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做好基(营)地的教务管理,首先要清楚理解基(营)地教务管理的特性。
(一)教学方法更注重学生的实践性和探索性
基(营)地的教学属于综合实践活动教育的范畴,综合实践活动是我国新课程方案中规定的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和普通高中阶段开设的一门必修课,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导向,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设计的教学活动,而非在学科知识的逻辑序列中构建和实施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改变了学校教学接受性的学习方式和获取知识的单一认知,是一种经验性课程和实践性课程。就如杜威所指出的,传统的学校是“静听的学校”,应开展有利于儿童生活的各种类型的活动,引导他们“从做中学”,让他们通过主动的活动与探索取得知识与经验。
(二)教学目的更注重学生的生活性和社会性
基(营)地教学是让学生走进自己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际,接触自然环境,以获得关于自我、社会、自然的真实体验,从而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建立活动与生活的有机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以更好地适应现实生活的需要。所以要以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社会生活,以及与大自然的接触来设计活动主题,比如开设公共安全教育课、社会实践课、生活生存技能课、研学实践教育课等。
(三)教学过程更注重知识的分享和生成
合作意识与能力在研究性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表现得尤其突出。研究性学习立足于个性化基础之上,兼顾群体合作与交往。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要主动地参与活动过程,独立思考问题,又要与同学们互帮互助、并肩前进,积极主动地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主动与同伴交流沟通、分享活动成果。综合实践活动的价值就在于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不断地形成良好的行为意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不断地构筑自我的整个精神世界,发展实践能力。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就是自我生成的过程。总之基(营)地教学是一个由经验操作到实践体验,再由实践经验到形成知识,最后由知识延伸到学会应用的过程。(www.daowen.com)
(四)教务管理更注重风险预见和安全管理
基(营)地是“行走的课堂”。学生走出学校,走向社会、走向自然,安全设施和安全防范与校内有很大差距,发生意外的可能性大大增加,所以要加强风险预见。学生要到的每个活动场所都要提前进行模拟演练,做好安全预案。学生进入基(营)地是到了一个全新的场所,他们探知欲很强,而基(营)地管理人员对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又不熟悉,若管理缺位,意外发生率会大大增加。安全管理必须关注到每一个学生、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方位,从学生起床、吃饭、活动、睡觉等每一个环节的交接过程都需要紧密对接。发生意外事故往往在管理的交接处。要做到24小时全天候管理。若基(营)地管理人手不充裕,每个环节最好做到学生集体行动,这本身也是学生学会集体生活的一个方面。
(五)教学效果更加注重育人属性和相互交往
基(营)地教育是校内教育的补充和延伸,必须认真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立德树人作为基(营)地教育的根本任务。要认真落实学校的教学目标,做好活动评价,并反馈给学生、学校和老师。不仅让学生“游”“玩”“看”“乐”,更要注重让学生“做”“思”“探”“知”,把握教育的本质属性。
某青少年活动中心活动场地安全安全管理制度
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围绕活动目的,通过更加广泛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问答、讨论、交流、互助,以便学生获得启发,进行思想碰撞与反思,集思广益与加深理解,并学会应用,使活动进行得更加生动活泼而有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