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旅行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一定要符合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和自主性等基本特点,一定要正确认识研学旅行活动课程的性质。任何把研学旅行活动当作“旅游”或一门具有知识体系的学科来“教”的做法,都是不符合该课程的基本规定的。要防止和纠正以下几种偏向。
(一)以旅游为重点,忽视教育性
由于基(营)地管理者和服务机构的认知偏差,在研学旅行中,一直存在“只旅不学”的现象,整个过程都是“旅游观光”或者“休闲玩耍”的状态。研学旅行要做到“学”与“旅”的深度融合,若过度强调学,那么学生便会背着包袱去研学;如果只强调旅行、旅游,便会失去课程的本质意义。
基(营)地教师需要逐步提高课程开发能力,以典型引路、团队协作的方式推进园本课程开发。以专业的活动指导,带领学生在研学旅行活动中感受学习是一种旅行,旅行也是一种学习的实践方式,让学生领略这种方式的新奇美妙,进而引发探究兴趣,使学生产生“实践无限好,探索真奇妙”的追求。这种方式有利于推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引导学生主动适应社会,促进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
(二)以书本为中心,忽视实践性
以书本为中心,是指实施教学时,把学生局限于一些所谓的“教材”,按部就班地“教”。这样,学生的学习方式依然是接受性学习和简单地模仿性学习,必然缺乏研究性学习、社会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等学习活动方式。这与课程的性质是相背离的,也难以发挥课程价值。因为研学旅行活动是实践性的课程,它要求具有开放的实践情景和适当开放的活动空间。研学旅行活动课程的实施没有现成的“教材”,它要求基(营)地教师具有明确的课程资源意识,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现实,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活动主体,开发利用广泛存在的课程资源。
(三)以教师传授和讲解为主,忽视自主性(www.daowen.com)
“自主实践”是研学旅行活动课程的基本特征,它强调学生的实际经历和动手实践。基(营)地教师在活动过程中起着指导、组织、协助、评价等作用。教师适当的讲解和指导是必要的,但绝不能以基(营)地教师的传授和讲解为主,而忽视学生自主性的发挥。应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自主思考、自我发现、自主实践、自我反思,这样才符合研学旅行活动课程的性质。
(四)过于关注书面结果,忽视过程性
研学旅行活动课程的目标不是刻意要求学生获得某项研究性结果,而是在于为学生提供亲身体验,经历“研究”的过程。如果过于强调活动结论的获得和书面结果的呈现,就会误导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整理文字资料,而忽视了思辨、畅想、感悟的探索过程。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实践能力也将难以实现。
(五)学科化倾向严重,忽视综合性
在研学旅行活动实施过程中,有的将活动课程的目标与学科课程的目标、内容等一一对应,并且内容的组织套用学科课程的逻辑,从而把活动课程的目标定位在获得系统的书本知识上。有的开设一些专题知识讲座,这也不符合研学旅行活动课程的本质要求。因为研学旅行活动不是一种学科本位的课程,它是以增强学生对自然、社会、自我的整体认识,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以及合作、交流、社会责任感等良好的情感和价值观为基本目的。这正是研学旅行活动课程之所以存在的独特价值。
上述问题,都是没有正确认识和准确体现研学旅行活动课程的学科性质与特点而导致的,只有掌握了它的本质,才能较好地实施这门新型课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