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环教学法
三环教学法,实质上是一项以“局部探索方式”学习课时新教材的普通教学法,所说“局部探索方式”,即部分引导学生去独立探索,部分由教师去讲授。其基本结构是:自学发现——选讲充实——练习转化。其适用范围,主要适于中等学校多学科初步进行教学法改革之用,最适宜在教材难度较小、篇幅较短的课堂里运用,小学高年级与其它类型的学校,均可参照使用。
三环教学法由赵德良老师从1983年下学期开始实验,采取等组对照新旧教法对比的方法,进行观察、比较、探究、印证中经大量的修正和补充,三环教学法的基型终于确立下来,所获初步成果1984年曾在东北三省中师教研会大会做过介绍。之后,三环教学逐步改进。
近年来,经过实践,三环教学法的基本形式尽管仍然保存下来,但具体做法几乎完全更新,较之原来,更为灵活而具实效,内容也大大地充实和丰富了。此外的特征还有,观点更加明确而肯定,结构更加合理而严谨,说明更为具体而详尺,作为一种新教学法,愈趋完善,愈加实用。赵德良老师曾对三环教学法的基本内容和最新发展作了较为全面细致的介绍,其主要内容如下:
(一)设计原理
(1)三环教学法是以科学的教学观为指导,吸取多种新教学法之所长,继承传统的合理做法,基于当前教学实际,特别是通过实验研究而建立的,它适应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特征,符合教学规律,在课堂教学的结构和方法上开辟了一条新的蹊径,为实现新的教学目的任务,提供了有力的措施。
(2)“双发展”(“双基”与智能)相互促进,协同提高。三环教学法把“双基”教学与发展智能的任务有机地结合起来,两者水乳交融,相互促进,协同发展,使学生既具有丰富的知识与扎实的基本功,又有活跃的思维和强劲的能力,以及创造精神,同时受到共产主义世界观的基础教育。
(3)“两主”(主导、主体)作用,协调一致,三环教学法从根本上改变“先生讲,学生听”,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的状态,致力于形成一种新的“双边”关系,那就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学在教师的启发之下,引导学生去发现,在学生发现要求之下,促使教师去启发,师生紧密配合,“教学相长”,从而使得两个最重要教学要素的作用,得到和谐而充分的发挥。
(4)“三要素”(教师、学生、教材)的结构关系合理化。不论哪种教学观点,教学都离不开“教师、学生、教材”这三个基本要素,及其组成的某种结构关系,表示它们之间关系的旧公式是“教师——学生——教材”,三环教学法的公式则是“学生——教材——教师”。新公式是使学生与教材直接打交道,教师则在其中起架桥摆渡作用,从而改变了学生与教材严重脱节的不正常现象。这也体现了知识的掌握是学生自己智慧活动产物的这一基本教学原理。
(5)三环教学法致力于学生通过“五动”进行学习,即动眼、动耳、动口、动手、动脑,当然“五动”一般是系列进行、结合运用、相互配合的。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生理官能与大脑思维器官,参与学习的部位越多,活动越积极(止于合理限度),对吸收知识、强化技能、增大能力越有利。
(二)基本程式
第一环:自学发现。
即在教师指导下,提供有效的助学条件,由学生自学新教材,通过独立探索,去“再发现”已知的真理,达到对课时教材的主要概念和原理有个初步的了解,弄懂能够自通的部分(课本中学生真正不懂的知识常常是一小部分),同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探索精神。
教学步骤:
(1)布置提纲
自学提纲的内容,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及课时教材的基本知识拟定;按照一定的逻辑序列,把表面分散的知识组成有内在联系的系统知识。提出的方式,可适当采取“目标问题”的做法,即把教学的目的问题化;要善于设置疑问和创造“悬念”,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与学习兴趣。文字尽量简练。要求尽可能具体,使发现的目标集中,这便于学生进行探索,有利于突破。提纲应起到统领整个一节课教学内容的作用。
布置提纲,可采用板书、口说、印制,利用书后教学建议的有关条款等办法。布置要切实,务使学生印象明晰深刻,不可轻描淡写。布置的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不超过三、五分钟。
引领学生沿着合理的导向和规则去进行探索发现,其效率比自发的要高得多。
提供助学条件。诸如“温故知新”,以利唤起记忆,向新知识过渡,或提供有关数据、实物、范例、图表、模型、资料、演示实验,以及其它助学条件,还可以指明自学教材的方法,考虑问题的思路,以及如何支配自学的时间等,提供的条件要与提纲的布置紧密配合。
(2)自学探求
按自学提纲及要求,利用提供的条件,由学生自学新教材,独立地去探索新知。必须备好自学笔记、草纸、学习用具、工具书,或可能找到的参考资料,以便随手应用。自学从阅读新教材开始,边读(根据各自的情况和需要,采取速读、略读、细读、深读等方法)边圈点、勾划、标记、批注(教科书“干干净净”绝不可取!),或摘录、练算、编写提纲、写小结、绘制图表,还可配合以观察、实验等等,阅读活动就个人方便行事,可以参差不齐。围绕学习提纲,同学之间可随时开展议论,以发挥群体智力相互启迪共同探究的作用,开拓教学多向传递的路子,但不准喧哗妨碍他人静思学习,前后左右座之间自动结合。经常提示学生不要忘记掌握准确严密的科学概念,是获得知识的基础与关键。总之,尽量让学生亲自了解感知教材,通过自己分析、比较、归纳、概括、总结、寻求答案、得出结论、找出规律。对自学笔记初期教师要全收全阅,进行检查,养成习惯后则可抽查以了解情况。
教师巡回指导。教者要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善于及时发现学生在自学探索中碰到的问题,或是力所不及、思路不对、方法不当,抑或出现了差错,教者要具有敏捷教育机智。通过分别指导和集体提示,把事实性与浅显的理论性知识争取在可能的限度内得到解决,把较艰深多数学生难以自通的问题筛选出来,做为下步选讲之用。在指导中既要积极启发引导,又要防止以多余的插话,烦琐的解释占用自学的时间,教师应成为学生探索发现的优秀指导员。
第二环,选讲充实。
即在学生自学发现的基础上,由教师做应答式的有选择的讲授,以补发现之不足,充实自学之所得,达到弄懂弄通教材,并加快学习进程之目的。讲授须是开发型的,而不是传统式封闭型的。
教学步骤:
(1)教师选讲
讲授内容。按课前的预测和准备,及课上的随机调整(即参照自学中筛选出来的问题,这往往也是难点,是学生普遍渴求弄明白的)进行选讲,至于通过自学,学生已经领悟和无师自通之处,就无须重复了。
讲授方法。讲授知识与发展智能须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对发展智能的要求,应和知识同样明确具体,不可笼统又抽象,实际上得不到落实。善于弄清关键所在,通过解开知识中的纽结,来带动理解一般性的东西。把知识讲活,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达到以一收万、以少胜多的作用,注重启发性,善于促动学生的听课心理保持积极状态。讲课中间允许学生插话。充分发挥教学设备及教具的作用,特别是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当然这类条件需要逐步建设。
总之,选讲要真正做到精选讲活,要起到充实(正误、释疑、排难、补充、扩展、深化)与教育的作用。
(2)知识整理
在自学和选讲的基础上,对学习内容做简要的概括整理,可归纳为几条基本原理,或形成简明的提纲、图表,或用几句话把它精练而准确地说清楚,使所学知识系统化,而后再予以画龙点睛,明确重点所在,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领悟。然后由学生简要地重新整理一下自学笔记,也可让学生质疑,从中了解学生理解教材及智力发展的状况。接着布置练习转入第三环。
第三环:练习转化。
即在弄懂弄通教材的基础上,本着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原则,由教师做辅导,通过学生独立练习,即实践性的学习活动,把学得的理论知识初步转化为能力(包括学科技能),同时培养学生勤动笔好动手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
教学步骤:
(1)学生练习
练习内容。按提纲的学习要点进行练习,或拟定一两个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让学生做答案。就当前教学实况,按练习的类别,书面练习该是量大而面广的;利用和创造条件,尽量拓宽操作(包括实验)一类练习的路子;适当进行其它种类的练习(如口头表达的、思考性的等)。充分利用书后的习题,根据具体情况,可以增删调节。新增之习题须精心编选。要提出明确的练习任务与要求,以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对优差生可做适度的区别对待。
练习方法。首先让学生审题理解题意,明确练习的任务,然后按一定的途径、步骤及方法进行练习,难度大的教师要做示范。对显示出独创精神的学生和做法,应给以表扬与鼓励。
教师同步进行辅导,个别的问题分别指点就可以了,要善于抓住共同性的及关键的问题,以便随时调整练习的进程。辅导中应注意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使学生养成多面向、多角度、多层次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良好思维习惯。开拓诸如采取一题多解,寻求描写方法或表达方式,探求多种设想或方案等练习的路子,提倡“攻关”精神,激励学生身体力行。
总之,通过练习培养学生既善于动脑,又善于动手的能力。
(2)检验练习
凭借辅导中所获得的反馈信息,可以由教师做小结,也可通过几名学生复述、答题或演练,其他学生补充、评议,和老师鉴定的方法;还可运用典型剖析全班“会诊”的办法;或采取某种程度的答辩式;或采用学生互检教师抽查的做法,对练习的结果进行评价。不论采取什么方式,在学生答题或演练中,都不要放过任何一个为他们揭示某种新东西的机会,这对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大有裨益。
上列三个教学环节,相对独立,又相互作用。经过科学的排列组合,在教学过程中构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形成了三环教学法的基本程式。
(三)应用说明
(1)灵活掌握
三环教学法的应用,须与实际相结合,灵活地加以掌握,诸如应斟酌教学任务、学科性质、教材特点、班级水准、教学设备、每节课的各种不同情况,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的自学探索,便于体现教师个人的独特教学风格等等。
三环时间的分配,其常态比例以一环长、二环短、三环中为宜,但可以适当地变通。如果教材份量较重,课时偏紧,当前一般学校课外学习条件又较差,也可将练习一环中的某些活动内容放到课外去做。
基本程式中的每个教学步骤,大都提出多种教法与建议,意在结合具体情况择优而用,千万不要和盘托出,教学法贵在简捷而具实效,切忌烦琐哲学和搞花架子。
根据学科和教材的特点,还可以采取某种变式,不过变式须符合三环教学法的基本要求,例如就文选课中长文章的特点便可以一篇课文为单位。跨课节统筹安排运用三环教学法。实验表明,这种做法即便当,效果也很好。
(2)调整教材。
就三环教学法的特点和要求,仍以原来的课时教材为基本单位,特殊情况除外;要突出教材的基本内容,要使三环教学法与教材的特点尽可能相协调;对原编教材的体例、逻辑结构、教法要求,保留其适用的部分,改变其不相适应的部分,不抱泥于原来的教材顺序。就目前师资的实况来看,调整教材的工作,只能量力而行,不可求之过急过高。
(3)努力适应。
刚一试行三环教学法,师生会感到蹩脚不顺手,费时也多,这表明他还不尽适应。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一是新教学法对师生的要求高了,对教师来说,运用新教学法是一种再创造性的劳动,对学生来说,智力活动的强度和密度增大了,所以初试时显得吃力。再就是在新旧教学法交替中,旧的教学习惯得手,新的习惯又未形成,因而出现了“空挡”的现象。为改变这种不适应的状况,需要师生从多方面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与素养,这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基础条件,此外要加强教学法的试验,通过实践强化对新教法的适应性,如此就能尽快熟练地掌握三环教学法的要领,从而提高运用新教学法的效率。
(4)教会自学。
在教学中要教给学生掌握自学的本领,要敢于放手让学生进行自学活动,在活动中培养与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习惯,使学生逐步走出一条“自求得之”的路子,这是实行三环教学法的必要条件。自学能力一般要达到:会使用工具书、会读书、会记笔记、会整理知识、会思考和解决问题等。当然,自学能力的大小,只能是相对而言。
(5)消除障碍。
运用三环教学法,需要师生协同动作,配合默契。可是开始实行,特别是在高年级的学生身上,常常会碰到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那就是不管你老师怎样启发引导,学生就是不哼不哈,瞪着眼珠等食吃。或是站起来,“吱吱唔唔”“慢声细气”勉强挤出几个“断断续续”的字眼。产生这种板滞状态的主要原因:一是学习思想上的僵化,二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愿轻易显露的一种心理反映。为使三环教学法运行的渠道畅通无阻,必须消除这个障碍,其办法可从两方面入手。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创造一种师生平等相处、情感交融、教学民主、生动活泼的良好课堂气氛,对学生则要加强教育,提高其认识,同时着重实际的训练,培养学生乐思好问喜答的习惯,这样就能逐步解冻僵化了的学习思想,就可以形成良好的学习心理品质,从而改旧习为新的学习风气。这方面的情况,初一和小学生要好得多,但往往思之过简过浅,或动口不动脑,机械重复,应避免这类弊端。
二、“三环一线”教学法
“三环一线”教学法(以下简称“三环一线”)从1981年在榆林市第一小学开始实验。最初的“三环一线”是仅仅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的,经过9年多的实践、探索和创新,目前已成为一种适用范围较大的广谱性教学法,除实验课、单纯性的复习课、作业课等特殊科目、特殊课型不便使用外,小学的大部分科目都可以采用,而且年级越高,学生自学能力越强,就越容易用,效果也越好。
刘新国老师曾撰专文,对“三环一线”教学法的内容作过一些说明,现介绍如下:
(一)设计原理
所谓“三环”,是针对学生而言的,就是说要把学生的学习过程分为“预习——学习——练习”三个基本环节。这个“学习过程”是指对某一个具体问题的学习过程,不是指一个课时,也就是说不是一个固定的时间概念。有人说“三环”就是把一节课分为三段,或者由三个课时构成三环,这样理解是机械的错误的。所谓“一线”,是针对教师而言的,就是说教师在这三个环节中间,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自始至终贯穿一条教学指导思想的主线——培养自学能力,发展智力。
(1)“三环一线”的设计是以马克思主义认识的观点为指导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内容是相当丰富的,但实践的观点是其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学生的认识活动是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的活动。学生对书本知识的学习,其实质是对教材的能动的反映。所以学生自己感知教材,动脑动手动口,或读或写或算,或者做实验,就是他们在课堂这种特定环境中的特殊实践形式。之所以特殊,就在于实践的性质不同。一般意义的实践,其作用对象是真正的物质世界和社会活动,是能产生直接经验的活动。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对象是已经理性化了的教材,是已被实践证明了的正确的间接经验系统,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教材上的知识——放到生活实践中去重新检验。
基于这种认识,遵循马克思主义“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规律,我们把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过程分为“预习(自己感知教材)——学习(教师指点)——练习(自己再重新感知)”三个环节。实际上,第一环节的“预习”和第三环节的“练习”都是学生自己的实践,第二环节“学习”则是以教师讲解为主的认识活动,是一个使学生认识更加理性化的阶段。
(2)现代教学理论是“三环一线”教学法的基础。任何教学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活动主要是靠学生自己完成的。另一方面,教师又起着主导作用,因为教学的方向、内容、方法、进程、结果和质量等,都主要靠教师决定和负责。“三环一线”无论哪一环都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强调以学生自己的活动为课堂教学的中心,但这三环又都是在教师的直接控制和指导下进行的,这就是所谓的“一线”,即教师用以贯穿三环的教学指导思想——发挥主导作用,培养能力,发展智力。
(二)课堂结构
教师每讲一个问题,学生每学一种知识,无论教学问题是大是小,教学时间是长是短,就其过程而言,都应该经历“预习——学习——练习”三个环节。一般情况下,一个课时要讲几个问题(例如数学课讲几个例题),那么每个问题的教学过程,都应该有“预习——学习——练习”三个环节。这样,一节课里就可能会出现若干个“三环”结构。当然,也可以把几个问题集中起来让学生先预习一下,再集中起来由教师讲一讲,最后再集中起来让学生练一练。这样,一节课里就只有一个“三环”结构。
比如小学语文课里教一篇课文,传统教学步骤一般是“字词教学——分析课文——总结课文”。实际上这每一个步骤中都有新的教学内容,因此第一步骤的教学过程都应该安排“预习——学习——练习”三个环节。例如字词教学,先应该让学生自己使用工具书查找生字新词,并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其确定涵义,这是第一环——“预习”;尔后教师进行提问检查和指导,纠正谬误,加深理解,这是第二环——“学习”;教师讲解之后,再让学生自己练习一下,或书写,或读音,或造句,目的在于巩固记忆、自我检验和提高运用能力,这就是第三环——“练习”。如果在第二环和第三环中发现多数学生对某个生僻词语的理解不够清楚,或者运用还不够准确,那就应该单就那个词语再来一个“三环”的教学过程,让学生重新看一下工具书上是怎样解释的,在课文中是如何应用的,教师再讲一讲,让学生体会一下,练习一下,运用一下。这样就等于在“字词教学”的三环结构中的某一环里,又出现了一个小三环,形成了一种大三环套小三环的结构。这种情况是常见的,而且“三环”结构越大,其中某一环再套若干个小三环的可能性就越多。
那么一个课时里的“三环”结构的多少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两条规律可循:
其一,学生的年级越高、年龄越大,单位课时里的“三环”结构就应该越少;反之,就应该越多。因为学生年龄越大,意志力越强,注意的稳定性越高,学习的耐久力越好,所以能够在较长时间里进行专一的预习,或专一的学习,专一的练习。
其二、教学问题越少,教学内容越单纯,“三环”结构也就应该越少;反之,就应该越多。因为“三环”结构的设置,从原则上讲,是针对教学问题而言的,是由教学问题的多寡及内容的复杂程度来决定的。
(三)课堂实施说明
(1)怎样备课和写教案。“三环一线”的备课首先要仔细研究教材,安排教学路线。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必须弄清楚要讲几个问题,讲哪些问题,才能确定需要安排几个“三环”结构,每一个环节又应该如何去进行。理科教材比较直观,教什么东西一般是一目了然的。文科教材就不一定了,特别是语文教材,都是由一篇篇的文章组成的,要把一篇完整的课文类化为几个教学问题,就必须动一下脑筋,但也不是很困难。一般而言,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字词教学可以单独作为一个教学问题去安排。分析课文如果准备一段一段地分析,那么一段课文就是一个教学问题,有几个“意义段”,就安排几个“三环”结构。如果这样做太麻烦,也可以把整篇课文的分析,作为一个教学问题,安排一个“三环”结构。
其次要特别注意“预习”环节的备课。“三环一线”教学法中的“预习”,是在课堂上处于教师直接控制下的预习,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所以要做认真的准备。每个预习环节应该提出哪些预习要求,设计哪些预习思考题,都要在备课时考虑成熟,课堂上才能得心应手。预习题的设计要和下一个“学习”环节紧密联系。下一个环节准备讲什么,就预习什么;准备讲哪些方面的内容,就设计哪些内容的预习题;准备讲到什么地方,就预习到什么地方。反过来说,下一环节中教师的讲解,也要紧紧围绕上一环节的预习题来进行。
关于“学习”环节的备课,首先要围绕预习思考题写出正确答案,其次是对一些学生没有办法进行预习的教学难点,或者是学生通过预习还不能完全领会的问题,需要写上直接讲解的内容。
关于“练习”环节的备课,主要是根据前两个环节里所进行的教学内容,设计一些书面作业和口头作业,以便进行随机训练,一方面达到巩固记忆加深理解的目的,另一方面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教案的写法和格式,以简便实用为原则,以教材内容为单位,例如语文课,一篇课文写一篇教案,至于这篇课文要用几个课时,在教案中间标明就行了,不一定要一个课时写一次教案。在格式上,除课题、教学目的、教学时数等基本程式以外,具体教学内容按三环顺序往下写。如果一篇教案中或一个课时里有几个“三环”结构,那就注意在每个“三环”结构的开始,写上教学问题的名称,以示区别。
(2)确定重点环节。运用“三环一线”,要根据教材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学习情况确定一个重点环节,不能平均使用力量。在时间比例上,无论哪一环都可以伸缩,需长则长,需短则短。比如数学课,如果这节课教学内容的难度比较大,学生预习有困难,那就应该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学习”和“练习”两个环节上,预习只作为铺垫,或复习与新知识有关的旧知识,为学习新知识奠定基础;或只触及新知识的“前沿”部分,以强化学习动机、引起学习兴趣为目的。如果教学内容比较简单,那就要把“预习”和“练习”作为重点环节,以充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习”这个环节里教师只作十分精要的指点,或者不一定非要单独安排这个环节不可,也可以把教师的指导,有机地渗透到学生的“预习”和“练习”两个环节之中。这样,虽然在形式上看是少了一个环节,但在实质上仍然存在着教师指导的因素,所以还是“三环”结构。而且这样做可能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习效果会更好一些。
再比如数学课在一课时里教学几个类型基本相同的例题,如果教学第一个例题时,“学习”是个重点环节,那么教学第二个例题就应该以“预习”和“练习”为重点环节,让学生根据学习第一个例题时所掌握的基本规律,积极思维,解决问题,教师只给予恰到好处的引导和指点。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3)“一线”的控制作用。第一,要确实贯彻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教学宗旨,各个环节的教学安排和教学指导,都要以有利于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为着眼点。无论是预习题的设计、教师的指导方式引导方法和练习作业的安排,都要体现这种思想。如果仅仅追求形式上的“三环”,而在具体教学要求方面仍然以传授知识为中心,那是没有意义的。
第二,“三环”中的任何一环都必须置于教师的直接控制之下进行。特别是在“预习”和“练习”两个环节里,不能认为这是学生自学和自练的环节,教师就可以放手不管。这两个语文课上对生字新词的预习,如果个别学生使用工具书时,因为部首找错了、拼音读错了、笔画数错了而一筹莫展的时候,教师能无动于衷吗?比如数学课,如果教师设计的预习题难度较大,相当一部分学生无从下手,教师当然要随机应变进行调整。因此,教师主导作用这“一线”相当重要。之所以说“三环”是个整体,就是因为有教师的主导作用贯穿其间,如果这“一线”断了,“三环”就散了,也就谈不上任何积极的意义了。
(4)与学科实际、教材实际和学生实际相结合。
运用“三环一线”要特别注意学科特点、教材特点和学生特点,克服形而上学,防止教条主义。
比如文科教学,“预习”环节里学生的主要活动方式是阅读和思考,但理科教学就不一定了。特别是自然课,因为有实验内容,预习形式就可能明显不同。讲课之前,先要让学生注意观察教师演示实验,从中得到启发,得出自己的结论。这个过程就应该看作是一个预习环节,所以,自然课的预习环节往往可能是以学生观察实验为基本内容的。
教材特点也要注意,比如语文科目,低年级和高年级就有很大区别,低年级必须把“字词教学”单独安排一个“三环”结构,因为低年级阶段识字是一项主要的教学任务,但高年级就不需要单独安排。
关于学生特点问题,主要是在单位课时里,在安排“三环”结构的数量上要考虑年龄心理特点。
三、“三环七步”教学法
“三环”指教学的三个基本环节。即读(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读课本);练(练习:含课前练习、基层目标练习、高层目标练习、效果检测练习);讲(指教师的启发、点拨、讲评、小结及学生的互相评议)。
“七步”指一节课教学过程的基本步骤。即启(承前启后引课题),读(引导自学知双基),练(分层练习抓深化),辅(反馈辅导促平衡),讲(练后讲评求实效),结(精心小结交规律),测(当堂检测明效果)。
(一)设计指导思想
(1)较好地处理“主体”与“主导”的关系。
“三环七步教学法”以练习为主线,将双基融化在练习中,每节课有25分钟以上的自学与练习时间,学生有充裕的读书、动脑、动手的机会和时间,所以能较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练习,激发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智慧,启发积极思维,引导自学课文,及时反馈信息,进行个别辅导,针对实际精讲,组织练后评议、精心进行小结。因此,这种教法能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较好地处理“学会”与“会学”的关系。
“三环七步教学法”既要学生自学双基;又要组织练习落实双基;而且要进行讲评,矫正学生对双基理解与应用上的错误;还要进行小结,将双基条理化、系统化,强化对双基的记忆。
这种教法还要引导自学,告诉学生如何读书,怎样挖掘教材知识,如何作记号,怎样读例题等等。通过长期的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也会逐步提高。学生就会逐步掌握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即解决好“会学”的问题。
(3)较好地处理“同步”与“异步”的关系。
“三环七步教学法”力图使教学目标、教学进度、基本练习、考试测验都保持一致,保证班级教学的同步化。同时,在课内练习时,能对中差生给予点拨与指导,对上等生能及时给予鼓励与表扬,激励他们更加发奋向上;在课内练习和课外练习上可分程度提出不同要求,解决使尖子吃饱,使中差生消化好有明显的效果。
(4)较好地处理“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三环七步教学法”力求将知识熔化在练习之中,通过反复练习,把知识记得更牢,用得更活。同时,始终要求先练后评,这样对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有益处。学生在自学课文和独立思考中,必定要主动、积极地思维,所以对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是有利的。
(二)课堂操作
第一步:承前启后引课题。用小黑板挂出一组课前练习题,或叫前提测评题,一上课就让学生独立练习。练习时,可指定少数学生上黑板做,或让大家做完后,指定部分学生口头回答。然后师生共同评议,并由教师从练习中导出本节研究内容,引出新课。这样做,既可以巩固复习前面已学的知识,又能启示新课,为新课教学铺平道路。同时,还能激发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这一步约用7分钟左右的时间。
第二步:引导自学知双基。老师引出新课后,就出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学生在教学目标的引导下,自学课本,初步知晓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未进行过自学能力培养的班级,在开始实验的前一阶段要花一定的时间,帮助学生掌握自学的基本方法。每节课的自学时间,要依教学内容的多少,教材的难易程度而定,一般5分钟左右。
第三步:分层练习抓深化。在学生自学完后,用小黑板挂出有层次的两组练习。第一个层次为基层目标练习,一般为识记、理解性的练习;第二层次为高层目标练习,一般为应用、综合性的练习。但基层与高层是相对而言的。若这节课是纯概念课,最高目标只要求达到“理解”,那么基层目标就是“识记”,高层目标就是“理解”。各层次题目的多少,整体难度的选择,要视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学生基础而定。练习要做到紧扣目标、针对实际、容量适当、难易适度、梯度明显、循序渐进。练习的目的在于深化对自学知识的记忆、理解与活用。两层练习时间一共可安排15分钟左右。
第四步:反馈辅导促平衡。学生在进行自学与练习的时候,老师要进行行间巡视,了解学生自学与解题中的情况,及时反馈解题信息。教师若能依据班上情况,确定上、中、下三类观察点,点面结合进行观察,效果会更佳。行间巡视的第二个任务就是个别解答问题,对差生进行辅导。学生在进行自学与练习中,一般不要作全班性的提示,要保持安静,以免打断大多数学生的思维。更不能代替学生思维。差生辅导,不仅在课内进行,而且在课外要继续抓紧,促使他们向中上等生转化,一开始就不让差生掉队。这一步是老师在学生自学与练习时的活动,不单独占用时间。
第五步:练后讲评求实救。学生每完成一组练习,老师就组织一次讲评,及时肯定成绩,矫正错误。讲评方式宜灵活多样。可以老师讲评;也可以让学生相互评议。老师讲评时,要做到精讲,即讲重点,讲难点,讲思路,讲带有创见性的优秀解法;讲题目与教学目标的关系。讲评时要有针对性,即一定要依据反馈信息讲,要讲清巡视中发现的带普遍性的错误,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提出防止的办法。总之先练后讲比先讲后练,在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上要强得多。坚持这样做,可做到熟练双基,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实际效果。讲评时间一般10分钟左右。
第六步:精心小结交规律。小结就是将本节所学的主要知识、基本技巧、解题规律、注意事项等进行归纳总结。小节方式可多样化,可分层小结,即练一层,讲评一次,小结一次;也可整体小结,即全课上完后作一次性小结;可由老师小结,也可引导学生共同小结。总之,小结的目的是为了把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将书读薄、交待规律、强化记忆。为了巩固记忆,一定要板书。因为视觉记忆强于单纯的听觉记忆。小结时间一般3分钟左右。
第七步:当堂检测明效果。一节课授完后,出2~3个小题目,花5分钟左右的时间,测试一下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出题时难易要得当,要扣紧本节所学的双基内容和教学目标。检测后,立即出示答案,学生交换评卷,然后举手统计。基层目标达标率90%以上则为通过;高层目标达标率80%以上,则为通过。平均通过率为85%以上,说明教学效果良好;平均通过率达90%以上说明教学效果优秀。未通过的,课后要帮助达标。若有时间,可每节课进行一次检测;若时间安排不过来,也可间接进行。
四、“四环节”教学法
所谓“四环节”即:“学—讲—练—评”。
“四环节”教学法是在每节课的教学中,均采用“学”、“讲”、“练”、“评”四个环节进行教学。
“学”,就是每节课的教学先由学生自学,要求学生逐字逐句地认真读书,同时用笔在教材的重点上作上读书符号。如:“——”“”材的重点,知道难点,即基本读懂教材。学生在自学的时候,教师巡回指导,同时对学生作个别指导,解难,教师要注意有意识地多对自学有一定困难的同学指导,学的过程一般占10-15分钟。
“讲”,就是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针对性精讲,讲的时间一般约10分钟,讲的内容是本节教材的重点、难点,学生容易出错及容易混淆的地方,以及在教材中占重要地位的内容,同时还要对类似的内容进行对比。使学生能正确而深刻地掌握教材,巩固地学好知识。在教师精讲完后,应随即安排两分钟让学生速读,方法是“跳读”,跳读的内容是学生在自学时作上符号的重点教材以及教师精讲的内容。以达到二次巩固。
“练”,就是在学生自学和教师精讲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练习,主要是教材上的习题、及有关的“阅读材料”“小实验”等内容。时间为10分钟左右,概念题要由学生稍作准备后作课堂口答。计算题采取部分学生板书与学生在座位解题相结合的形式进行。订正可由教师或学生单独进行,或二者结合。达到学生会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和处理问题。
“评”,就是针对学生在练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时间5分钟左右,评的内容包括:作业订正,纠正概念性错误,解题技巧,语言表达,文明守纪等方面。评的方式以教师为主,也可以适当地安排学生参与。
需要指出的是“学”“讲”“练”“评”“四环节”都学法,各段分配时间应根据教材实际和学生实际进行调整,教师要控制到“点到为好”;“四环节”教学法安排单位不一定都是一节书,可以是两节、三节,也可以是一章书。
实施“四环节”教学法,首先要安排一定时间教会学生读书,时间约一个月左右,方法是开始时先让学生读书,然后,教师在课堂上逐字逐句地读书,读的同时指出在哪些文下面画上符号“——”或“”或“····”等。教师“手把手”教会学生读书。经过若干次的练习,让学生学会读书。在此基础上逐步引导学生作点小结,即读完一小节能说出“一、二、三”。随着学生自学能力的加强和提高,“四环节”教学法的进行速度也可以不断加快。
五、“六步教学法”
所谓“六步”即“目标诱因、自学教材、讨论解疑、精讲重点、复习巩固、效果反馈。”这是由齐齐哈尔市二十中鄂锁令老师所主持并阐述的以培养学生课堂自学能力为重点的教改实验。其课堂教学操作如下:
第一步:目标诱因
“目标诱因”是“六步教学法”的前提。
目标是激发动机的诱因和调节行为的标准。有目标引导,自学有依据,思路有方向,师生的教学也才有动力。因此,在上每一节课时,教师首先要拟发自学提纲,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要求。提出的目标和要求必须符合两条:
第一,必须体现开学初根据教育方针、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要求而提出的教学总目标和依据这个总目标确定的学科、单元的要求;
第二,每节课的目标必须明确、具体和留有余地,使学生跳一跳能够摘上桃子的目标,才是激励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最好目标。所说的目标,就是向学生指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关键及学习的其它要求,还要预先告诉学生将要通过练习、提问和测验等办法检查学习效果,使学生有个思想准备。这种目标的引导,就是利用了学生要求获得学习成就的动机。所以,提出学习目标,贯彻“强动机原则”,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强烈愿望,引导学生动脑筋,想问题,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第二步:自学教材
“自学教材”是“六步教学法”的基础。
根据提出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在组织学生自学时,为让学生的思想处于“愤”、“悱”的境界,教师要“引而不发”。当学生进入阅读教材的时候,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
(1)指导自学方法。
由于学生之间知识水平和阅读能力的差异,自学的情景和效果必然会大不一样。有的认真看书,仔细钻研,深入探讨;而有的只满足于一知半解,不求甚解,不在弄通上去下功夫;还有的看书时,神不守舍,思想溜号;更有少数学生自学不得法,抓不住要领。诸如此类的种种表现,只有教师认真巡视和仔细观察才能发现。进而,一方面,针对各类学生所出现的不同情况和问题予以个别指导外,另方面,还要对一些学生授以有效的学习方法。如有的教师教给学生从限制性词句里找疑问,从类同中找特殊,从现象中找本质以及学概念抓关键等学习方法。使学生尽快地抓住教材的脉络和要点。
(2)教师要收集归纳疑问。
学生在阅读教材的过程中,自然要提出这样或那样的许多问题,教师必须及时地去芜存精,化繁为简,归纳分类,并按先易后难的顺序写在黑板上,为下步学生讨论解疑作好准备。
(3)教师要启发学生质疑。
多思才能开发智力。学生在读书过程中能不能质疑,这不仅是检验学生动没动脑的重要标志,也是通过他们提出的问题,了解各类学生对教材理解的程度和掌握的情况,从中找出个性和共性的问题,以便有的放矢,因材施教。使教师的劳动成为更有效的劳动。
第三步:讨论解疑
“讨论解疑”是“六步教学法”的方法。
凡是学生能解决的问题,都要交给学生自己去解决。经过教师引导和点拨后能解决的问题,也尽量交给他们去解决。把教师在黑板上归纳整理的疑难问题,交给学生进行讨论答疑。学生在自学中,不但有了潜心思考,而且借助参考书和工具书,不少问题已解疑。余下的问题再经过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相互切嗟,取长补短,纠错立正,既增加了学习兴趣,又活跃了课堂气氛。有些同学在争论问题时,与其他同学的见解相一致时,便产生学习的快感;与其他同学习意见相矛盾时,为了证明自己的意见正确,和同学、教师争论得面红耳赤,不肯轻易让步;也有的学生在问题的思索中产生困惑,在老师的引导下能顺着问题的线索去寻求解决的思路,能够使讨论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获得理想的效果,一方面,教师善于启发诱导,特别要及时地鼓励那些敢于发言和勇于争论的学生,以使讨论不断引向深入;另方面,要留心观察,把握动向,抓住时机,针对出现的问题,予以适当的点拨。
第四步:精讲要点
”精讲重点”是“六步教学法”的关键。
精讲和一般的讲读课不同,它不是照本宣科或少讲,而是在学生通览教材并经一般性思索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要在重点和疑难处简而明地启发点拨,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首先、教师要针对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简明扼要的理清教材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结构,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有一个清晰的总体观和掌握其规律性的东西,从而,在总体认识的指导下,运用规律性的知识去理解和掌握各部分的知识,进一步强化和加深对自学中已基本理解了的知识内容的认识。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努力在学生所掌握的全部知识储藏中把解决面临的疑问所需要的那些知识都抽取出来,用以解惑。这样才使学生在听讲时,能按照自己思考的路子抽取需用的知识,来填补思路的“空白”和连接“断线”的地方。
其次、通过教师讲解关键,剖析典型,解答疑难的过程,来帮助学生疏通思路,启迪智慧。在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方法,对所学知识进行概括、系统和串线的过程中,总结隐藏在知识背后的思维方法和技巧。
第五步:复习巩固
“复习巩固”是“六步教学法”的目的。
学生获得知识大致有三个台阶:一是懂,二是会,三是熟。弄懂知识是“会”和“熟”的前提。因此,教师在让学生弄懂知识的基础上促使其向“会”和“熟”发展。教材是由许多有关的概念和原理构成的知识体系。而概念是它的“知识单元”,原理则是由“知识单元”构成的必然的联系。所以,通过复习让学生重点理解和掌握教材中的概念、原理及其体系,在新旧知识串成线的基础上,牢固的记忆,达到真正学会的目的。但在组织复习时,首先要考虑到不同学科的特点。在组织学生复习理解的规则、定律、公式和结论时,主要是让学生完成练习、画图、制表、应用题等实际作业。在实际作业中使学生从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的关系中,对概括性的真理进行重新思考,使前后知识相互“挂起钩来”,从理论概括中看到他以前没看到的东西,促进智力发展和知识迁移。进行这类学科复习时,采用综合复习的方式收效较好。在复习文科时,重点要放在主要的内容上,要放过细节,抓住重点。要使学生“好象站得远一点来看它,以便使主要的东西看得更清楚,而次要的东西则不那么显眼”。复习的材料要能和学生课内外已有知识“挂上钩”,要求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主要的东西上。为了使学懂学会的知识向熟练和技能方向发展,还必须让学生当堂完成一定量的口头和书面的作业。
第六步:效果反馈
“效果反馈”是“六步教学法”的标准。
获得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是调节教学行动达到教学目标的基础。在每一节课下课前一般都利用三至五分钟的时间,通过提问,测验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及时地评价。实践表明,及时评价比延时评价效果要好。因为及时评价,可以利用刚刚留下的鲜明的记忆表象,使学生产生进一步改进学习的愿望。而延时评价作用较小,因为学生意识中完成学习任务时的情境已经淡漠了。
教师在评价学生成绩时要持极为慎重的态度。一个学生经常得到不及格分数,是对学生精神上的严重打击。实践说明,肯定的评价会强化学习积极性,否定的评价会降低学习积极性。所以,为使大多数学生都得到更多肯定的评价,可把考查学习成绩的标准订得低一些,内容都是目标要求的范围,是教材最基本的东西。而且,难度较小,题量较少,形式较简。学生回答时,还可以看书和笔记,但不准照抄别人的。最后,根据教师公布的答案和评分标准,同学间相互评卷,教师检查后记入平时成绩册。对那些尚未取得及格成绩的学生暂不评分,直到取得较好成绩时再予评分。
六、“立体化”的教学方法
“立体化”的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活动中能使学生的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等得到协调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
在教学活动中,学习者的心理过程可分为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其中认识过程(包括感知、思维、想像、记忆等心理活动)起着接受信息、处理信息、加工信息、储存信息等作用;情感过程起着优化信息、加强信息、调节认识过程、强化学习行为等作用;意志过程起着调节、控制认识过程和情感过程,确定调控方向,排除学习中的干扰,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实现预定的目标等作用。一般说来,在学习活动中,积极的情感能激起学生的认识兴趣,刺激智能的增长,推动学生积极地、主动地投入学习活动。反之,消极的情感会使学生注意分散,兴趣降低,并抑制智能的充分发挥而影响认识活动的进行。意志则是学生学习成功的重要心理因素,良好的意志品质能使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保持旺盛的精力,勇于克服学习中的困难,自觉地为实现预定的目标而努力学习。反之,意志薄弱的人,在学习中则缺乏坚持性,容易受到来自内部或外部的干扰而分散精力,遇到困难和挫折容易退缩和失去信心。
就目前我国数学教学的现状来看,大多数教师在选用教学方法时,只注意了认识过程,基本上排除或者忽视了有利于激发与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和意志品质的有关方法。这种只从“认识”一个“维度”去选择的教学方法,一方面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引起学生对学习的追求,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缺少成功感、愉快感、兴奋感和欢乐感;另一方面,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信心不能持续增长,坚持性、自制力、果断性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得不到很好的锻炼。目前不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浓,认为学习数学很苦、很枯燥,甚至不少学生有厌学情绪,这与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忽视情感、意志的激发与培养有着很大的关系。在数学教学中,要能切实地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变苦学为乐学,就必须对原有的从“认识”一个“维度”来建立的教学方法体系加以改革,变“一维”为“多维”,建立有利于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协调发展,发挥其共同效应的教学方法体系。
(一)理论依据
系统论是建立立体化教学结构的理论依据。
系统论是关于研究一切系统的模式、原理和规律的科学。任何系统都有其特定的结构,系统论有一条重要原理,即整体功能等于各孤立部分功能的总和,加上各部分相互联系形成结构产生的功能。
系统论的这个原理对研究教学结构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一方面,教学结构要从无序走向有序,从较低级的结构转化为较高级的结构,只可能出现在有负熵流的开放系统中,立体化的教学结构正是运用系统论的有序原理建立了多因素、多层次、多渠道的开放系统;另一方面,教学中的结构与功能这一对立统一的范畴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整体的功能远远大于各部分功能的和。建立立体化的教学结构实质是运用系统论的整体原理安排教学结构的一种思想方法,并使教学结构的整体改革得以具体化和形象化。
结构就是系统内部的各要素的组织形式,教学结构就是教学系统内部各要素的组织形式。这里,教学结构不仅包含课的结构,而且包含整个教学活动的立体结构。诸如,教学应该由哪些成份组成,如何使教学结构整体优化等。每个教育家都根据自己的教育思想对教学结构提出了各种设想。如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教学结构,杜威的“活动课程,从经验中学”教学结构,赞科夫的“观察、思维、操作”教学结构,布鲁纳的“领会原理,训练迁移”教学结构。
(二)教学结构
通常我们说到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时,总是习惯地提出德、智、体三育,但是作为教育内部的结构来说,还不够完整。因为教育这一复杂现象不是“单层平面结构”,而是多层次的立体结构。它不仅在横向方面包含德育、智育、体育等多因素,而且在纵向方面包含传习性教育、独立性教育、创造性教育等多层次,还在立向方面包含课内、课外、校外等多渠道。这些是立体化教学结构的指导思想。根据全国各地开展立体化教学结构的实践和总结的经验来说,一般认为立体化教学结构的具体内容有以下几方面:
(1)教育目标的立体化。
它表现为教育目标的多层次、多侧面。即培养开拓型、创造型的人材。具体讲,从知识能力结构看,不仅横向广博,而且纵向深邃,他们不仅有学习应用能力,还有社交生活能力;从思想品质结构看,他们不仅热爱祖国,人品高尚,而且具备科学的价值观和为人类解放奋斗的精神;从素质结构上看,他们不仅有良好的政治素质,而且有创新的科学素质,还有健全的身体素质。
(2)教育途径的立体化。
它表现为教育途径的多渠道。第一渠道是课堂教学,这是一种比较系统的教育,由班主任、任课教师、党团群众组织结合进行。第二渠道是校内的课外教育,这是第二课堂,开展各种科技活动,兴趣小组活动,文艺体育活动,举办各种讲座、竞赛、展览等。第三渠道是校外教育,由家庭、社会配合进行,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卫生、生活等方面教育。这些多种渠道的互相联系,渗透,互相影响构成了立体化的教育途径。
(3)教育方法的立体化。
它表现为教育思想方法和教育手段的多层次、多侧面。从教育思想方法上看,时间上要历史地、发展地观察分析教育对象;空间上要从局部到整体,从现象到本质,乃至上下左右,纵横交错观察分析教育对象。从教育手段上看既有谈话法,又有活动法;既有语言、文字、情感教育,又有师表师范教育。特别是有效地使用电脑、电视、录音、录像,使得立体教育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直接表现各种事物和现象,充分地感知教材。还使得抽象的东西变成具体的东西,学生易于理解便于记忆,从而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4)教育原则立体化。
它表现为教育原则的多层次、多侧面。教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和教学过程的规律提出,在教育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从教育主客体上看,有施教者的主导作用与受教育的主体作用相结合的原则;从教育终极要求看,有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多元化教育和发展学生个性一元化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从教育要求上看,有学习知识与培养力相结合的原则;从教育内容上看,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思想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的原则;从教育方法上看,有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集体教育与个体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教学中的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近原则、因材施教原则;从评价效益上看,有受教者的自我评价与社会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总之,立体化教学结构就是多层次、多因素、多渠道的教学结构。可以用下图表示。由于这种多因素、多层次、多渠道的立体教学结构建立,使教学发生了巨大变化:明确了教学目标,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宽了教学途径,灵活了教学方法,分清了教学层次,理顺了教学步骤。这对于提高教学效果有重要意义。
(三)操作方法
在教学中,以下的一些方法常有利于认识、情感、意志的协调发展。
(1)教学情绪场的构建。
教学情绪场是能激起学生的积极情感,进而产生对知识的热烈追求、积极思考、主动探索的课堂教学环境。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下产生的。和谐的气氛会产生轻松感,成功的气氛会产生愉快感,失败的气氛会产生苦恼感,在学习中碰到障碍会产生焦虑感。在教学中,要能激起学生的积极情感,就需要构建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的教学环境。在数学教学中,常采用以下一些方法来构建教学情绪场。
①在教学的开始阶段采取障碍性引入、冲突性引入、问题性引入、趣味性引入来促进情绪场的建立。(www.daowen.com)
②在教学的进程中,不断地设计出具有启示性的情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时而出现疑问,时而遇到障碍,时而遇到困难,时而得到启迪,时而得到顿悟,使学习过程中有困惑、有惊讶、有激愤、有焦虑、有争议、有欢乐,而以愉快为基调。
③最大限度地给予学生表现的机会,使学生看到自己的力量,获得成功的满足。只有在必须的时候,教师才进行讲解、示范和指导。④教师以饱满的精神、丰富的情感投入自身的教学活动,通过自己的积极的情感来感染学生,以激起他们的相应的情感,形成和谐的、活泼的、融洽的课堂教学气氛。
(2)保留具有一定难度的内容让学生去思考和探索。
具有一定难度的内容是指在教师的帮助下,经过学生自己一番努力才能完成的学习任务。心理的研究认为,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如果我们热情地鼓励他们,耐心地引导他们依靠自身的努力克服困难,这样反而会大大地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信心,使他们形成一个信念:“困难是可以克服的。”在学习过程中,如果被克服的困难越多,这种信念就树立得越牢固,他们的意志品质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就会得到锻炼。同时,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需要调动其各种智力因素,他们的能力会随之而得到发展。因此,在数学教学中,不必排除学习中的一切困难,应该有意识的保留具有一定难度的内容让学生去研究、去解决。
在教学中,只有改变那种法则、步骤加模仿的教学方法,采用在“问题情境”的基础上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手段的教学方法,才有利于学生的情感和意志的激发与培养。在教学中将问题分得过细、嚼得过碎和和盘托出对情感、意志的激发与培养都是不利的。
应该注意的是,留给学生的智力任务,必须是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经过自己的努力可以完成任务。如果不考虑学生的发展水平,不注意难度的分寸,那就会走向它的反面,变积极因素为消极因素。
(3)要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满足,切忌给予反复失败的刺激。
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学生获得成功,就会产生愉快的情绪,这种情况反复多次,学习就会和愉快建立联系,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和学生的信心;反之,如果不能获得成功,就会产生苦恼的情绪,这种情况反复多次,学习就会和苦恼建立联系,从而降低学习的兴趣和学习信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使全班学生都能看到自己的进步,得到成功的满足。教师要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给予不同的材料,采取不同的教学,使基础好的学生能够得到智力的挑战,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看到自己的进步,看到自己的力量。
目前,不少中学在数学教学中要求偏高,常常把超出大纲的一些内容放到课堂中来讲授,期中、期末考试时,常常选用重点中学或者带有选拔性质的试卷来考自己的学生,致使每次考试都有一大批学生成绩不及格。这种反复失败的刺激,大大地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与一些学校领导和老师忽视学生的情感基础和意志基础有关。应该强调的是,知识基础(包括知识水平和认知水平)、情感基础、意志基础都是学习的基础。如果一个学生虽具有良好的知识基础,但是缺乏良好的情感基础和意志基础,仍然是不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的。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情感基础与意志基础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如果我们给予学生反复失败的刺激,只会使他们失去学习的热情和信心,由此产生厌学情绪。
七、“动乐爱教学法”
“学校环境像花园,教学教育像乐园,师生爱校像家园”。在办这“三园学校”的实践中,上海闸北区和田路第二小学高正等老师根据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理论,注意情感,探究规律,着眼素质,总结了一种能够减轻负担、提高质量、适合各科的教学方法。它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教学活动中,情趣盎然地学习,汲取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全面打好素质发展的基础——我们把它叫做“动乐爱教学法”。
“动乐爱教学法”就是用“动的方法”,贯彻“乐的原则”,达到“爱的目的”的教学方法。
“动的方法”,就是教学中让学生“动”起来。动手拆、装、剪、玩——;动脑想、猜、算、分析、归纳、演绎——;动嘴讲、读、唱、问——;动笔写、描、画——;表演、比赛、游戏、实验——一切能让学生动起来的方法都可引用、借鉴,为我所用。根据教学目的要求,遵循教材和学生特点,选择“动”点,设计“动”法,精心组织教学,让学生在“动”中学。
“乐的原则”,就是教学中让学生感到“乐”。以“动”的方法刺激大脑皮层,使之兴奋,激发快乐的情绪,产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在兴趣盎然中学习。由动而乐,在乐中学。
“爱的目的”,从根本上来说是“爱”。通过教学,让学生爱这课书,爱这部分知识和技能,爱这门学科。我们认为,小学教育是启蒙教育,基础教育。启蒙的基础教育,恰如其份地打一些知识基础是完全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要打好对所学学科产生兴趣和情感的基础,从内心里喜爱它。要说小学教育的基础性,这才是最重要的基础。
“动乐爱教学法”是在教改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它主要是汲取了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思想精髓。陶先生认为“活的人才教育是不灌输知识”,与其把学生当作天津鸭儿填入一些零碎的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钥匙,他们可以自动地去开发文化的宝库和宇宙之宝藏,。这钥匙就是“活用文字的符号和求进的科学方法”,就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改造社会的能力”。
陶先生说,非你在用脑的时候,同时用手去实验;用手的时候,同时用脑去想不可。手和脑一块儿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他认为“儿童的创造力是人类发展历史上所获得的才能之精华”,他呼吁解放学生的头脑、双手、眼睛、嘴、空间和时间。我们认为,小学教学要彻底改变“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的情形,让学生用“动”的方法学习,在“动”中学,是符合教学规律的,是符合“教学做合一”和“六大解放”思想的。陶先生认为,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习动机,教师“费力少而成功多”;否则,“教师收效少而学生苦恼多”。
中外教育家几乎一致论述到儿童教育要注意兴趣的作用。“兴趣是使之入门的向导”,“好动与不满足是进步的第一必需品”,“要启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当这种兴趣已很成熟的时候,再教给以学习的方法,这确乎是所有优良教育的原则”。
传统教育经验也告诉我们:“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学习产生兴趣,“乐”了,便从情感上喜欢,由浅表的喜欢,日渐发展到深度的“爱”;“喜欢”“爱”了,就能自觉地深入钻研。“先生固然想将他所有的传给学生,然而世界上新理无穷”,先生所能教学生的也是有限的,“其余的还是要学生自己去找出来”。所以古人说“知”、“好”、“乐”三者辩证关系是正确的,就智能而言,是按“乐——好——知”三步螺旋循环累计递层发展的。
另外,小学生生理和心理特征,传统教学经验和其它教学方法的精华,都是“动乐爱教学法”赖以形成的理论依据。”动乐爱教学法”的特征是:
第一,实践性。
由于强调采用“动的方法”,让学生通过大脑、五官、手脚、身躯的活动,刺激神经,兴奋中枢,引发学习欲望,运用从感性到理性,从个别到一般的认识规律,从而培养了实践能力和抽象概括的学习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动的方法”,让学生反复实践,能从实践中提高兴趣,获得知识,发展智能。
第二,兴趣性。
兴趣,从心理因素方面说,是属情感范畴的。由于教学形象直观,且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活动,势必学习情绪高涨,气氛热烈,情趣盎然。“动乐爱教学法”正确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活动,逐步培养有意注意,培养目的性,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第三,形象性。
“动乐爱教学法”十分注重直观形象。它运用思维发展规律,遵循儿童用形式、声音色彩、感觉和形象来思维的特征,使他们在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感受得到的教学过程中接受思维训练,逐步从具体到抽象,由形象到逻辑,由低级到高级,发展思维,锻炼能力。
八、“环分式”教学法
班级授课制是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一大发明,随着生产的发展和对人才需求,这种授课制久已被世界各国普遍采用。但是,班级授课制课堂教学理论的完善和方法的改革一直是人们研究和探讨的问题。这是因为,班级授课制课堂教学的统一性比较强,统一的课本,统一的内容,统一的进度,统一的任务,统一的要求,统一的标准与学生程度的不统一和学生的智力、能力发展水平的不统一形成矛盾,是多少年来接难以解决的矛盾。从历届小学升初中考试成绩看,最高平均分九十多分,录取最低平均分只有四十来分。把这些程度悬殊的学生编到一个班里进行统一性较强的课堂教学,必然束缚了高材生,架空了低能生。再者少年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智力和能力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常常是偏离标准线而上下波动的。上升时高于标准线而得不到应有的培养,下降时低于标准线而难以得到应有的提高。不论有的国家正在实验的标准化教学,还是我国实行的重点校重点班教学,都不能解决上述矛盾。因为,无论如何,统一性较强的课堂教学,总会出现较为明显的学生程度的不同层次。我们无论如何也取消不了这些层次,只能承认和正视这些层次,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已往的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教师只顾教书而忽视了如何教学生学;重现象,轻规律;重知识,轻联系;重知识教学,轻能力培养;以教师为主体,牵着学生走。目前虽有许多较好的教学方法,但是就如何把分层次教学具体化,体现到课堂教学的四十五分钟里,使学生由学会达到会学,还没有真正解决。这是“环分式”教学法设想提出的思想基础。
(一)什么是“环节式”教学法
简言之,“环分式”教学法是“导分式”和“学分式”并用,最后由“导分式”过渡到“学分式”的教学方法。“导分式”教学法是以导为主,分学生为上、中、下三层次进行教学的方法。“学分式”是以学为主,分学生为上、中、下三层次进行教学的方法。它们的关系是,以“导分式”为基础,以“学分式”为目的,起初用“导分式”后来用“学分式”。低年级用“导分式”,高年级用“学分式”,由“导分式”过渡到“学分式”,这为一大环。“导分式”中有“学分式”“学分式”中有“导分式”,这为一小环。对于小环可以这样理解,在低年级或某一年级采用“导分式”的开始阶段,如果遇到某节课的内容难度不大,便于学生自学,那么就可以换成“学分式”的教法;在采用“学分式”的高年级教学过程中,如遇到某节课的难度大,不便在四十五分钟里自学,那么可以换成“导分式”的教法;对于一堂课的某个环节,常出现对高层次的学生来说是学,而对低层次的学生来说是导的情况。无论对于大环还是小环,在导和学的交替采用中,环中有分,分中见环。
(二)“环分式”教学法的课堂环节
“环分式”教学法中,“导分式”和“学分式”的课堂环节都是四个,即预习、试练、点拨、演练。至于解疑,不便做为独立的环节,我们把它当辅助环节。按顺序,预习、点拨、试练、演练是“导分式”的课堂环节,预习、试练、点拨、演练是“学分式”的课堂环节。这四个环节是课堂教学过程的四大部分,至于那些细小的环节,可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中体现出来。从层次、环节、任务与教师在不同环节的侧重点几个方面画出示如下意图。
在试练环节,第一层次的学生起了带路作用,点拨环节是第一层次或随时对某一知识已达第一层次的学生和教师的双边活动。头三个环节,二、三层次的学生要解决“怎么样”的问题,而对于第一层次的学生还要解决“为什么”的问题。按“学分式”教法的要求,第三层次的学生要有反馈过程,因为第三层次的学生基础差,智能低,他们往往看了或听了别人的所说所做后好似懂了,但是,要他们独立完成作业时,他们又无从着手。因此,极有必要让他们把似懂非懂,似会非会的试练内容在教师的点拨后重做一遍,以确保全会。从道理上讲,一个全会比三个半会强得多,一个全会很容易达到第二个全会,而三个半会却一个也不会。传统教学类似大帮哄教学,总有些学生半会不会,这弊病始终没有得以很好解决。应用“导分式”教法的试练过程,对于三个层次学生来说都为反馈过程。
(三)“环分式”教学法要求把学生按程度分成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提高层次,称为甲组;第二层次是标准层次,称为乙组;第三层次是低能层次,称为丙组。再不适宜把学生分成更多的层次。在教学过程中,三个层次的表现方式有三种。第一是公开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公开三个层次的学生。第二是隐藏式,教师为照顾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不公开这三个层次。第三是机动式,教师不把学生分成固定的层次,允许学生在试练环节和完成各自任务过程中自由达到某一层次。
教师要设计好三个层次的学生分别完成的分要求演练题,这些题要在数量、难度和方法上有所区别,还要连环式的体现必做和选做的区别。平时测验和大型考试时,一张试卷上也要体现出这三个层次。要求第一层次的学生一题多解知多解,一题多变知多变,力达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有很多时候老师要为他们选编不超出范围和难度的各类习作题,以培养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标准层次的学生,要求他们完成不超出课本的标准量的演练题,一个也不能少做。对第三层次的学生,教师可按六十分的量,要求他们完成试练和演练题,亦不许少做。对二、三层次的学生,教师应设法鼓励他们努力挤入上一层次。他们的试练和演练,多了不限,超出层次才好。如果试练和演练任务为十,可按不同层次确定分要求任务。画出示意图如下:
图中箭头实线表示各层次必完成题量,箭头虚线表示二、三层次选择完成题量,第一层次的学生只有必做题,没有选做题。
(四)用“环分式”的教学法,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备课方式
已往的目的要求、重点、难点还要备,要备好各环节师生活动的具体安排,备好三个层次的分要求任务。教师要写好课后记,以积累教学经验。用这种教学法,教案是离不开手的,尤其是课前,教师必须看一遍教案,以为掌握了知识就可以上课,那是上不好这样课的。
有待研究的几个问题
(1)如果教师不精心备课,课堂上会出现层次不清,甚至没有层次的现象。如何加强备课,确保质量。
(2)“环分式”教法还适应哪些学科的教学,有待进一步探索。
(3)不要轻视第三层次的学生的课堂反馈过程。
(4)采用“环分式”教学法,不懂本科教学法不行,手头资料少了不行、平时的教学记载少了不行,要付出更多的心血备好课。必须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八、“五·一·一”教学套路
教学是学校完成各项教育任务的基本途径,是学校工作的中心,一所学校必须用主要精力抓好教学工作,特别是教学改革工作。发展学生的智能,多出人才,出好人才,这是衡量学校工作好坏的根本标准,也是衡量我们教育体制改革成败的根本标准。认为,一切有利于发展智能培养人才的方法和措施都是正确的。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山东省牟平县大窑中学李培植等老师对本校老师们在教学实践中长期行之有效的,然而是不系统的教学方法进行了调查总结,通过提炼升华创立了“五·一·一”教学套路。
“五”是课堂教学的五个环节:
一是根据教学目的,设计预习提纲,指导学生进行讲课前的预习;二是依据学生基础确定重点、难点,以便上课进行点拨;三是根据讲授内容组织学生消化知识、作业练习,四是依据大纲要求进行测试小结;五是根据测试反馈信息,进行查漏补缺,个别指导。现代教学观认为:教学的真正含义是教师教学生如何“学”。学生是教学对象,同时又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我们确定课堂教学五个环节的着眼点是: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把学生学习的全过程由被动变为主动,帮助和指导学生自己去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第一个“一”是强调一个课型,即单位小结课。
从认识论的角度讲,单元小结课是一个由部分归整体的认识过程,就是把一节课一节课学习的知识在教师指导下穿在学科体系的线索上,使学生逐步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从教材体系的高度上掌握知识。中学时期学习的学科都有自己的知识体系,在学习过程中指导学生将知识系统化、概括化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阶段,应当成为教学过程的中心。学生掌握了学科知识体系,就容易理解学科内容,还可以在一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扩大理解其他学科内容,从而提高学生单独获取知识的能力。
第二个“一”是做到一个自主:
即把自习课的自主权交给学生。自习,顾名思义是学生自己学习练习,自己消化知识。自习课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的极好机会,学生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在学习中才能有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教学质量才有可靠的主体基础,同时,也是关系到学生终生受益的大事。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是我们教学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一项战略任务,必须花大气力做好。把自习课的自主权交给学生,上课和自习的分配比例是1:1。这样做,在师生中已形成良好的习惯和风气。教师加强了计划观点,把功夫下在备课上;学生养成了自学习惯,自己“吃知识”的能力明显增强。
具体做法是:
(1)把学生自习课分为三类,一类是课前自习,安排在每天上午第一节课前30分钟;二类是课自习,安排在每天上午第四节和下午第三节或第四节,为学生消化上下午所学知识和完成作业时间;三类是自由自习,安排在每天早晨一节,晚上二节,由学生自己计划学习。
(2)对学生自习课学习我们提出六个“自己”的要求:即自己计划学习,自己看书钻研,自己查阅资料,自己综合分析整理笔记,自己独立作业练习,自己总结发现规律。从而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智慧的能力。
(3)自习课对教师提出五不准的要求:①不准教师利用自习课给学生讲课讲题;②不准教师在自习课时到班上送抄有作业或练习题的小黑板;③不准教师在下课前布置大量作业或练习题强调学生自习课完成;④不准教师在自习课上给一个学生作较长时间的个别辅导;⑤不准教师强调学生自习课学习内容以教师辅导自习为转移。
(4)要求教师辅导自习是去发现教和学的问题。自习课上学生提出的疑难属三言两语可点清的,教师即作简要解答,属难度较大的个别问题,教师约学生课后单独解答;属共性问题教师记下来利用下节课上课时间作共同解答。
(5)采取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办法,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把重点放在初中一年级。每年暑假后新生入学至放秋假六个多周为集中训练时间,采取介绍、指导、典型引路、参观老生自习课学习,总结评比等办法。即各任课教师结合学科特点给学生介绍学习方法,指导学生自己学习;班主任根据本班学生自习课学习情况讲解指导学习方法,学校挑选初二、初三学习得法的学生介绍自己的学习方法;事前不通知,学校组织新生班集体在教室外观察老生自习课学习情况;级部根据检查学生自习学习情况进行总结评比。秋假后开学进入正常检查、指导、总结、评比,长年坚持至毕业。
(6)加强学生自习课纪律的管理和训练。学校提出标准化自习的四条要求:①专心致志自学,不准卧、歪、说、借、问、玩;②自习课期间外面不管有什么情况有什么声音,目不斜视、头不抬;③看书写字眼睛同书本保持一尺左右距离;④严格按照自己的计划学习,不准乱抓一把。我们有一个由学校领导、级部主任、教务处、政教处干事组成的管理小组,长年对学生自习课纪律进行检查记录抓典型,级部每月一次纪律小结,表扬批评、积分评比;学期班级纪律初评,学年总评,年年如此,进而调动班主任和班干部的积极性。班主任培养干部,训练骨干,提出要求,制定措施控制学生自习;班干部以身作则,认真负责组织学生自习。多年来学校井然有序的自习风气已成为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
九、“短动”教学方法
“短动”教学方法,是以信息论和异步教学理论作指导,根据复式教学的特点和规律,总结县复式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复式教学方法。这一教学方法能使复式教学信息及时反馈,充分发挥学生自学的优势,能使教师的教根据学生的学情和学生的认识规律进行教学活动,实现复式教学中最优化教学方式。
(一)短动教学法的课堂结构
所谓“短动”教学方法是:在复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在一个年级直接教学时,提出问题,启发思维,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阅读课文,解决问题;教师则利用这一短暂的时间,到独立作业年级中去检查作业,辅导启发,并进行第二次性的作业布置或补充练习。这一教学活动形式,我们称为“短动”教学方法。
“短动”教学的基本程序是:在直接教学时,前“动”是以提出问题和要求,启发学生思维,讲解解决问题的方法;“短静”中,学生进行复习,进行自学,自己独立解决问题;后“动”是检查作业,强化效应或继续进行提出问题,启发思维。
在独立作业的年级中,前“静”,是学生及时复习,独立作业;短“动”中,教师一边检查、一边辅导、一边启发。后“静”是学生深化理解,系统小结或课前自学,独立作业。
这样,实现了教师的“四步指导法”即提出问题→启发思维→研讨学习→强化效应;
学生构成“六步骤”学习法,即自学→启发→复习→作业→改错→小结。由这两部分组成复式教学的同步分流、动静交替和谐发展的教学结构,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作用。
如一堂二级复式班教学结构及教学程序的安排如下图。
(二)教学方法的特点
“短动”教学方式,除复式教学一般特点以外,它还有一些明显地区别于一般复式教学的特点。
(1)“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特点。
在教学结构上,一般复式教学是由“动”“静”两部分组成,即教师的直接教学与学生的自动作业两部分。只有“动”、“静”前后位置的变换,一般一堂课的结构是“动——静”和“静——动”相互交替和变换。而短动教学的课堂结构是“动——短静——动”与“静——短动——静”相互交替、短静与短动相互交叉变换。实现了“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教学结构。这一特点,是区于常规复式教学方法的主要特点。
(2)双向分流、系统控制的特点。
无论是单式班还是复式班的教学,都是一种信息传递的过程,运用“短动”教学方法是使教师的直接教学与学生的独立作业,在这同一教学环节中,都能得到教学信息的传递和反馈,改变了传统复式教学中,教师只对一个年级的教学信息输出,无法对另一个年级进行控制和得到教学信息的反馈。运用短动教学方法,能在同一环节中,组织教学信息输出和获得教学信息的反馈。实现了同步分流,改变了过去那种单向传递的不完整的教学信息结构。能使教师的教,从学生的学情出发,克服过去那种失控性和盲目性。
(3)注重学情,实施异步指导的特点。
传统的复式教学是一种教师讲、学生听的同步教学方式。运用短动教学方式,是教师提出问题,进行启发思维,教学重点在于根据学生的学情进行指导,从宏观上来看,它是一个问题的提出,一个问题得到解决后,再行第二个问题的提出。在微观上来看,对待个别学生的具体学情,给予适时的指导和帮助,能更好地实施因材施教。
(4)“短动”教学方法,强调程序化。
“短动”教学的课堂教学结构,是由学生的课堂学习程序和教师按异步指导程序组成。它要求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按照自学→启发→复习→作业→改错→小结,“六因素”教学程序进行自学。学生通过“自学”,初步弄懂力所能及的内容;接着通过“启发”弄懂自学过程中发现的难点;再通过“复习”弄懂知识的联系和形成系统化知识,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最基本的内容;然后通过“作业”和“改错”两个因素,检验通过“自学→启发→复习”三个因素所获得的知识的正确程度;最后通过“小结”使知识进一步概括化、综合化。
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教师的四步指导法,解决一个又一个内在联系的学习问题。循环往复,有规律地进行教学。
(三)实施短动教学的准备
实施“短动”教学方法,需要有一个过程和具备一些基本条件。
(1)首先要实现人们头脑中的教学思想转变。
必须树立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主的教育思想。
(2)进行“短动”教学的必要物质条件。必须准备好必要的学习参考资料和工具书,最起码的要有字典、词典,有条件的,可根据教学需要,购买部分有关参考书和资料。
(3)每个学生要过好自学关。
这是进行“短动”教学的基础。一个学生能否独立地进行学习,基本条件有两条,一是具备学习某种新知识的基础知识;二是要有初步的自学能力。
学生具有初步的自学能力,要做到四点:①、会用一套自学符号,在课本上圈、点、勾、画、批。②会运用课本上这些圈、点、勾、画、批的内容,解答一个一个的问题。③会在练习中检查问题是否答对了。如果发现了错误,能及时改正。④在听课时,能记下老师讲课的要点、重点,以备作业时使用。
这四点,要做到人人过关,对于中差生,教师要重点进行培养,学生都能自学了,才有可能实现学生的学习个本化,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短动教学方法的实施,才能顺利进行。总之,在短动教学方法中,始终要把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摆在教学活动的首要地位。每个学生都具有较高的自学能力,无疑能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十、最优中学教学方式
“最优中学教学方式”又称“六课型单元教学法”。六个课型是:自学课→启发课→复习课→作业课→改错课→小结课。借鉴于化学教学,有如下做法:
(一)自学课
“最优中学教学方式”的自学课,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自己阅读,综合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为此应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1)首先讲解本单元教学的目的和意义,布置自学提纲,开始时,还可以由教师作出阅读理解教材的示范。
(2)在学生阅读教材时。教师要随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并督促检查学生自学情况。对阅读能力较差的学生,还可以通过提问,指导和检查他们的学习。
(3)对学生提出的个别性问题,应随时回答;对于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和重要问题或者不易一时回答明白的复杂问题,可在黑板上笔录下来,这样,可以唤起全班学生的注意和积极思考;
(4)对课堂演示实验,要求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写出实验目的、实验步骤、注意事项、实验后应纪录观察到的现象和结论。
(二)启发课
启发课是在自学课的基础上,由教师解疑和总结教材内容的课型。
(1)自学课笔录下来的问题,由教师讲解带有普遍性的疑难问题。对关键性的问题还可以采用讨论的方式加深理解。
(2)关于教材重点处理。
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有时是统一的,有时又不统一。为了加深学生对教材重点的理解和记忆,当学生在自学课没有提出这方面问题时,还可用提问题的方法解答教材中的重点问题。
(3)对课堂演示实验,要求学生复述自学时所记述的实验目的,实验步骤、注意事项、应观察到的现象,然后由教师或学生代表做实验。对演示实验的差误通过适当讨论,然后得出正确的结论。
(4)最后,由教师简述本单元教材的知识体系,并做必要的讲解。
(三)复习课
在启发课以后,进行复习课,它是学生根据教师所讲述的知识体系,由学生自己重新阅读教材和笔记,使新知识得到巩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还可以布置一些有启发性的问题。供学生思考讨论,达到巩固新知识的目的。
上述三个过程,联系非常紧密。最好应一次完成。
①单元划分尽可能适应完成这三个过程。
②课程表要两节连排。
(四)作业课
按六课型单元教学法的要求,学生的作业是在作业课上进行的。
(1)在复习课完成后,先布置作业,但不硬性规定完成作业时间。然后通过批改作业了解学生学习情况。
(2)在作业课内,要求学生先完成难度较大的题目,便于教师随时指导。
(3)在作业课内,教师要不断巡视,随时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同时还要有重点地指导个别差生做好作业。
(4)作业量和难度都要有灵活性。每次作业要适当布置一些难度较大的选题。
(5)对作业中存在知识性和解题技巧上所存在的问题和有独创性的见解或解题技巧,同时要有记录,留作改错课上用。
(五)改错课
改错课可由教师对问题中的错误分析归类;可用讨论法;也可由好的学生进行作业示范。但都应围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中心。
(六)小结课
小结课分两种情况进行。
(1)小单元的小结课。
小单元的小结课只简单总结一下本单元的教学目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指出重点和容易出现的错误。
(2)大单元小结课。
大单元小结课是根据教材的知识体系分章进行的。先由教师口授或印发小结题纲,再由学生在系统复习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学生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用小型讨论的方式。
十一、三环节单元教学法
(一)“设疑引疑”是第一环节
教师引导学生自学,自学在课上进行。自学前,教师先向学生说明本单元的教学目的、要求,而后根据教材内容,根据学生可接受程度,设计出自学题目,并向学生提出自学或实验要求,提出或提供必要的材料。学生读书或进行实验时,教师巡回检查和指导,随时发现学生在自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予以提示、启发。在这一环节中,教师提出的问题越具体,越靠近教材,学生就越容易产生想法,学生解疑的积极性就越高,兴趣也越浓。
(二)“辨疑解难”是教学的中心环节,是学生学得新知识的关键
教师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问题进行讨论,使学生通过辨识和争论得到明确的认识,从而掌握知识。首先,学生自己能发现和解决的问题,教师不要包办代替。学生没有发现或虽发现而未解决的问题,教师一定要引导他们提出并帮助他们解决。其次,对有共性的难点,分歧大的问题,要让学生把意见讲够,把道理都摆出来,充分辩论,教师不要轻易表态。在适当的地方,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这样的地方,往往就是难点,可能是理解和解决问题的关键。第三,学生提不出疑难的地方,有时候并不一定都弄明白了。因此,要由教师把疑难问题提出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得出正确答案。把第二环节作法概括起来,就是教师要“集疑”、“布疑”、“辨疑”。学生要动脑、动口、解难。
(三)“疑释反馈”是本单元知识巩固运用阶段
通过学生对新知识的运用过程,一方面教师通过反馈检查教学效果,另一方面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得以系统化和深化,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教师根据教学的目的要求,结合实际,结合课本设计出一套题,指定不同程度的学生做,在学生做题中,检查学习效果。
十二、讲练考评补五步循环教学法
美国教育家布鲁姆的“掌握学习”已广为人知,它是以班级教学为基础实施个别化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它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理论和实践给各国教育界以极大的鼓舞。在中国,由于激烈的教育竞争的推动,由于重视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式的教育传统,还由于教育哲学思想中的乐观主义传统(在中国,绝大多数教师不受“学生的学业必然呈常态分布”这一成见的束缚,认为只要方法适当,下到功夫,大多数学生都能学的很好),掌握学习理论在中国有着天然的土壤。大凡读过布鲁姆掌握学习理论的教师,都会产生一种“似曾相识”之感,仅就教学过程的操作而言,目前,我国广大教师队伍中使用着一种自发的、尚未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法。这种教学法与布鲁姆的掌握教学极为相似,真可称它为“中国式的掌握教学尝”。乌鲁木齐铁路局第五中学张继安老师从理论上较为系统地总结和论述这种教学法,把它称做“讲练考评补五步循环教学法”。
“讲练考评补五步循环教学法”的概貌是:教师将一个学期的教学内容,根据教材的内在结构划分成数个单元,然后,依据单元教学目标,顺次按讲练考评补五个环节进行达标教学,对未达标的学生,及时给予纠正性帮助,直至达标,而后进入下一单元的教学。如此多次循环,步步为营,从而达到大面积过关、大面积丰收的最终目的。以下就这一方法的基本操作进行分析说明。
(一)讲,即讲授
讲授是整个过程的初始环节,即教师通过讲述、讲解、讲读、讲演等教学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帮助学生把握重点、难点,并初步解决学生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这一环节非常重要,教师讲授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水平。因此,在这个环节上对教师的要求也最高,教师在讲授中应力求透熟教材,精心设计,内容上要实现科学性与思想性的统一,结构上要求有系统性、条理性、层次分明、重点难点突出。语言上要求清晰、鲜明、准确、生动。同时,还要重视课堂教学中情感目标的实现水平,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求知欲望,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
(二)练,即练习
通过讲解,当学生初步掌握了教师讲授的内容后,要及时让学生做练习。在这里,练习有复习巩固知识、加深理解知识和道理,培养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基本技能的作用,也是诊断学生困难的手段。教育经验证明,没有练习或练习不足对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十分不利。练习的形式是多样的,既有课堂练习(包括提问、板演、课堂作业等),也有课后练习(口头的、书面的、其他操作性的)。在这一环节上,对教师的要求有以下几点:第一,布置练习必须目的明确,应该十分清楚,哪些练习是为哪一部分教学目标服务的;第二,练习要有计划、有步骤,要遵循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第三,难度要适中,为照顾不同水平的学生,练习可布置基本题和选做题两种;第四,题量要适中,没有练习或练习不足对学生学习不利,练习量过大会加重学生负担,严重的还会导致厌学和抄袭作业等不良现象发生;第五,无论是课堂练习还是课后练习,都必须及时检查,练习中出现的带普遍性的问题,应及时补救。
(三)考,即考查和考试
当一个单元的教学结束后,学生在掌握上达到什么程度,教师和学生都应做到心中有数。这时,利用单元测验进行检查十分必要。由于单元测验将为下面两个环节提供依据(如何评价初始教学达到的掌握水平?未来的纠正性教学要针对哪些内容?)。因此,单元测验应该认真设计。应注意,这一测验是目标参照型的(达标型的),而不是常模参照型的(选拔型的)。测验应与教学目标尽量一致,题目要基本,难度要适中,覆盖面要大。期中期末考试也属于这一环节,一般说来,它们也属于目标参照型考试。但由于这两次考试在教学全过程中有更多的用途(评价教师的教学,评价学生的发展状况,评价学生的智力水平,选拔优秀学生等),在此,命题的难度、梯度都应比单元测验有所侧重。但是,仍然应该有相当一部分基础题,而且应尽量维持较大的覆盖面。
(四)评,即评价
指的是分析测验结果,对上一阶段的教学情况作出评价。评价的重心不在分数,而在于分析所有知识点的达标状况。一般说来,单元测验对一个单元中大的知识点基本上能够实现全覆盖,评卷后,列出每题得分的双向细目表(如图),教学中的难点,弱环便一目了然(凡得分率低的题目要么是难点,要么是教学中的薄弱环节)。评价这一环节主要是由教师进行的,如果能够培养学生积极的自我评价意识,养成自我评价的心惯,则对教学有更大的促进作用。每个学生主动地进行自我评价,并针对自己的难点和弱点进行补习,是非常有效的个别化教学方式。
(五)补,即补习、补课
补课的针对对象是未达标学生,针对的内容是得分率低的那些知识和技能。补课的方式一般有以下几种:(1)讲评课。在测验考试后,专门抽出一节课讲评试卷,同时针对卷面上反映出来的带普遍性的问题,进行补救性的讲解。(2)课后集中补习。即利用课余时间,把未达标学生集中起来,上补习课。(3)导生式的补习。由教师提供补习材料(如例题、习题等),让一部分已达标的优秀学生作导生,帮助未达标的学生补习。这种方式只要在班级管理水平高、班风好、班内人际关系协调的班级里才能较好实行。除了给未达标学生有计划的组织补习外,教师还应该鼓励那些虽然已经过关,但知识和技能仍有部分缺陷的学生自己的查缺补漏,用更高的标准去要求。考评后的补课是对学生进行纠正性教学,也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关键性环节。无论是单元测验还是期中、期末考试以后,都不可漏掉或轻视这一环节。
在顺次完成第一轮教学后,对未达标学生进行纠正补救性教学便进入第二轮循环。第二轮的纠正性教学与初始教学比较有很大不同,人数减少了,内容范围缩小了,方式更多样化了,教学的个别化程度提高了。但是,讲练考评补五个环节仍然不可缺少。还要有讲解,有练习,有考查,有达标认定。在第二轮循环结束后,多数学生能达到要求标准。一般说来,在大多数学生达标后,便可以进入下一个单元的教学。对那些仍然未能过关的严重困难学生就需要由教师进行单独辅导,或建议家长聘请家教单独辅导。进入第三轮循环的纠正性教学基本上仍需要五个环节,只是方法更灵活,个别化程度更高。
以上介绍的“讲练考评补五步循环教学法”,是一个完整的教学策略体系。实践证明,在教学秩序基本保证的前提下,自觉完整地运用这种五步循环教学法对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有较高的有效性。这是因为:
(1)整个策略体系中多次使用纠正(反馈)机制。如:课堂讲授……课堂练习……纠正(纠正性讲解)……作业练习……纠正(作业讲评)……单元测验……纠正(评价与补习……再练习……再纠正……进入下一单元……期中考诗……纠正(考后讲评,补习)……期末考试……纠正(考后讲评、补习)。纠正性教学是该策略体系的关键因素之一。
(2)加强了个别化教学。如:课后未达标学生补课,导生补课或聘请家教补课等,加强个别化教学是该策略体系的另一个关键性因素。
(3)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不给下一个单元留夹生饭,减少知识缺陷积累造成的后患。
(4)以不同的方式多遍重复,有过度补习的效果。
(5)大多数学生的学习能力都能受到肯定,大部分学生都能保持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关于五步循环教学法,还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说明:
①如何建立具体的教学目标。建立具体的教学目标是实施教学的前题,也就是说,通过教学,要让学生掌握些什么?掌握到什么程度?教学大纲和教学参考书提供的教学目标体系是比较笼统的,需要教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解,建立更具体的课时的单元的教学目标。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体系(认知领域)有很高的借鉴价值,只是至今在我国尚未全面学科化。由于教学目标分解到最低层次时,都可以用针对某一个或某一些知识点的问题形式表示出来。因此,选定几本较好的与教材紧密配合的习题册,进行筛选、归类、组合、拼接,形成较好的跟课练习,是建立具体的教学目标的捷径。
②如何确定达标标准?达标标准以必须掌握的知识技能的百分比为计量方式,根据某些实验结果(布洛克,1972,Chan,1981)把标准确定为75%及以下,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当超过95%时,学生会产生焦虑和抵制情绪。因此,在85%——95%之间选择是恰当的,例如,一个单元结构中有20个知识点,学生能够回答出17个,得85分,就可以算作达标。
③如何把握进度,安排时间。目前,在把握教学进度问题上,许多教师采取前紧后松,抢出时间搞复习的做法。这种做法容易导致较多的学生掉队,久而久之,加剧两极分化。五步循环教学法的特点就是重在基础,不主张抢进度。当有较多未达标学生需要进行补课时,可适当放慢进度,对已达标的学生,应提出拓宽和加深的学习要求,不能放任。
④作业量问题。五步循环教学法十分重视练习的作用,但它不同于题海战术,它主张针对性练习和适度练习。它的灵魂不是强化训练,而是针对性、纠正性的个别化教学。要谨防作业量过大引起抄袭和厌学现象发生。抄袭和厌学现象泛滥会导致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计划的彻底失败。
⑤教师的精力与个别教学之间的矛盾。个别化教学是教育发展的要求,但它要耗去教师的大量时间。实施五步循环教学法,保证大部分学生达标过关,必然会产生教师有限精力如何分配的问题。在这里,我们仅能提出以下几点建议;(a)教师要学会安排运筹,工作计划化。(b)学会选择和拼组现成的练习材料,这比自己编写习题能节省大量时间。(c)在条件许可的地方,可适当缩小班级规模,实行小班教学。
⑥处理好总体和局部的关系。五步循环教学是一个教学活动中的方法体系,它包括讲授法、练习法、演示法、提问法等许多具体教学方法的参与。教师只有不断提高驾御各种具体教学方法的素质,保证高质量完成每个局部环节,才能使这一教学法从总体上发挥作用。
⑦重视教学中情感目标的实现。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的有效作用。五步循环教学法实施中的每一个环节上,不但要注意认知目标的实现水平,而且还要着眼于情感目标的实现水平。只有学生们始终充满着兴趣、激情、渴望和自信,整个学习过程才能是有活力的。为此,必须在每个环节上都让学生了解学习活动的目的和必要性;尽力使每次讲解都精彩、生动、高质量;尽量在每次练习和测验后,都能让每个学生得到中肯的评价和热情的鼓励,尽量让每个学生都能去体验自己哪怕是点滴的进步和成功;要让每个学生每时每刻都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信心和期望。
以上论述的“讲练考评补五步循环教学法”源于广大教师的教学实践,但作为一个完整系统的教学策略体系,只有在真正认识它,认识它的整体和局部,认识它每个局部的作用和在整体中的地位,认识发挥作用的机制和根源,认识它的局限和矛盾之后,才能够自觉地把握它。
十三、小学“六因素单元教学法”
“六因素单元教学法”是一种以适合小学生学情的最优化小学教学理论。它是湖北大学黎世法副教授认真研究了小学生的学情,提出的最优小学教学方式——六因素单元教学法。它对小学生的学习和小学各科教学都起指导作用。
小学生怎样学好功课呢?根据对小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心理状况的调查研究及系统分析比较,概括出了小学生学习的8个前后紧密联系的学习环节:
准备学习→课前预习→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改正错误→系统小结→课外学习。
对这8个学习环节叫做“八环节系统学习法”,或称“小学生的最优学习方法”,因为它反映了小学生的学情。根据小学生在运用上述8个学习环节指导自己的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具体学习心理活动,概括了12条小学生的学习心理规律:内因律,基础律,感知律,理解律,想像律,运用律,改错律,结合律,智能律,精学律,脑效律,非智律(非智力因素作用规律)。以8个学习环节为内容的学习方法体系,及其体现出来的12条学习心理规律,集中地反映了小学生学习知识、形成技能和发展智能的客观认识过程(认识规律),是小学生学习的本质学情。
小学生学习的具体学情指的是用本质学情去联系学生的学习实际,在学生(一个学生或一类学生或一个班的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学情特点。一个小学生只有使自己的具体学情一方面更符合本质学情的要求;另一方面更有利于发挥自己的学习优势(学习特点和学习风格),才能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
为了使小学生能更好地学好功课,根据小学生学习的本质学情和具体学情,提出了小学生学习的15条最优化原则:①尊敬师长;②自为主体;③逐步提高;④区别主次;⑤发展智能;⑥精学精练;⑦运用资料;⑧优势协调;⑨分析器综合作用;⑩反馈控制;(11)思文并重;(12)理解记忆;(13)联想迁移;(14)内外配合;(15)勤奋学习。
小学生的学情是一种客观存在,它主要包括本质学情和具体学情两个方面。对学情的认识称为学情理论。小学生的学情理论,是小学生应如何正确地学,小学教师应如何正确指导小学生学习的直接理论根据。
小学生是怎样学习的,教师就要遵循他们的学习规律去组织教学活动,使课堂教学结构符合小学生的学情,实现课堂教学方式最优化。怎样使课堂教学结构符合小学生的学情呢?主要是将体现小学生学习的本质学情的8个学习环节中的6个主体环节,即“课前预习→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改正错误→系统小结”,改为相应的六个前后紧密联系的教学因素:“自学→启发(“专心上课”这个学习环节的实质是“启发思维”)→复习→作业→改错→小结”。在课堂教学中,每完成一个教学单元的任务(这里所说一个教学单元,不是指有的课本中早已规定了教学单元,而是根据具体学情,划分的教学单元)的教学过程,就按这六种因素简称“六因素”)的顺序,以这6种因素为课堂教学过程的一周期,不断地向前推进。
每一因素所占的上课时间,不以40分钟为限,而是根据学生在“六因素”课堂教学过程中,完成每一个因素的教学任务,实际所需要的时间来确定。如果教学单元划分得很小(例如将一课语文,划分为7个小教学单元),这样在一节课的时间内,就可进行若干个“六因素”的教学,因为进行一个教学单元的教学过程(不论教学单元的大小),都是一个以“六因素”为一周期的教学过程。
在“六因素”的课堂教学中,一个教学班完成每一教学单元的教学任务,必须依次通过一个“六因素”,一般称这种“六因素”为宏观的“六因素”。在“六因素”的课堂教学中,一个学生从他个人的学习基础出发,为了完成一个教学单元的学习任务,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六因素”解决一个教学单元中所包含的这个学生不懂的若干个小问题,这种“六因素”,可以称之为微观的“六因素”。微观的“六因素”决定宏观的“六因素”。在一节课的进行中,大多数学生在进行何种因素的学习,此时此刻就是宏观的什么因素的教学。例如,此时此刻大多数学生正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学”,这时宏观就是“自学”因素的教学。此时此刻大多数学生正在教师的指导下,寻求解决难题的恰当的认识条件,这时宏观就是“启发”因素的教学。其他诸因素的宏观教学照此类推。教师怎样在“六因素”的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运用“六因素”解决一个一个的学习问题呢?根据学情理论,提出了15条最优化指导原则:①热爱学生;②启发思维;③微观决定;④层次包含;⑤系统控制;⑥功能渗外;⑦隐显结合;⑧易讲难引;⑨因材施导;⑩精导精讲;(11)学习环境;(12)系统钻研;(13)示范模仿;(14)严格要求;(15)教学育人。
“六因素”单元教学是一个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课内“六因素”与课外“六因素”(学生在课外运用“六因素”进行学习)紧密结合的,以“六因素”为一认识周期的循环往复,有规律地向前运动的教学过程。每一循环,教师都将学生的学习质量提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建筑在学情理论基础上的“六因素”单元教学,即最优小学教学方式的基本运动规律。实验“六因素单元教学法”从性质上讲,叫做小学教学结构的系统改革,或者叫做小学教学结构的整体改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