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设计教学程序要处理好五个关系、四个注意
(一)展与收的关系
一堂课要撒得开,也要收得拢。讲课开头要精彩,起句要引人,三言两语抓住学生的心理,引起他们的兴趣,进而打开他们思维的通道。这样才能展得开,铺得平,夯实基础。“编框编篓全凭收口”俗话不俗,讲到“火候”要关闸断流,明快作结,见好就收。
(二)详与略的关系
“传道、授业、解惑”不能“一锅煮”,必须目的在握,清楚实在,要善于摘取中心,撷取大要,拎住全文纲领。须知有所舍才有所获,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为强干就要削枝,为保车就要丢卒,当详则详,当略则略。
(三)密与疏的关系
课堂教学的任何步骤和阶段,都有着教师、学生和教材之间的协同作用,教材有密有疏,课堂节奏也应有急有缓,有密有疏。新课开篇,接踵而来的是“高密度”“重负荷”的运动,这时要遵循“注意”“兴奋”的延展律,趁着学生兴趣正浓,锐气正盛,可以浓彩重笔,或讲,或练,或评,或辩,掀起一个高潮,持续20多分钟,将教学内容大部分推出,融会贯通,着意敲打,深入强化,把好钢用在刀刃上。
文武之道,一张一驰,高潮之后节奏易调整,继之以疏缓的小插曲,疏以回味,缓以养身。使学生大脑皮层的紧张状态在“微调”中得到“缓冲”。整个课堂舒疏得体,松驰有法使学生轻松地学会知识,愉快地度过40分钟。
(四)断与续的关系
四十分钟的课堂教学,渗透着动态节奏。四十分钟不能平分秋色,匀速前进,而是要有间歇,有休止,要善于借助那短暂的“休止”,无形的“换气”,显现教学的小链条、小阶段,断续互补,创造富有节奏的台阶,横扫沉闷呆板。既要有长流水不断线的“续”,又要有五里一站十里一驿似的“断”,才能显现出课堂的节奏美。
(五)深与浅的关系
教材体裁多样,内容丰富,网络各异,处理教材必须遵循“可接受性”原则,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认识水平,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教师善于钻研教材,领悟实质,得其精神,才能跳出教材,“非钻精深不能超超领先,非平淡不能人人理解。”深课文可以浅教,浅课文也可以深教,深者指钻研精深,浅者指语言表达浅显透明。有时需细腻详述,有时需着意点拨。深而有度,浅而有法,环环相套,节节相通,使课堂呈现摇摆多姿的曲线美。
“四个注意是:
(1)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使学生高兴地学(情);
(2)注意培养学生的意志,使学生努力地学(意);
(3)注意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使学生有成效地学(智);
(4)注意保护学生健康使学生精力充沛地学(体)。
二、教学设计最优化的标准
所谓最佳课堂结构,体现为教学过程、教学程序的最优化。而最优化的要求浅而言之就是突破旧框框,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减少课堂教学无效劳动。不搞课内丢掉课外补;校内丢掉校外补;教师丢掉家长补的马拉松无效劳动。最优化,不是教学的某种特殊的方法和手段,而是教师根据教学规律和原则提出的达到教学目的的途径,是整个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的具体的、科学的(而不是自发的、偶然的)最佳选择。
(一)“两个最佳”
1.使学生在课堂中处于最佳的精神状态,即在身体健康的前提下,由于教师教态和悦、启发提问有新鲜感、问题有一定思维坡度,学生处在自觉、主动、愉快的学习状态。
2.使学生处于最佳的学习环境中,这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在物质环境方面,如学习材料、学习用品、教学设施齐备、室内外整洁宜人、空气流通、光线充足等。在精神环境方面,如教师亲切感人、同学间团结友爱、互助互励等。
(二)优化标准应该帮助教师论证自己在教学中,对课程的设置和教学的形式、方法等等所作的最佳选择是否恰当
1.在学生知识、能力、技巧以及各种个性特征的形成方面,在教学水平的提高方面所可能达到的最大效果。
2.在达到这种效果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所付出的必要时间是最少的。
3.在达到这种效果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所付出的必要力量是最少的。
4.在达到这种效果的过程中,物质材料的耗费与通常情况相比是最少的。
5.消耗优化标准的量化,以符合学校卫生标准程度来检验。
小学生各科课内外作业每天花费时间:一年级——不超过一小时
二年级——不超过一个半小时
三、四年级——不超过两小时
五、六年级——不超过两小时半
小学高年级教师教学时间的最优消耗为每周18小时,每天备课3个小时;低年级教师每周教学时间的最优消耗为24小时,每天备课两小时。
(三)较优化课堂结构的特点
较优化课堂的结构绝不会是唯一的,而应该是百花齐放。不过,它们必须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1.教学目标要明确具体,相对集中,切合实际,这是结构的“主轴”。(www.daowen.com)
2.要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形成教学层次,构成教学坡度,这是结构的“序”。
3.要重视及时反馈,形成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这是结构的“网络”。
4.教学过程要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产生学习的浓厚兴趣,这是结构的“枢纽”。
教学改革是一项艰巨的工程,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摸索、总结。本文所谈,仅仅是自己对课堂教学的一点不成熟的看法,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三、“提纲自学讨论讲解法”教学设计
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使学生在创造性的学习活动中增强能力,卫辉市二初中郭隆昌老师根据初中学生的年龄、心理变化、知识水平等特点,在初中政治课教学中,逐渐摸索并形成了“提纲自学讨论讲解法”。
什么是“提纲自学讨论讲解法”呢?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以“自学提纲”为依据,以自学的方法学习新课,对在自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用讨论、讲解的方针来解决的一种教学方法。其具体作法是:
第一,编写“自学提纲”。
编写“自学提纲”,应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按照教材的顺序,把教材的各个知识点,以不同的练习题的形式,编写出具有指导性和启发性的自学提纲,并在课前印好,以便课堂自学时使用。
第二,课堂自学。
每开始学习新课时,教师先给学生讲明每课的教学目标及要求。然后把自学提纲发给学生,学生依据提纲,按照教材进行自学。教师在学生自学时,要进行巡回指导,以便检查自学情况和帮助学生解决在自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第三,讨论。
自学后,让学生对自学提纲中所列的知识点,逐一地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这样,不仅可以统一学生对问题的认识,还可以使学生通过讨论增进对知识的进一步理解。讨论的方式要根据各课教材的特点,分别采用同桌讨论,分小组讨论或全班一起讨论的不同方式来进行。
对同学们的发言,要根据不同情况分别给予表扬,或因势利导、启发补充,以达到讨论的目的。
第四,讲解。
对课文中的重点难点和在讨论后同学们仍不能理解的问题,教师要进行讲解,使学生全面掌握知识。
讲解方式;可以在学生讨论发言时,对学生不理解或理解得不深不透的问题,随时进行讲解;也可以在学生讨论后,对重点、难点问题,进行专门讲解。
第五,巩固练习。
这是让学生把书本知识化为自己知识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里,首先让学生在自学、讨论、讲解的基础上,独立完成自学提纲中所列的各种形式的练习题,然后教师对学生所完成的练习题进行检查,以全面实现教学目标。
运用“提纲自学讨论讲解法”的体会:
(1)从教育学观点看,运用此法,有力地摆脱了传统的“注入式”、“灌输法”,突出了启发式的教学原则和方法。
传统的“注入式”、“灌输法”!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储存器,使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处于被动从属地位。使用“提纲自学讨论讲解法”,强调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即在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都是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通过学生思考、讨论来获得知识、解决问题的。这就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从教育心理学观点看,此法符合初中学生的年龄、心理变化和知识水平的特点。
初中学生一般都处于12-15岁之间。这一年龄段的学生,心理变化不稳,自控能力差,基础知识面窄。根据学生这些特点,运用“提纲自学讨论讲解法”,学生在学习时,因为有了自学提纲作依据,这样就可以克服因知识面窄找不到应学的知识点的欠缺,从面稳定了学习情绪。
四、巴班斯基论教学最优化的实质和标准
关于“最优化”这一术语的含义,巴班斯基是这样表述的:“采用与一定条件和任务的最适宜的活动方案。”他说:“教育过程最优化就是,选择可能适应教育过程具体情况的最佳方案。”
巴班斯基指出,最优化原则要求在每一具体情况下选择最好的活动计划方案,也就是选择最好的教学与教育内容、方法、手段、形式,明确规定时间、人力、财物的定额花费,确定教师、家长积极分子之间在完成教学教育任务中的分工,建立最优工作条件(教学物质的、卫生的、道德心理的和美育方面的条件),善于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激励和协调各种行为,有效地监督和考核教学活动。换言之,最优化原则要求,组织劳动中的每个环节不仅仅要比过去好一些,而且应当达到相应情况下可能达到的最好的、即最优化的水平。
最优化思想的必要前提是减轻学生和教师的过重负担,保证学生的学习难度达到最优化,教学和学习速度达到最优化,家庭作业量达到最优化。
关于教学教育过程的最优化,巴班斯基是这样论述的:“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是指选择这样一种教学方法,它能使教师和学生在花费最少的必要时间和精力的情况下获得最好的效果。最优化的前提是:在全面考虑教学原则、现代化教学教育形式和方法、已有条件以及该班和个别学生特点的基础上,按照所提的各项标准,使教育过程最有效地(最优化地)发挥效能。
巴班斯基强调指出,最优化不是什么特别的教学法或教学手段,而是在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基础上,教师对教育过程的一种目标明确的安排,是教师有意识的、有科学根据的一种选择(而不是自发的、偶然的选择),是最好的、最适合于该具体条件的课堂教学和整个教学过程的安排方案。
关于最优化的标准,巴班斯基解释说:“最优化标准是一种标志,根据这一标志来比较评价几种可能的解决方案并从中选择最好的一种。”
掌握最优化的标准有助于教师在选择最好的方案时有所依据。这是在各种具体条件下把教学形式、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结构最好地结合起来的方案。
最优化的具体标准有四条:①在形成知识、技能、技巧和形成某种个性特点方面,在提高学生教育水平方面,取得可能达到的最好结果。②师生花费最少的必要时间,取得各项预定结果。③以可允许的精力花费,在限定时间内取得预定结果。④以比通常消耗少的经费,在有限时间内取得预定结果。
巴班斯基指出,可以根据其中一个标准或两个标准,使教学过程达到最优化。例如,可以根据学生花费必要的最少时间,达到尽可能大的效果这一标准,使教学过程达到最优化。由此得出结论,没有也不可能有什么一成不变的最优化标准。他进一步指出,在现代普通学校的条件下,教育过程最优化的最主要标准,首先必须是完成教学教育任务的效率和质量,以及师生在完成这些任务时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
在评价教学过程的效率和质量时,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根据他们的教养水平和发展程度,根据教学结果是否符合对学校提出的综合目标和任务的要求,还要根据教学结果与发展可能性的符合程度来评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