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教学结构设计:有效实现模式化

教学结构设计:有效实现模式化

时间:2023-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这一过程中,由于教学对象不同,各个环节的活动方式也是各不相同的。因此,由学习者而确定的这一课堂教学的子结构模式,具有十分活跃的特点。显然,这三种模式能使系统的结构达到最优,它既不是教师中心,教材中心,也不是学生中心,而是课堂教学的“系统中心”。这种“系统中心”的三要素协调结构,可表述为: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教师为教学主导,理论知识为教材主线。

教学结构设计:有效实现模式化

一、课堂教学的横向结构模式

根据系统和要素相联系的观点,在上述四个要素中,教学论目标是相对稳定的要素,其它三个要素都要受到教学论目标这个要素的制约;教师及其教法的要素,同时制约于另外的三个要素,因此,它是一个相当灵活的要素;学生及其学法的要素,除了服从于教学论目标之外,主要由自身的个性特征、智力水平和思维特点所决定,因此,它是一个十分活跃的要素。由此,我们可抽取前三个要素,组成课堂教学的三个子结构。分述如下:

(一)教学论目标结构

其模式如图所示:

教学内容的现实化,要求学生在原有的信息储存中提取新内容中所需要的那部分实在的信息,再把它输入新内容的信息之中,使新内容变成实在的可捉摸的信息。教学内容的系统化是分层次展开的,这个层次中包括两方面的含义:知识的系统化和技能的系统化。教学内容的具体化反映了问题的解决层次,它包括知识的应用和能力的形成两个方面。这个层次是教学内容系统化的深化和扩展过程。

教学论认为,教学内容的现实化→系统化→具体化过程,应是教与学的辩证统一过程,这是任何学科和班级的课堂教学都必须遵循的过程和原则。因此,由教学论目标所确定的这一子结构模式,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普遍的指导性。

(二)学生学的结构

其模式如图所示:

教学内容的感知过程,是主体的感受系统对教学内容的知觉过程,是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过程。教学内容的抽象过程,是主体对感性材料进行分析、判断、综合和概括的思维过程,是学生对知识的理性认识阶段,这是主体在认识上的第一次飞跃。对教学内容形成新的心理定势的过程,是主体对理性认识的再评价和应用的过程。这是主体在认识上的第二次飞跃。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对教学内容感知→抽象→定势的过程中,是学生主动认知、独立思维和智能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由于教学对象不同,各个环节的活动方式也是各不相同的。因此,由学习者而确定的这一课堂教学的子结构模式,具有十分活跃的特点。

(三)教师教的结构

其模式如图所示:

教学方法论认为,由教师而选定的教学方法,是为师生双方通过相互作用而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服务的。因此,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要全面考虑教学论的目标、学生的特点、教材和教学设备的特点。具体到图所示的子结构模式,其中每一个结构层次都有不同的方法,如课题的引入方法,就有谈话、类比、演示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复习提问、练习讨论等方法引入。但是对于组织一节确定的课来说,对教学方法又有一个最优选择的问题,这就是教师的主导性和创造性所在。这一子结构功能的充分发挥,取决于教师对学生、教材和教学方法体系的熟悉程度,取决于教师的教育素质和教学艺术

二、课堂教学的纵向结构模式

课堂教学是在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活动,但目前对结构要素的确定仍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最早把“三论”运用于课堂教学研究的苏联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曾强调指出:“必须分清什么是系统的成分,什么是过程的成分。”这就启示我们,要从时、空两个方面确定其要素。

1.从空间看,要摆正教师、学生和教材的关系。

现在常见的有三种模式:

第一种:教师→教材→学生

即教师通过课本的教学,将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

第二种:教师→学生→教材

即教师通过对学生的点拨与引导,让学生主要依靠自身的“内因”去理解和掌握教材。

第三种:

即教师、学生和教材三者立体交及,形成复杂的多边关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显然,这三种模式能使系统的结构达到最优,它既不是教师中心,教材中心,也不是学生中心,而是课堂教学的“系统中心”。这种“系统中心”的三要素协调结构,可表述为: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教师为教学主导,理论知识为教材主线。

2.从时间上看,课堂教学总是由若干阶段组成的独立段落。

因此,我们可以把教学目标、教学手段、教学效果作为教学过程最基本的要素。教学目标是一种给定信息,教学效果是一种输出信息,但教学过程不是一个线性因果链索,所以一次性地通过教学手段往往不能直接达到与目标完全一致的效果。这就需要运用反馈,即利用输出信息与给定信息的差异来调节和控制教学手段,使教学做合乎目标的运动。反馈是使教学过程走向有序和保持结构稳定性的必要条件,最优化的教学过程就是通过反馈实现效果与目标的同一。这种结构模式如图所示:

需要指出的是,人们常常把教学目标排斥在教学过程之外,以致使人无法用可以观察、测量的手段对教学效果进行及时的反馈。而且只有教师掌握目标,而不让学生掌握它,这也不能反映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作为完整的时、空统一体的课堂教学结构,应该是一种综合平衡结构,即课堂教学过程的任何发展阶段上都存在着教师、学生和教材之间的协同作用。

三、教学结构中的通信(信息)传递模型五种

信息媒体日益多样化,但如果囿于传统的媒体利用法与学习方式,教材的利用与制作就可能陷于划一化与僵化。要避免这种僵化,重要的一条是,尽可能多样化地运用有助于教材利用与制作的概念模型,以活跃思路。我们可以建立反映种种观点的模型,这里试从媒体利用中的通信方式、教材开发中的学习时系列模型、媒体配备的空间条件、立足于学习理论的学习模型,作一分析。迄今为止关于教学方式的分类中,“个别学习”、“小组学习”、“同步学习”这一划分是普遍采用的,但每日的教学状态并不是那么纯粹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通信极其复杂。因此,要把它单纯化,建立模型是最简便的方法。

一般认为,教学是由教师、学生、教材所构成的,可以说,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决定了教学的方式。这可以用图1所示关系表示之。即使是被视为客观存在的教材,教师和每一个学习者所作出的解释或认识,也是千差万别的。教材不限于客观存在的信息或事物,还存在教师所认识的教材和教学所认识的教材。它们不是同一的,可以说,教学就存在于它们的相互作用之中。

即使一种教材,由于教师对教材的解释不同,教学展开的过程也会完全不同,这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屡屡经验到的。尽管教材是一样的,由于教师的解释力的差异,教学的质也会大相径庭。再者,通过学生之间的通信,会加深对教材的理解,这是由于实际的教材与学生所认识的教材之间的相互作用所使然。尤其是教材内容被学生认识的过程,已经提出了不少的从认知心理学出发建立的种种模型。下面,作一简单介绍。

由于教学方式大多取决于通信方式,所以不是从内容的角度而是从通信方式的角度去把握教材,可以获得适于种种教学方式的教材开发的透视。

图1 着眼于教材内容的教学通信

(一)信息传输模型

这是教学中呈示信息和说明时所采取的通信方式。在教师或被指名的学生向其他学生作出说明时,重要的一点是尽量准确地传递信息。为此,发信者不仅要充分考虑接收者的既习知识、认知能力和理解力,而且要把自己所述内容加以符号化。

(二)处理判断模型

接收者作为输入将收到的信息,经由自身进行处理判断再作为信息或行为向外部输出的方式。学生的处理判断过程,是从外部作出推测的,但同历来的行为主义观点——将输入输出的内部过程视为“黑箱”——不同,正如晚近的认知心理学所表明的往往可以采用信息处理模型。

(三)相互学习模型

通信之环在学生之间闭合,学习的进行,主要是借助学生之间的通信而发生相互作用的方式。相当于自主协同学习或自主的集体学习之类的学习状况。要使这样方式的学习得以成立,关键在于教材必须是出色的。(www.daowen.com)

(四)信息探索模型

以信息媒体或广义的环境为学习对象,主动积极地探索信息开展自学的方式。可以通过配备图书、印刷物、电视节目、实验器具,以及录音磁带教材、幻灯教材、录象教材,设置学习场所。相当于晚近的“利用资源自学”(Re-sourceBased Learning)或“澄清环境”。

(五)自我变革模型

在自己所发出的信息,再由自己接收的过程中,变更自己所拥有的信息的意义与内容、变革自身的方式。在用镜头或录象观察自己的行为状况,以及绘画、赋诗、作曲等等的创作活动中,典型地表现了这类学习方式。学生的自主性的创作活动相当于大学生撰写毕业论文。即使所利用的媒体极其简单,也伴有相当长期的主体性学习。

图 通信过程模型

我们期待,借助上述的通信模型所实现的学习方式中的不同教材,使学生形成不同的能力。以教师传递信息为主的教材旨在求得知识内容的理解,以个别学习为目标的教材旨在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而采用自我变革模型的学习,旨在求得创造性活动。因此,通信模型也同教学目标信息相关。

四、课堂教学结构模式建立的四步骤

第一步,确定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标准,是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确定教学目标,其意义在于能使教学工作明确方向,有所遵循,避免出现脱轨和失误,有利于教师克服盲目性,增强自觉性,按目标要求调控自己的认识倾向、意志活动和情绪反应。能使教学质量要求有标准,便于正确评价教学工作,不致于造成检查评价教学各取所需,混乱不清。能使教师加强责任感,焕发工作热情。教师对目标的期望程度愈高,干劲就愈大,效益就愈好。

教学目标有不同层次,从各科教学来说,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了各册教材的年段总目标。在具体教学中,又分单元目标和课节目标。这些目标上下贯通,互相制约,不可分割,高层次的目标是制定低层次目标的依据,低层次的目标是对高层次目标的落实和具体化。而这一连串的目标体系服务于造就一代全面发展新人的全总目标。

要解决制定目标问题,首先,要端正教学思想,增强改革意识,更新观念,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努力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教育观、质量观。其次,要严格贯彻执行教学大纲。大纲怎么要求就怎么做。修订后的新大纲,使各科教学更好地体现了中学教学的基本任务。重视通过教学过程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强调各科教学加强实践环节。具体明确了各年级各章节的教学要求和所要达到的程度。这些都为教师制定教学目标提供了具体依据,教师不能随意违背。第三,要明确教学目标内容、水平要求。目标内容有知识、智能要点,非智力因素和思德体现几个方面。知识包括概念、原理、规律和科学事实,智能包括发展智力、能力和体力;非智力因素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思德包括政治思想观点和道德品质。水平要求有三个不同层次,即认知水平、智能水平和教育水平。认知水平主要看对知识的识记、领会和应用程度;智能水平主要看在认识水平基础上,思维能力、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挥程度;教育水平主要看在前二者的基础上,思德教育达到的程度。第四,制定教学目标,要从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水平出发,能体现的要尽量纳入目标要求,不能体现的不要牵强附会,生拉硬塞。

第二步,过程优化

所谓教学过程优化并不是什么玄妙的理论或方法措施,它只不过是在遵循教学规律和贯彻教学原则的基础上,教师有意识地、科学地对教学理论、教学内容和方法以及所设计的教学方案的一种最佳选择,以期达到省时高效的目的。目前值得提倡的作法有:

1.选用先进的教学理论指导。

任何教学过程及其活动,历来都受传统的或现代教学论的影响,从事教学的人们谁也不能视而不见,无动于衷,都有一个比较、鉴别直到先用哪种理论的问题。

2.内容讲练精当适度

教学内容体现在教材之中,每节课每个单元的内容怎么确定,怎么施教效果最好,这是一个需要长期研究的课题。

从一些优秀教师提供的经验来看,要解决好内容讲练的优化问题,应从两点做起:

一是要驾驭好教材。能够准确地毫不含糊地把握住知识点、能力点,同时注重弄清楚知识间的联系。联系的方式,有承前联系,即根据已学过的知识进行新课教学;有同步联系,即联系各科正在学习的知识,达到互相渗透、增强迁移能力;有超前联系,即联系将要学到的知识,起知识的孕伏作用。学生知识结构的形成,多半是从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而来的,若抓住了知识点,学生获取的知识量就有了保证。若抓准了知能结构,学生所获取的知能就不是零碎的而是成形的网块了。

二是要学会突出重点。各科教材的知识都是系统的,都可分解为基本知识、派生知识、边缘知识和方法论知识几个部分。在单位时间里要处理好教材内容,必须在几个教学任务之中选取一、二个重点,以抓基础知识带动其他,切忌贪多求全,偏深偏难。练习做题,要注意有梯度,先做基本题,再做变式题,最后做综合题。

3.方法措施灵活有效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必须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方法对头,事半功倍,方法不当,收效难以想像。教法的功能一般是相对的,每种教法既有长处也有短处,都有各自的特点和运用范围。有的教法,对于某一课型来说,可能适用,而对另一种课型来说则可能无效,世上没有也不可能有一种万能的,到处可用的最佳方法。选择的依据:

一是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来考虑;

二是从学生年龄特点和已有知识能力水平的差异来考虑;

三是从教学情境的可变性来考虑。

有的课可以运用一种方法,有的课可以综合运用几种方法,有的课可以一种方法为主,其他方法为辅。总之,选择教法要灵活多样,实用、有效。要防止机械照搬别人的一套做法,而没有自己的特点。

第三步,单元检查

为了及时了解教学效果,不断调节教学进程,在教学过程中,要进行形成性检查。检查形式,可以课节为单位进行。通过学生的态度、神情、答问、演练、做题等即时反馈,调节教学。也可以单元为单位进行,这是广为使用的有效作法。依据单元教学目标,拟定试题,进行检测,主要学科可两周安排一次,一般学科可一个月进行一次。

通过单元检查,及时发现问题,进行矫正。作法,一是回授补救。如果多数学生没学好,教师要重新补,查漏补缺,给学生重新学习机会。二是业余补课,对部分学生进行辅导或补习。三是组织学习小组,互帮互学,以好带差。

第四步,定量评价

评价标准有5条:

(1)目标体现度。

教学目标是否明确、全面落实?讲授的内容是否正确、科学?重点、难点的处理是否合理?

(2)主体确保度。

教学活动是否坚持启发、诱导、给学生充分表现机会?学生学习是否态度认真、思维活跃、气氛热烈?

(3)方法措施有效度。

课堂程度设计是否严密、科学?应用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情境是否灵活多样,有针对性和教育力?

(4)教师行为规范度。

对学生是否热爱、尊重、信任?教态语言、板书如何?思德、仪表、举止是否起表率作用?

(5)教学效果达成度。

教学是否既重过程又重结果?全班同学受益面大小?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应用程度怎样?智能是否得到训练和发展?思想品德是否受到教益?

评价方法,分为自评和领导评几种。即可评价一节课,也可评价一个阶段的教学情况。评价时,先进行定性分析,再进行定量评定。定量评定就是,逐项从数量方面评等划分。若认定该项达成度很好,可评优等,从该等中三个不同层次的分数选取之一,若认定该达成度比较好,可评良等,一般的可评为中等,不好的可评为差等。赋分办法,各项打好,再乘上该项的权数。即可转化为合成分,最后将各项分数相加所得之和就是总分。(例如:等级:优100,95,90;良85,80,75;中70,65,60;差55,50,45。权数:目标0。15;主体0。20;方法0。20。行为0。15。效果0。3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