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赫穆托夫认为:课的结构是作为一种有益的组织知识,作为一种指示和标准理论而被人们理解和运用的。然而由于人们过多地强调“教无定法”而忽视了教学应当有“法”的一面,忽视了对这种“组织知识”和“标准理论”的研究,在冲破了赫尔巴特和凯洛夫的模式之后,并没有真正建立起科学的课堂教学结构体系,课堂教学的随意性很大。不少教师对四十五分钟缺乏通盘的考虑,导致课堂结构松散,教学指标不能落到实处。在学习研究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时,也往往偏重于他们的教学艺术而忽视了对他们的教学模式的研究,因而不能从整体上把握优秀教师教学经验的科学内涵,只重视局部的、形式上的学习模仿。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的课至今还未上“格”,违背教学规律的蛮干现象屡见不鲜,影响了教育教学整体效益的提高。事实告诉我们,教学的艺术性是附丽于教学的科学性的,只有重视课堂教学结构的研究,才能充分揭示课堂教学的一般程序、课堂教学诸因素的内在联系和课堂教学的普遍规律;只有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才能实现依靠普通教师教好普通学生的愿望,达到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首先,一堂课的效果如何,取决于课堂结构是否合理。系统论告诉我们,整体大于各孤立部分的总和,总体功能都不是组合的各个要素的简单相加,而是一种新的特定的功能。因此,我们在研究课堂教学的时候,不能只重视局部的优化,而应当着眼于整体的优化,从整体目标出发,研究课的各个组成部分的相互联系、相互结合和相互制约的规律,使课的各个要素相互协调,相得益彰。而形成这样一个“整体”的关键便是结构。事实上,大部分教师在教学上有自己的个性或优势:或知识渊博,旁证博引;或擅长表达,口若悬河;或教风严谨,精雕细刻;或精于启发,循循善诱;或工于点拨,画龙点睛……但这些都是“局部”的优势,要想上出高效率的课,必须依靠课堂结构的整体优化,许多优秀教师的课总是结构合理,板眼清晰,重点突出,详略得当,衔接自然,起伏和谐,技巧娴熟,语言精湛,使人如坐春风,如临大海,美不胜收、乐而忘返,使课堂教学进入理想境界。我们若细细品味一下这些课,就不难发现,虽然他们的课千姿百态,具有鲜明的个性,但是他们的课总有个“谱”,有个“模式”,即遵循教学目标和规律的要求,包括教学原则、形式、方法等在内的一种教学结构格式。他们成功的关键就在于课堂结构的合理和教学艺术的精湛。
其次,优化的课堂结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的重要条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完善的智育的一个非常重要条件,就是教学方法、课的结构以及课的所有组织因素和教育因素,都应当与教材的教学目的和教育相适应,与学生的全面发展的任务相适应。事实上,系统的结构决定着系统的性质和功能,结构和功能总是相互制约的,只有当教学处于合理的课堂结构之中,才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条件。我们常常看到这样一些情况,有些同志一味强调“发挥讲的优势”,课上一讲到底的课堂结构很不合理,学生处于被动、消极、受压抑的境地,在这种单调沉闷的课堂结构的禁锢之下,不要很多时间,一个生气勃勃的班级就会变得死气沉沉,学生的智能得不到充分的发展;有些老师则不然,他们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案,注重课堂结构的优化,引导得法,点拨有方,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甚至原来死气沉沉的班级在这合理的课堂结构中也变得生气勃勃,学生的智能也在“活”的教学环境中得到发展。
再次,抓住了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也就抓住了教学改革的“牛鼻子”。改革的目的是为了“自我完善”,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本身就是一项重大的改革,同时,它必然会带动其它方面的改革。因为,整体的课堂教学结构是系统的空间结构和过程的时间结构的统一。它不是线型的而是立体的;它不是单一的“环节”或“过程”,而是内函极其丰富、涉及到许多教育教学因素的复杂结构。任何课堂结构都可以把教育思想、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教师、学生、设备、环境统统组装起来,形成一个综合体。课堂结构的优化必须以先进的教育思想、科学的教学原则、正确的教学方法为前提的。因此,优化课堂结构必然会推动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各个教学因素的变革。
由此可见,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需要,是革除陈腐的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发展的新人的需要。
二、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的六项基本原则
(一)端正教学思想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教学模式是受一定教学思想支配的,因此,教学模式是否能够正确地向前发展,关键在于人们对教学的研究是否深入,是否科学。在错误的教学思想干扰下的教学,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新模式,都不能达到教学的最优效果。例如,如果我们仍然以强行灌输为教学的指导思想,即使我们采用自学模式,也会导致象私塾教学那样的呆读死记,由“教师灌”变成“书本灌”,背离采用新模式的初衷。可见,加强教学思想的研究,端正教学思想,改变不科学的教学观念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我们不端正教学思想,教学模式或结构的改革只能流入形式主义。
(二)克服教学模式的单一化
教学主要属于精神现象,本来就很复杂,而教学所要完成的任务和内容又非常丰富,因而教学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应当有多种多样的模式与之相适应。在教育史上,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对教学的这种复杂性认识不足,教学往往固执于某一种模式,弄得很僵化。例如,赫尔巴特的“五段教学法”曾风靡一时,鼓吹者们认为它适应于一切教材和一切情境的教学,到处套用,一成不变。解放初期,我们在学习苏联经验的过程中,也犯过类似的错误,认为一切教学都要经过四个阶段,甚至堂堂课都要套用五个环节。历史的发展证明这些做法都是错误的。单一的教学模式抹杀了教学的复杂性,不能反映教学的本质规律。美国教育家埃根(P.D.Eggen)等人在其所著《教师的策略》一书中指出:教学中不存在一种可以适合于所有教学情境的模式或结构,不同的教学目标需要有不同的教学的策略相适应,世界上不存在一种万能的教学模式。因此,我们应注意克服把教学模式绝对化和单一化的倾向。
历史上曾经出现的教学模式,都有其自身的合理性,不可一概否定,也不能一概套用,在教学中,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实际情况来决定采用哪种模式。从总体上讲,综合型模式是现代教学的基本模式。但是在具体的教学中则应灵活掌握。如学校中的劳动技术教学、音乐、美术、体育课的教学可以采用以学生活动为主的模式。我们提倡不同模式的结合,以便使各种模式的长处集中发挥,使不足得以克服。这也是由教学这种活动的复杂性决定的。
(三)注意学生的心理规律
教学模式的研究和使用要符合学生的心理规律,尤其是学生思维活动的规律。现代教育心理学和统计学的研究表明:学生课堂思维活动的水平是随时间而变化的。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思维集中程度S与时间t变化的关系,可用下图来表示
这一曲线表明:在课堂教学开始的10分钟内学生的思维逐渐集中;在10-30分钟内,思维处于最佳活动状态;随后,思维活动水平逐渐下降。根据这个规律,我们在研究和运用教学模式时,应设法尽量缩短t0—t1、t2—t3这两段时间,以相应地延长最佳思维时间t1—t2,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具体地说,在t0—t1这段时间里,应力求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课题上,增强输入信息的强度,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在t1—t2这段时间内,输入信息的强度可以有所下降,此时学生思维高度集中,因而学生对比较抽象的概念、理论等知识能够较好地掌握;在t2—t3这段时间里,输入信息的强度应有所增强,在减少学生因大脑疲劳而引起的注意力分散。心理学研究证明:用多种感官进行学习,不仅可以降低大脑皮层的疲劳水平,而且可以提高学习效果。因此,在t2—t3这段时间里应提倡学生学习活动的多样化,以相对延长最佳思维时间。
(四)必须以先进的教学理论或思想作指导
尽管课堂教学的基本因素是客观的,但如何将这些基本因素组合起来形成某种结构,总是受教师教学思想影响的不同的教学思想会产生不同的教学结构。优化的课堂教学结构,只有在先进的教学思想指导下才会出现。
(五)必须批判地继承教学的历史遗产和借鉴外国的教学经验
从中国政治、经济的客观需要出发,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恰当运用当代先进的教学理论,既重视传授、学习系统的科学知识,又重视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开发;既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既重视智育水平的提高,又重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的养成,促使学生德、智、体诸方面的协调发展。
在优化课的结构过程中,许多问题需要从哲学的高度加以回答:如教学作为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其基本规律究竟是什么?在教学过程中,主体与客观以及主体与主导的关系究竟怎样?课堂教学中各结构成分之间的关系以及某一结构成份与整体结构的关系怎样?在运用课堂教学结构优化理论的过程中,同样需要辩证的科学态度。皮亚杰认为,任何结构都有三个特点:1.整体性、总体性;2.变易性(结构是动态的);3.自动调节(指结构内部的变化)。课堂教学结构无疑也具有这些特性,课的结构不是唯一的、凝固不变的模式,我们也不可能找到那种普遍有效的优化的课堂教学结构。正如美国人乔以斯在《教学模式》中所指出的:“没有一种教学模式是为适合所有的学习类型或学习风格而设计的。”因为,不同学科的课,结构是不一样的。即使同一学科,不同类型的课,结构也不一样,如综合课的结构与单一课的结构由于教学任务的不同而不同;传授新知识的课,巩固知识的课,培养技能的课,检查知识的课,由于它们的教学目标不同,课的结构也有很大差异。就是同一类型的课,在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教学中,面对具体的教育对象,课的结构就有区别;教师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课的结构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总之,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拘泥于某模式而随意乱搬乱套。我们探讨课堂教学结构优化的目的,决不是将教师的课限定在某一固定不变的模式里,而是为了帮助教师掌握课堂教学系统中的各个要素以及懂得如何将这些要素组成最佳结构的途径和方法,以发挥课堂教学系统的整体效应。
三、优化教学结构的五条途径
抓住了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也就抓住了教学改革的“牛鼻子”。改革的目的是为了“自我完善”,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本身就是一项重大的改革,同时,它必然会带动其它方面的改革。因为,整体的课堂教学结构是系统的空间结构和过程的时间结构的统一。它不是线型的,而是立体型的;不是单一的“环节”或“过程”,而是内涵极其丰富、涉及到许多教育教学因素的复杂结构。任何课堂结构都可以把教育思想、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教师、学生、设备、环境统统组装起来,形成一个个综合体。课堂结构的优化必须以先进的教育思想、科学的教学原则、正确的教学方法为前提。因此,优化课堂结构必然会推动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各个教学因素的变革。
什么样的课堂结构才是优化的结构呢?怎样使课的结构优化呢?这是比较复杂的问题。众所周知,系统的各个要素只有通过结构才能组成为一个整体,结构愈合理,系统的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就愈协调,系统在总体上才能到达最佳境界。同样,课堂教学的诸要素只有通过结构才能组成一个整体,课堂结构愈合理,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就愈协调,课堂教学就会进入最优境界。笔者经过四年的探索与实践发现,课堂教学的基本结构包含以下五个部分。即知能结构、时间结构、认知结构、信息结构、训练结构。
(一)知能结构——具体的、明晰的、可测的课堂教学目标,它包含认知的容量、思想教育的要点和技能训练的重点
知能结构是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灵魂。B·S·布卢姆把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感情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因此,知能结构应当包括理解掌握认知目标,应用操作目标、情感目标以及创新创造目标。在教学实践中,必须先将这些目标列入课的结构,然后通过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为学生所接受。如果各个学科将其知识体系中的每个知识点和技能训练点的任务有计划地列入课的智能结构中去,并通过教学实践使之全部实现,那么课堂教学的效益定然会大大提高一步。
优化课的知能结构应着重抓住准确和适当两个方面。首先,从学科的系统目标出发,在整体上把握知识体系、知识点及其相互关系;其次,从教学实际出发,缜密地考虑学科特点和教师学生、教材、环境、设备等方面的情况,确定知能结构,做到容量适当,难易适度,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二)时间结构——一堂课各个教学环节所用时间的合理分配,以保证教学目标的圆满实现为宗旨
优化课的时间结构,首先要明确方向,摆正位置。在明确课的主攻方向,摆正教与学、教师与学生、讲解与练习、重点与一般等关系的基础上合理分配时间,保证教学任务完成。现在有许多课的时间结构不尽合理,主要由于教学目标不够明确,各种关系处理得不够恰当;或心中无数,“开无轨电车”;或重教轻学,教师独占讲坛,学生没有发言的机会;或重讲轻练,教师一讲到底,把教学过程变成向学生“灌”知识的过程,忽视智能训练;或轻重倒置,详略不当。因而,只有方向明确,位置摆正,才能使时间分配合理,教学层次清晰,才能确保教学指标落到实处。(www.daowen.com)
优化课的时间结构,还必须使时间安排符合教学实际。时间结构不是固定不变的时间常量,它必须根据学科的特点、教学的内容和要求作出安排,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基础、认知习惯进行分配,根据教学的环境、教学的手段、教学的风格以及课的重点、难点作相应的调整。例如,外语课是实践课,用在训练上的时间自然要多些,而理化课则要安排演示实验的时间;学生知识基础好,有良好的自学习惯,可讲得粗些、简些、深些,学生知识水平低,理解能力不强的班则宜讲得多些、细些;教学环境好,教学手段先进,可缩短认知过程,教学环境比较差,教学手段简陋会延长认知过程,课的时间结构必须进行调整。总之,要从实际出发,合理分配时间,以提高时间利用率和教学质量。
(三)认知结构——按照人的认识规律安排教学过程,组织学生的认知活动
教学是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所构成的特殊的认识活动。这种认识活动是以人类已有的知识为主要对象的,力求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传授大量的人类文化科学遗产,使个人的认识达到当代社会应有的知识水平。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认知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优化认知结构也显得更加迫切。
优化认知结构必须使教学过程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认知总是从已知到未知,从具体到抽象,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虽然整个认知过程十分复杂,但只要我们从整体上遵循这一认识规律,就为认知结构的优化创造了根本性的前提。
优化认知结构必须使教师教的思路和学生学的思路合拍。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有些老师的课堂设计是合理的,施教过程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但由于思路与学生不合拍,教学效果大减:有的教的速度过快,学生思维跟不上;有的要害处交代不清,学生思维受阻、中断;有的语言不够准确、鲜明,举例不够恰当,学生思维处于板滞状态。要使学生的思维与教师教学的思路合拍,除了按严格的思维逻辑安排教学的进程之外,还要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学习习惯,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并且在教学语言、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下功夫,使“教”适应于“学”;同时,还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精力集中,大脑处于兴奋状态,加强思维训练,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使“学”适应于“教”。只有“教”与“学”相互适应,才有师生思维同步,才会出现最佳的认知效益。
优化认知结构,教师还必须想方设法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认知条件。主要指:
(1)填漏补缺,扫除思维障碍,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2)选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如录相、幻灯、图表、实验等等,使深奥抽象的道理具体形象、浅显易懂,帮助学生跨越思维上的障碍,奔向知识的彼岸;
(3)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或化整为零,化难为易,或由此及彼,注重沟通,或循循善诱,步步深入……总之,千方百计使教学目标为学生理解、接受,帮助学生认识和掌握新知。
(四)信息结构——教学信息传递迅速,反馈及时,师生活动积极,配合默契
教学过程,说到底是教学信息的传播、反馈、再生和升华的过程。信息结构是否优化直接关系到一堂课的成败。优化信息的结构,先要摆正教师、学生、教材这一课堂教学中三大信息源的关系。对学生来说,教师教材是信息源,学生根据教师发出的信息,学习教材,并把信息处理情况反馈给教师;对教师来说,教材和学生是信息源,是教师确定教学目标从事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教师调整教学程序的依据;教材(文字)是人类超地域、超时间传递和交换信息的第二载体,是师生教学活动的主要凭据,师生都对教材进行加工处理,并把信息反馈给对方。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教学的领导者与组织者,他根据国家规定的教育教学目标和计划,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和技能,始终起着主导作用。学生是教学的对象和接受教育的客体,同时又是学习和自我教育的主体,必须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教材是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师生的信息活动围绕它展开,必须保证它的中心位置。优化信息结构,要正确处理好信息,及时反馈信息。反馈原理是课堂教学的基本原理。认知活动的发生、发展,一开始就同信息反馈连在一起,课上的师生活动实际上是教与学双方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而进行的信息获取、处理输出的流动过程。有了教师发出的信息,才有学生的读书、思考、讨论,并把信息处理情况反馈给教师;教师对反馈过来的信息加以处理,掌握教学的状况与目标之间的差距,调整自己的教学活动,再生教学信息,传播给学生,以实现教学目标。事实上,课堂上信息反馈是复杂的,除师生间相互即时反馈外,还有学生群体间的相互反馈,学生个体的自我反馈等,形成课堂教学中多层次、多渠道、多方向的反馈形式,把课堂教学组织得有声有色、生动活泼。也正是这些信息的传播、反馈,调动了教学双方的积极性,使教学活动向着预定的目标前进。然而,师生之间的信息活动不是任意展开的。任何教学活动都包含引起、调整、控制三个因素,它反映了事物发展各个阶段彼此间有规律的、连贯的、不断交替的过程。师生间的信息活动亦是如此。既然课堂上的信息活动呈现多向性和复杂性,那么,教师就要善于驾驭和控制信息活动,采取适当导向措施,控制信息活动的方向与范围,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
(五)训练结构——规定训练内容、训练方式、训练步骤,以达到巩固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
训练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巩固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的途径。优化训练结构,首先,要有很强的训练意识。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考虑讲的内容,还要考虑练的内容和方式,在设计训练上下功夫。学生也要懂得训练的作用,积极配合教师搞好每一项训练。其次,要抓准训练内容,围绕教学目标,有的放矢地练,真正做到练在根本上,练在关键处,同时注意训练容量适当,难易适度,使教学目标落到实处。再次,要精心选择训练方式,周密安排训练步骤,提高训练质量,使学生在训练中掌握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教学结构合理有效的五条衡量标准
课堂教学结构是指一堂课各组成部分的衔接方式、顺序安排和时间分配,它是教学整体过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教师按照自己的教学思路所确定的课堂教学环节、步骤、方法所构成的教学形式;也是体现教学思想、完成教学任务的组织形式和表现形式。那么,从现代课堂教学观点来看,一节课的教学结构是否合理有效,应从哪几个方面去衡量呢?
第一,在课的开始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提出教学目标应该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先导,这一点对于形成教学过程最优化很有必要。它的好处是:①引起学生有意注意,有利于知识的获得;②有利于教学过程的组织,使之围绕目标更趋合理;③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检验。总之,只有当教学有了明确的要达到的境地或标准,教学双方的活动才会变得更有动力和活力,也才会更加实在。这和体育运动相仿,目标明确,会使运动员产生巨大的冲击力,并且减少迟疑,避免迂回。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方法近年来在世界许多国家广为流行。发现法一般有四道程序:第一道程序是“创设问题情境,提出要解决的课题”,其实这就是揭示教学目标;有了这个目标,才能落实第二道程序“利用提供的材料,对课题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也才能实现第三道程序——“验证假设,交流初探成果,”并最终“得出原理或概念,并检验核实。”由此可见,一节课的全部教学活动源于教学目标,并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没有教学目标的课堂教学是不可思议的,目标不明确而想取得好的效果也不太可能。
揭示教学目标的方法要因课、因时、因班而异,不拘一格,一语道破、生动描述、以旧引新、设疑诘问等均可,目的不外乎激发热情,创设情境、引起思考。
第二,总体结构安排符合信息反馈原理。所谓反馈是这样一个过程:一个系统输送出信息,作用于被控对象后产生结果、再把结果输送回来,并对信息的再输出发生影响。其特点是根据过去的施控情况去调整未来的行为。课堂教学是个反馈活动过程,教师将信息(知识)输送出去,作用于学生,使学生产生各种反应,形成一种结果;这种结果再被输送回教师,使教师调节教学,纠正失误,减少偏离程度,求得最佳效果。
例如“学导式”教学法。其基本结构是“自学—解疑—精讲—演练”,这种结构的最大优点就是信息畅通,反馈及时。学生自学中碰到的问题,通过信息反馈在解疑时得到初步解决;教师又根据自学、解疑中得到的情况进行精讲,突出重点难点的画龙点睛,揭示规律,深化认识;演练又是对教学全程的检验,其主要情况反馈给教师,又成为教师采取补救措施的依据。这种教学框架,保证了教学信息传递的准确、信息渠道的畅通,教得积极,学得主动,针对性强,有利于效率和质量的提高。
第三,当堂练习成为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应该从两个方面认识当堂练习的意义:
①提供反馈信息。“学生的练习本是整个教育工作的一面镜子,练习本身反映了整个教学过程的成果。”(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当堂练习可以准确及时地反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运用知识的水平、出现的主要差锗及其原因以及好中差生各自达到的水准、教学目标达成的情况,甚至还可以了解学生的情绪。这些信息的及时反馈,有利于教师准确地把握教学分寸,更加切实有效地采取补救措施。
②巩固新学知识。练习是复习的一种形式,只有经过当堂练习,才能在记忆中强化新知识,为下一步学习准备条件,为运用操作奠定基础。练习又是运用的过程,只有通过当堂练习,才能及时加深学生对教材的感知、理解,才能尽快形成技能技巧。练习还是一种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把动脑和动手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潜在的智力。
重视课内练习并把它作为课堂教学结构中的重要一环,是各种优秀教学方法的共同点。如黎世法的“六课型单元教学法”。其“六课型”是“自学—启发—复习—作业—改错—小结”。“作业”作为一个中间环节,巩固前面自学、启发、复习而获得的知识,又为后面的改错、小结提供反馈信息。
又如邱学华的“尝试教学法”。用这种方法教数学,每堂课先后安排有尝试练习、巩固练习和课堂作业,学生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不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不断提高运用知识的熟练程度。而教师通过练习则提高了对教学的有效控制程度。
第四,及时补救以求最佳课堂教学效率。补求其实是教学上的一种反馈调节,即我们平常所说的“查漏补缺”。一般的“查漏补缺”通常在单元复习或阶段复习时进行,而作为改进课堂教学结构而言的“查漏补缺,”则必须落实到每一堂课,及时矫正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缺陷。差生并不是笨到一窍不通的地步的问题的关键在于他们每堂课都遇到一些障碍,造成知识上的缺陷,又没能及时弥补,日积月累,恶性循环,漏洞越来越大,缺陷越来越严重,结果自信力丧失,乃至一蹶不振。因此,及时补救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卢姆“掌握学习”重要环节之一就是及时反馈调节。他们的实践表明通过及时反馈调节,可以使84%的学生达到普通教学中20%尖子学生的学习成绩。上海市青浦县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也证明,在启发思维的同时进行效果回授(即补救),可以使质量大幅度提高,学导式,尝试法、六课型等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都安排有类似补救教学的环节——小结,用来及时纠正发现的问题。
补救的方法多种多样,如教师补充讲解、适当点拔、启发学生思考、进行正误比较等,还可以用题目辨正。总之,应视具体情形而定。
第五,安排时间充分考虑有效性。根据青少年生理和心理特点,为了克服无关刺激的干扰,也为了防止单调刺激长期作用所导致的注意分散,在安排课堂教学结构时,应该用前半堂或前大半堂课时间进行新知识教学,而不要过多地安排复习旧知识,或组织与教学新知识关系不大的其他教学活动。在学生最佳注意状态下教学新知识会取得最好的效果。经过较长时间的紧张注意,当学生感到疲劳时,新的教学环节(练习、测试等)开始了达到了合理调节,这样的课堂教学结构符合学生实际,有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