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教学模式创新:教学结构设计与模式化

教学模式创新:教学结构设计与模式化

时间:2023-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例如,传统的考试制度不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是难以改变的,教学方法模式的创新是“胳膊扭不过大腿”的。所以,教学方法模式的创新,应与教育管理思想的改变与考试制度、招生制度、教材等方面的改革结合起来,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事实上,科学而成功的实验,往往是教学模式理论最重要的支柱。新的教学模式产生后,同样要经过实践的检验。

教学模式创新:教学结构设计与模式化

一、教学结构模式的四项创新原则

(一)方向性原则

教学结构的创新,一定要把握历史的潮流与教学方法的发展方向。不要说逆历史潮流是没有前途的,即使是赶潮流,没有一定的超前意识,也是不行的。笔者认为,从教学模式的角度看,近些年教学法研究的热点大体有:

(1)研究自学问题,以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实现叶圣陶先生以“教”谋“不教”的思想;

(2)研究单元教学问题,力图变单篇教学为具有一定整体性的单元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与整体效果;

(3)研究思路教学与利用图示进行教学问题;

(4)研究智力发展问题,这类研究往往只是“研究”,由于“升学率”与传统的以“分数”衡量质量的思维方法的作用,实践中对智力的注意仍是远远不够的;

(5)研究探索能力、发展能力的培养问题;

(6)研究借助于某种特设情境进行教学问题。

(7)研究“愉快教学”问题,充分发挥游戏化教学的优势;

(8)研究暗示教学问题,力图开发人体的学习潜力。

(9)研究电化教学问题。

(10)研究程序教学问题,力图使教学标准化、科学化,并为机器教学打基础。

(11)研究教学环节、结构的科学化的问题。可以说,上述所有研究都有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必要。但笔者认为,在上述十一个课题中,后八个课题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可能仍然是研究的热点,也就是说,这八个方面的研究可能是比较有前途的。

(二)整体性原则

教学方法的改革只是教学改革的一个不能独立的组成部分。它服从于教学目的和总的教学指导思想,并且受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对象和教育管理干部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手段的制约。例如,传统的考试制度不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是难以改变的,教学方法模式的创新是“胳膊扭不过大腿”的。所以,教学方法模式的创新,应与教育管理思想的改变与考试制度、招生制度、教材等方面的改革结合起来,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三)借鉴性原则

这里的借鉴,指吸收古今中外已有教学方法的可取之处,为我所用。对于历史上的教学模式,有一个继承下来“古为今用”的问题;对于外国的教学模式,有一个“拿来”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洋为中用”的问题;对于我国当代已有的教育模式,有一个扬长避短,“为我所用”的问题。

(四)实践性原则

首先,教学模式的创新,一定要从实际出发,从实际条件出发,其次,无论是初步成形的教育模式,还是已经相对成熟的教学模式,都有一个经受实践检验,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事实上,科学而成功的实验,往往是教学模式理论最重要的支柱。已经初步为实验证明为成功的教学模式,在推广时,也必须逐步展开;切不可一轰而起,一阵风后便揠旗息鼓。

二、教学模式的创新方法

教学模式的创新方法大致有以下四类:

(一)设计法

也就是从一定的教学思想或理论假设出发,设计出相应的教学方法模式,再将所设计的模式付之实践,进行实验,通过反复的实验,对原先的设计进行验证、发展和完善,最后形成相对稳定的可供借鉴和推广的教学模式。其过程大体为“设计-试验-修改-试验-完善-推广”。例如,内蒙古自治区语文教学专家李敬尧的导学式语文教学模式,就是从叶圣陶先生的以“教”谋“不教”的教学思想出发,设计出的语文教学方法模式。要说明的是,采用设计法进行教学模式创新的,多是具有较高理论水平的专业教研工作者,对于广大基层教师来说,以采用归纳法为宜。

(二)归纳法

这一模式的逻辑程序大致与设计法相反。它要求从教育教学的实际出发,将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积累的关于教学方法的实际经验和探索、研究的成果进行加工、提炼,将其升华为教学模式,供他人借鉴和推广。从实际经验出发,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其过程大体为“经验-理论-实践-完善-推广”。例如,钱梦龙的“三主四式导读法”语文教学模式,就是自己几十年探索、研究、积累的结晶。要注意的是,采用归纳法,从实际经验出发进行创新,同样需要较高的理论水平和较好的理论素养。

(三)杂交法

这里的杂交,指在吸收两种甚至两种以上教学方法模式的某些思想、策略、结构方式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教学方法模式的活动。新的教学模式产生后,同样要经过实践的检验。

例如,布鲁纳的“发现法”教学法推广受阻后,分别在美国、中国产生了较大影响的“引导发现法”教学模式,就是布鲁纳的“发现法”教学模式与以重视教师主导作用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教学模式相结合的产物。(www.daowen.com)

(四)嫁接法

这里的嫁接法,指将某一学科的教学方法模式,移用到另一学科的教学中去,在移用过程中,要在与该学科的实际相结合的基础上形成新的教学方法体系。这一过程类似于植物学上的嫁接。例如,李吉林的“情境教学”模式,就是将外语教学中的暗示教学模式“嫁接”到语文教学中的结果。

三、新授课常规教学模式

(一)准备阶段

分为心理准备与知识、能力准备两个环节。目的在于稳定学生情绪,激发学习动机,并为新知识的学习作铺垫与准备。一般控制在5分钟以内。为了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在内容与形式的确定上要求精当、简捷、选取最佳途径切入主题。若能将心理准备与知、能准备融为一体,同步进行,则效果更佳。

(二)突破阶段

分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揭示规律、质疑问难四个环节。这是完成课时教学任务的关键阶段,大约需要15分钟左右时间。为了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会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教师应准确地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使学生始终保持高昂的学习激情和最佳的思维状态,巧妙地引导学生探求新知。要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总结规律。对于有关概念和数学规律,应要求学生不仅能“意会”,而且要“言传”,结论得出之后,还应引导学生字斟句酌,分层剖析、准确地掌握其内涵与外延,最后留下2-3分钟时间让学生质疑问难,以便教师及时掌握教学情况,调整教学进程。

(三)巩固阶段

分为基础训练和检查评价两个环节,是突破阶段的继续和发展,目的在于巩固新知识、新技能,大约需要10分钟左右时间。基础训练的内容应以巩固加深本节所学知识的基本练习为主,适当编排一些难度不大的综合性练习,练习的设计力求目的明确,重点突出,形式多变、梯次安排,要求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基本理解和掌握。练习之后,师生共同批改检查,对作业的正误优劣进行评价。

(四)发展阶段

分为发展性训练和发展性思辨两个环节,目的在于对所学知识适当拓宽与延伸,集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为后续学习作必要的孕伏与铺垫。时间可控制在5分钟之内,与基础训练相比,发展性训练更具灵活性、启发性和较高的思考价值。题目要精选,一般以1-2题为宜。应与本节知识密切相关,并且以有利于后续学习为前提。练习之后,若有可能,应从理论上予以归纳概括。由于有一定难度,教师可酌情点拨,应鼓励全体学生积极探索,但不要求人人理解掌握。

(五)整理阶段

分为系统整理和课堂总结两个环节。这是一节课的终结阶段。主要任务是将有关知识梳理概括、提炼升华,使之形成体系、促使学生良好认知结构的形成,同时给学生最后一次质疑问难的发表“政见”的机会。大约需要5分钟左右的时间,整理可以从知识、方法、思路等方面入手,纵横贯通,不受本节知识的限制。课堂总结应由师生共同完成,可先要求学生谈收获、议缺憾,交流经验,发表创见,最后由教师画龙点睛,归纳概括。至此,一节课完满结束。

这五个阶段只是一个大致的划分,在实际应用时还可以分解、组合、增删或调整。

新授课“常规教学模式”是实现课堂教学优化的比较理想的一种模式。它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1)符合规律。

在时间的分配与教学环节的设置上,比较准确地把握住了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课堂上有意注意的时间一般在开课后5-25分钟左右。这种模式将一节课的关键阶段——突破阶段和巩固阶段安排在这段“黄金时间”内进行,就为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奠定了基础。为了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与思维的最佳境界,在教学的准备阶段特意设置了“心理准备”环节;为了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索热情得到持久,在其他阶段则安排了较多地让学生“登台亮相”的环节。实践证明,这种安排方法比较科学合理,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可以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2)简便易行。

这种模式对每一教学阶段的目的任务、层次划分、时间安排及实施要领都做了详尽的说明,加上格局相对稳定,也便于不同层次的教师尽快掌握,学生尽快适应,这就为在较大范围内推广使用提供了可能。

(3)加强了薄弱环节。

这种模式运用“掌握学习”和认知心理学的基本原理,针对平时教学中的薄弱环节,采取了一系列强化措施:

①增设了新的环节。

如在整理阶段设置了“系统整理”环节,不少教师在新授课中只满足于一堂一得,不大注意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纵横沟通使之成为体系,或者只是在上复习课时才进行这项工作。这就使得学生的知识支离破碎,缺乏系统性和条理性,阻碍良好的认知结构的形成。“常规教学模式”把“系统整理”作为教学的一个必要环节,落实在每节课的教学之中,这就必然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认识结构,逐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与思考方法,使他们终生受益。

②提出了新的要求。例如在“揭示规律”时强调对形成的结论的再认识。一些教师在结论推出之后,习惯于立即转入应用。由于学生理解上的片面和浮浅,在应用中常常出现失误。抓好对结语的过细的推敲和剖析,就可以防患于未然,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③加强了“反馈——矫正”。教学中集中安排了三次信息反馈;一次是新课讲完后的“质疑问难”,一次是练习之后的“检查评价”,最后一次则是以“课堂总结”的形式来完成。这三次信息反馈均安排在教学的关键阶段,而且方法灵活多样,无疑会使教、学双方达到比较完美的协调与统一,加快“掌握”的进程。

(4)促进了教学相长。

实践证明:这种模式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利于教师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这种模式尤其强调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发展性思辨”可以使学生的认识提炼升华,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对“保持高昂的学习激情和最佳思维状态”的强调,则为学生提供了多种机会,使他们能充分地发挥聪明才智,体验到探索与成功的欢悦。对于教师来说,由于这一模式对每一教学阶段都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要求,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教师就必须更新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例如,突破阶段仅安排了15分钟时间。如果教师不能精选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合理分配时间,要想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是不可能的。至于如何组织“反馈——矫正”,如何引导“检查评价”等等,也都向教师提出了有价值的研究课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