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代教学过程的萌芽
在奴隶社会时,就已经开始对孩子进行“礼、乐、射、御、书、数”的教育了;到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并注重躬行,初步形成了“学”“思”“行”统一的思想。这一思想被后来的儒家学派所发展,《中庸》明确提出了“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理论。
(二)近代教学理论的形成
到了近代,教育思想得到了系统发展,夸美纽斯认为“知识、德行和虔诚的种子存在一切人类的身上……他们所需要的只是一种和缓的推动和谨慎的指导而已”,“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的感知开始”,提倡实物教学和直观教学。卢梭的自然教育认为,“儿童的教育或受之于自然,或是受之于人,或是受之于事物”。现代教育学家杜威认为,“教育过程的基本要素是未成熟的、没有发展的人,在和成人的成熟的经验中体现出来的某些社会的目的、意义和价值。教育过程就是这些因素应有的作用”,并提出了“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五步教学法。布鲁纳认为,“掌握某一领域的基本观念,不但包括掌握一般原理,而且包括培养对待学习和调查研究、对待推测和预感、对待独立解决难题的可能性的态度”。完成这样的教学任务“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对于发现的兴奋感”。教学过程倡导发现法。中国大教育家蔡元培提出了“五育并重”(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育和美育);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的理论,其主要内容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三)现代教学管理的要求
2004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要求要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与教育实践相结合,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www.daowen.com)
2016年11月30日,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要求通过研学旅行来帮助中小学生了解国情、热爱祖国、开阔眼界、增长知识,着力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017年9月25日,教育部发布了《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指出综合实践课是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
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在中小学校每年设立劳动周,以集体劳动为主,同时营地概念也融入研学实践教育。
从以上教育思想发展和国家对综合实践教育课程的要求可以看出,基(营)地活动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实践性、探究性、生活性、社会性和综合性。学生在基(营)地的一切活动都可以纳入课程范畴,都是一个育人载体,不是单纯的学生管理。基(营)地的教务管理要涵盖和延伸到基(营)地管理的方方面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