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孔子学刊第12辑:儒家慎独学的形成与突破

孔子学刊第12辑:儒家慎独学的形成与突破

时间:2023-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崔 翔摘要慎獨之學的形成與突破是早期儒家心性化内轉與形上學建構的關鍵一環。從宏觀的角度来看,孔子之後,儒家修身之學呈現出明顯的心性化内轉的趨勢,“慎獨”觀念的形成則是其中的重要一環。因此,筆者擬以孔曾思孟之間的内轉趨勢爲背景,重新思索慎獨之學的開顯歷程,以期對慎獨之学的義理結構與思想旨趣有更深入的理解。

孔子学刊第12辑:儒家慎独学的形成与突破

崔 翔

摘 要 慎獨之學的形成與突破是早期儒家心性化内轉與形上學建構的關鍵一環。曾子繼承孔子的一貫之道所踐行的“自反”與“守約”是“慎獨”的先行觀念,其後《大學》“誠意”章則從心靈固有的好惡傾向出發,以“自慊”體認“獨”的意識根源,慎獨之學初步形成。《五行》在分判天道、人道的基礎上揭示了“獨”作爲心靈之情感實存原初的自足性,并认为慎獨乃達“天德”的根本途徑;《中庸》則藉隱微之性體而將“獨”上遂天道,使“獨”真正成爲内在而超越的本體論範疇。孟子所言“夜氣”與“良知”是獨體於人心的現時呈顯,而《易傳》提煉出的“天地之心”則是獨體在世間的根本朗現。

關鍵詞 守約;慎獨;《五行》;《大學》;《中庸》(www.daowen.com)

慎獨是儒家最重要的道德修養工夫之一。人们一般認爲它的基本含義爲“在無人覺察的閑居獨處時,尤須謹慎地對待自己的行爲,自覺遵循道德要求”[1],而帛書、竹簡《五行》的相繼出土使得學者們開始重新反思“慎獨”一詞的本義。如丁四新认为“慎獨”即是慎心。[2]梁濤援引郝懿行、王念孫的文章將“慎獨”釋爲“誠獨”,指内在的精神狀態,并認爲鄭玄、朱熹誤解了慎獨。[3]廖名春從文字學的角度入手考察,认为“慎”字的本義爲“珍重”,“慎獨”就是不重外表、只重内心。[4]諸家的訓解雖有不同,但大多认为“獨”是心靈層面的觀念,而不是具體倫理情境中的“獨處”。

從宏觀的角度来看,孔子之後,儒家修身之學呈現出明顯的心性化内轉的趨勢,“慎獨”觀念的形成則是其中的重要一環。[5]與早期的儒家學者對心靈諸要素的精細劃分(如性、情、才、意等)相比,僅僅將慎獨歸屬於“貴心”似乎稍顯籠統,無法具體把握它的獨特内涵。因此,筆者擬以孔曾思孟之間的内轉趨勢爲背景,重新思索慎獨之學的開顯歷程,以期對慎獨之学的義理結構與思想旨趣有更深入的理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