慎獨的先行觀念。從另一個角度看,“約”又有約束的意思,《論語》中多次提及的“約之以禮”可以視爲孔門的基本教法。不難發現,曾子由“自反”與“守約”而達到的“不動心”中已然藴含着一種本心人格的堅守、一種獨立而不改的自我意識與道德自覺,此即是慎獨的基本内涵。

孔子学刊第十二辑:践约与谨独先导思想

儒家慎獨之學的形成無疑與曾子有着密切的聯繫。更確切地説,曾子即便不是慎獨觀念的直接提出者,也應是慎獨觀念的先行者。從現有的文獻來看,“慎獨”最早可能出自《大學》的“誠意”章。據朱子言,《大學》經文曰“蓋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而傳文則曰“曾子之意而門人記之”[6]。不過,即便不承認《大學》爲曾子或其後學所作[7],曾子與慎獨觀念的聯繫也無法輕易被否認,因爲曾子之學的核心理念“守約”完全可以被視爲慎獨的先行觀念。牟宗三曾指出:“‘慎獨’這個觀念孔子没有講,孟子也没講。如果你要追溯這個觀念的歷史淵源,那當追溯到誰呢?當該是曾子……孟子曾經用兩個字來説曾子,就是‘守約’這兩個字。‘守約’就是‘慎獨’的精神。所以,‘慎獨’這個觀念,是緊扣孔門下來的。”[8]當然,這種说法并不是出於嚴密的歷史考證,而是義理上的判斷。

何謂“守約”?《孟子·公孫丑上》載:

昔者曾子謂子襄曰:“子好勇乎?吾嘗聞大勇於夫子矣:自反而不縮,雖褐寬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孟施舍之守氣,又不如曾子之守約也。

趙歧注:“縮,義也。惴,懼也。”《釋文》云:“縮,直也。”[9]“縮”就是正直、道義,“自反”即所謂“反身自省”。孟子此處與弟子討論的是勇敢的问题,而他引用的是曾子得之於孔子的話:無論任何時候都不畏懼并不是真正的勇敢,如若我有不義不直之心,則會感到心虚,此時即便只是面對平民百姓,我内心難道不會感到惴惴不安嗎?如若真正意識到道義在我,即使是與天下人爲敵,也堅决不會退却。在這裏,孔子傳授給曾子的“大勇”并不是血氣之勇,而是德義之勇。孟施舍憑藉“無懼”所達到的“不動心”,其實是以自身的血氣强行克制自身的本能反應(如恐懼),以保證心靈的安寧,本質上仍然是一種“守氣”。曾子之守乃是通過提升心靈的主體地位,以道義爲心靈活動的規定性根據,從而保证心靈不爲一切外物干擾,因此是更“簡約”的。當然,以“守約”概括曾子之學并不只是籠統地稱贊它的簡約性,而是要説明孟子之学把握了更根本且更具有必然性的東西,因爲,只有真正從根本上具有必然性的方式纔可能是最簡約的。當孔子感慨“吾道一以貫之”時,唯獨曾子能够心會其意:“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論語·里仁》)且不論曾子所得是否爲孔子的原意,“一以貫之”所蕴含的“約”的精神的確爲曾子所得。(www.daowen.com)

從另一個角度看,“約”又有約束的意思,《論語》中多次提及的“約之以禮”可以視爲孔門的基本教法。但“約之以禮”仍是用外在的、具體的禮儀規範去約束自己,偏向於道德他律,曾子的“守約”則更傾向於内在的自我操守、自我約束。《論語·學而》載曾子語:“吾日三省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三省吾身”的具體内容雖然是經驗層面的,但該行爲本身則是主體心靈純然内在的自我反思,這是自我約束意義上的“守約”。牟宗三認爲“守約”的確切含義在於“用心於内以清澈自己之生命而期吾無一事之非理”[10],即指“約”的此種剥落作用。“約”之兩方面含義的内在關聯是:一方面,曾子所守之所以更簡約、更根本,是因爲他所守的恰恰就是那個“約”;另一方面,主體的自我約束、自我歸約、自我剥落必然指向那個終極的、簡約的目標,也即必然指向那個“一”。“獨”的基本含義也恰恰是“一”,即獨一無二。

不難發現,曾子由“自反”與“守約”而達到的“不動心”中已然藴含着一種本心人格的堅守、一種獨立而不改的自我意識與道德自覺,此即是慎獨的基本内涵。因此,慎獨之學即便不是曾子本人直接提出的,它的精神也已經内化於他的整個生命中。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君子人與?君子人也。”(《論語·泰伯》)其又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爲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論語·泰伯》)在此“弘毅”中,一種獨立的道德人格得到挺立,但這種臨淵履薄的道德意識能否得到更本質的説明?譬如,“士”爲什麼不得不“弘毅”?“仁”爲什麼是“己任”?是外在“天命”的要求,還是心靈本來就樂於追求、甘於追求的東西?所謂“樂於追求”,是指一種真正源自内心情感的意向;所謂“甘於追求”,是説心靈能够於這種追求中獲得一種自我的滿足感。在“慎獨”最初形成的《大學》“誠意”章中,這兩種向度都得到了充分、具體的展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