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慕课产生:互联网+教育时代学习革命

慕课产生:互联网+教育时代学习革命

时间:2023-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MOOC(慕课)是英文“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的首字母缩写,直译为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从慕课的概念分析,其含义为:“大规模”是指参与学习的学习者数量众多。课程的注册学习者规模达到数千乃至数以十万计,包括各行各业各个年龄阶段的人员。“课程”是指开放教育的形式是课程,是整个教与学的活动。2007年是慕课孕育最重要的一年。2012年2月,他创立了Udacity慕课平台。

慕课产生:互联网+教育时代学习革命

MOOC(慕课)是英文“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的首字母缩写,直译为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从慕课的概念分析,其含义为:

“大规模”是指参与学习的学习者数量众多。课程的注册学习者规模达到数千乃至数以十万计,包括各行各业各个年龄阶段的人员。如此大规模的教育活动,在此之前是从来没有过的。不仅如此,慕课的“大规模”不仅仅是学习者的数量庞大,而且还包括更多的教师参与到教学之中。

“开放”是指学习是一种开放的教育形式,没有限制。慕课是多年来世界“开放教育资源”(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s,OER)运动的延续,是开放教育潮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了慕课,只要能上网,只要有时间,只要有学习意愿,任何人都可以进行在线学习。

“在线”是指学习资源和信息通过网络共享,学习活动发生在网络环境下。

“课程”是指开放教育的形式是课程,是整个教与学的活动。

慕课只有短暂的历史,但是却有一个不短的孕育发展历程,它是长期积淀的结果。准确地说,它可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1962年,美国发明家和知识创新道格拉斯·恩格尔巴特(Douglas Engelbart)提出一项研究计划,号召人们将计算机技术作为一种改革“破碎的教育系统”的手段应用于学习过程之中。之后,类似的努力一直在进行。

2007年是慕课孕育最重要的一年。这一年秋天,美国学者戴维·维利(David Wiley)基于Wiki技术开发了一门开放课程——“开放教育导论”(Introduction to Open Education)。这门3个学分的研究生层次的开放在线课程的突出特点在于来自世界各地的参与者(学习者)为这门课程贡献了大量的材料和内容。换句话说,也就是学习者不只是来消费这门课程,而是所有人一起在学习的过程中建设这门课程,并在建设的过程中学习这门课程。这样的设计是非常有意思的,也是很科学的。一方面,这门课程的性质决定了教师和学习者必须持开放的态度,并拿出实际的行动;另一方面,戴维·维利所选用的Wiki技术平台为这样的共建共享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同样是2007年,加拿大里贾纳大学(University of Regina)教育学院的亚历克·克洛斯(Alec Couros)教授开设了一门研究生层次的课程,名字叫“社会性媒介与开放教育”(Social Media&Open Education)。它始终是开放的,既面向以获得学分为目的的学习者,也面向其他任何人。这门开放在线课程的突出特征就在于来自世界各地的特邀专家都参与了课程的教学活动。

2008年,加拿大爱德华王子岛大学的网络传播与创新主任大卫·柯米尔(Dave Cormier)与国家人文教育技术应用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布莱恩·亚历山大(Bryan Alexander)联合提出慕课概念。同年9月,加拿大学者乔治·西蒙斯(George Siemens)和斯蒂芬·唐斯(Stephen Downes)应用该概念开设了第一门慕课——“连通主义与关联知识”(Connectivism and Connective Knowledge Online Course,CCK08)(见图1-1)。有25名来自曼尼托巴大学的付费学生以及2300多名来自世界各地的免费学生在线参与了这门课程的学习。这门课程兼容并蓄,既借鉴了维利的开放内容和学习者参与的思想,又吸纳了克洛斯的开放教学和集体智慧的举措。不仅如此,这门课程还支持大规模学习者参与,采纳了连通主义学习理论和教学法。

978-7-111-50371-2-Chapter01-1.jpg

图1-1 首门慕课课程“连通主义与关联知识”[1](www.daowen.com)

在CCK08课程中,所有的课程内容都可以通过RSS Feed订阅,学习者可以用他们自己选择的工具来参与学习:用Moodle参加在线论坛讨论,发表博客文章,在第二人生(Second Life)中学习,以及参加同步在线会议。从那时开始,一大批教育工作者,包括来自玛丽华盛顿大学的吉姆·格鲁姆(Jim Groom)教授以及纽约城市大学约克学院的迈克尔·布兰森·史密斯(Michael Branson Smith)教授,都采用了这种课程结构,并且成功地在全球各国大学主办了他们自己的慕课。这种慕课类型基于连通主义学习理论,也称为cMOOC,并在随后得到逐步推广,如eduMOOC、MobiMOOC等。

乔治·西蒙斯(George Simens):连通主义创始人,加拿大阿萨巴斯卡大学教授,2004在《连通主义:数字时代的一种学习理论》(《Connectivism:A Learning Theory for the Digital Age》)一文中提出了连通主义概念,著有《网络时代的知识和学习:走向连通》(《Knowing Knowledge》)。

个人博客:http //www.elearnspace.org/blog/

重要的突破发生于2011年秋天,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塞巴斯蒂安·史朗(Sebastian Thrun)与彼得·诺维格(Peter Norvig)把为研究生开设的“人工智能导论”课程放在了互联网上(见图1-2),吸引了来自190多个不同国家的16万余名学生,并有2.3万人完成了课程学习,从而掀开了慕课的新篇章。

978-7-111-50371-2-Chapter01-2.jpg

图1-2 “人工智能导论”网络课程[2]

塞巴斯蒂安·史朗(Sebastian Thrun):计算机科学家,曾任斯坦福大学教授、谷歌研究员、谷歌X实验室发起人之一。领导谷歌无人驾驶汽车项目,发明了世界上首辆无人驾驶汽车;参与合作开发谷歌街景,也是谷歌眼镜项目的领导人之一。2012年1月创建Udacity。

史朗是谷歌X实验室的创始人之一,他领导了包括谷歌眼镜、无人驾驶汽车等多项创新性技术和研究,又在教育上开辟了新的道路。2012年2月,他创立了Udacity慕课平台。之后,Coursera、edX等慕课平台在2012年相继创立并迅速发展。这类慕课也被称为xMOOC,其高质量的课程内容、短视频设计、新型测评方式、大规模学习者群体、强辐射性等特征,引起了教育、科技商业等多领域的关注,被认为是2012年教育领域的重要事件之一,推动了全球开放教育运动的新发展,标志着人类文明传承和知识学习方式将发生革命性的变化。2012年也因此被纽约时报称为“慕课元年”。

慕课在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包括两种类型:cMOOC和xMOOC。现在我们通常提到的慕课是指xMOOC形式。两种类型慕课的理论基础、特征等具有各自的特点,在第三章将对此进行分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