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研学旅行服务的主要依据

研学旅行服务的主要依据

时间:2023-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14年,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第一次提出“核心素养”这个概念。“核心素养”直指教育的真实目的——育人。目前,劳动教育、研学旅行、综合实践活动已经形成了中国校外教育的三大体系。

研学旅行服务的主要依据

(一)按照中国学生核心素养要求提供教育服务

基础教育课程目标价值取向经历了三个阶段:“双基”阶段(1978年1.0版)、“三维目标”阶段(2001年2.0版)、“核心素养”阶段(2016年3.0版)。2014年,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第一次提出“核心素养”这个概念。“核心素养”是对“双基”“三维目标”的发展和深化,是培养目标的升级和具体化。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是从教书走向育人这一过程的不同阶段。“核心素养”直指教育的真实目的——育人。2016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中国学生“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理性思维等18个基本要点。在研学旅行过程中,应树立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课程意识,将“核心素养”的培养贯穿于研学旅行活动的全过程。当然,不是每一次研学旅行都要体现所有“核心素养”,根据活动不同可以有所侧重。

(二)按照《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要求提供教育服务

2017年8月17日,教育部发布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指出:“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健全人格为根本,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为重点,以落实《中小学生守则(2015年修订)》为抓手,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坚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不断完善中小学德育工作长效机制,全面提高中小学德育工作水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强调德育工作的内容是“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这“五育教育”是基(营)地开发设计研学旅行课程的要素。《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提出德育工作实施的途径是“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研学旅行是一门综合实践活动课,开展研学旅行活动,可以通过“五育人”途径融入德育内容,加强对学生良好品德、健全人格、行为习惯、生活技能、劳动习惯、动手实践和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

【相关链接】

四川青蒲素质教育基地“五育人”课程[1]

青蒲素质教育基地位于四川蒲江县成佳镇,是优秀传统文化研学实践基地。基地筹建于2012年10月,旨在为蒲江成佳学校及县内外师生提供一个以研习茶文化为主的教育实践场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基地“问鼎茶山”课程活动不仅是研学旅行的实践成长平台,更是“立德树人”“五育并举”融合的最佳载体

“茶人同道、自然成佳”,品德浸润;茶人长廊,人格塑造;采茶有序、就餐有礼、敬茶有神,无不呈现茶德之“和美清敬”——“德”之浸润春风化雨;

学会倾听、思考要领、分组安排、活动延伸——“智”之启发潜移默化;

徒步到基地茶园,交通规则、文明素养、纪律规则、红脸出汗——“体”之锻炼不言而喻;

采茶体验,“左右开弓”,双手共采;分组合作,称斤比两,争先恐后——“劳”之渗透贯彻始终;

巧手采摘——掐采、提采、双手采,雀舌成型、芽叶颖拔,各具情态;龙行十八式表演,式式龙行云动,令人目不暇接,心动神驰;制茶杀青,醇香盈鼻;泡茶闻香,沁人心脾——“美”之熏陶恰如其分。

总之,青蒲素质教育实践基地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协同各方力量,启动“茶育”,以茶明德、以茶传爱、以茶启智、以茶育美,通过茶文化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为重要的是,以茶为媒介做教育,实现健康身心丰富人性的“五育并举”育人目标。

(三)按照《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纲要》要求提供教育服务

2017年9月25日,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明确指出:“综合实践活动是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并将其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决定了课程开发要面向学生的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其培养目标是让学生能从个体生活、社会生活及与大自然的接触中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使其形成并逐步提升对自然、社会和自我的内在联系的整体认知,具备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研学旅行活动正好具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考察探究、设计制作、社会服务、职业体验功能。研学旅行活动课程设计开发应把《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纲要》要求作为要素之一。

(四)按照《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要求提供教育服务

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把握育人导向,遵循教育规律,创新体制机制,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目前,劳动教育、研学旅行、综合实践活动已经形成了中国校外教育的三大体系。研学旅行和劳动教育都以立德树人、培养人才为目的,让学生学会生存生活,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研学旅行并没有规定的主题,一切主题都可以纳入研学旅行视野和事业中,在基(营)地研学旅行课程设计中,都可以设计不同形式的劳动教育环节。(www.daowen.com)

【相关链接】

再论“研学旅行”和“劳动教育”[2]

当前劳动教育、研学旅行、综合实践活动已经形成了中国校外教育的三大体系。“研学旅行”产业是否可以吃到“劳动教育”这个红利?“研学旅行”和“劳动教育”又会呈现什么关系?

首先,从理论上看,“研学旅行”与“劳动教育”可以实现精神深处的强烈共鸣。

一般认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二劳动教育也是一种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相结合的形式,以大力提升学生劳动素养、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的方式,进而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劳动教育是全面素质教育和综合实践育人的重要途径。毫无疑问,二者在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上有众多殊途同归之处。就意义和工作目标而言,研学旅行和劳动教育都以立德树人、培养人才为目的,让学生学会生存生活,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整体而言,“研学旅行”和“劳动教育”在理念上呈现紧密交织的关系,在教育观上实现了同频共振。

其次,从实践上看,“研学旅行”与“劳动教育”可以实现产业深处的无缝对接。

纵观中华民族千年文明史,有两条古训值得一提:一个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另一个是“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这两条古训显示着先民们艰辛跋涉、筚路蓝缕,进行身体力行的伟大实践,在诗书传礼路径中分别指向了游学实践和劳动实践,并最终汇成一条民族升腾的大道。这是伟大的民族实践积淀的珍贵历史财富,两者在中华民族的历史深处呈现出实践的交融。

纵观国外实践历程,美国、英国德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在一些研学旅行产品设计中,都推出过不同形式的劳动教育。比如,日本一些学校组织的修学旅行,都要求学生体验独立生活、参与集体劳动环节,从个人用针线缝制布袋到一起种树栽花。韩国的“毕业旅行”大多是义工旅行,学生通过劳动、打工获得报酬,进而实现一次心仪的旅行。美国的不少童子军夏令营更是注重培养提升学生的生活能力、生存能力、动手能力等。

以“教育”为主线,左携“劳动”,右带“旅行”,需要我们摸索着前行。从产业角度来看,研学旅行并没有规定的主题,或者说,一切主题都可以纳入研学旅行的视野中。在旅游活动中,研学委托方和运营方可以敞开设计各种专项主题和相关产品,从而将“劳动教育”凸显出来,这涉及一个技术操作问题。事实上,已经有得风气之先的地区开展了探索,做了一场“春江水暖鸭先知”的实践。日前,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就启动了“新劳动教育”研学旅行,预计用2—3年时间,在全区24个乡镇(街道)打造100个“新劳动教育”研学旅行精品村,培育1000个“新劳动教育”研学旅行示范农户,力图让研学和劳动两面开花。

深入探究这种模式会发现,“新劳动教育”研学旅行分“农户+”和“村镇+”两种模式。“农户+”模式是组织全区中小学生积极参与劳动实践体验,到农户家中,同吃、同住、同劳动,利用1—2天的时间,吃做农家菜,感受农家风味,体验农事活动,增强劳动实践体验。而“村镇+”模式围绕“劳动之旅”主题,整合村镇劳动教育资源,形成布局合理、互联互通的村镇基地网。学生通过各类活动,参与劳动实践,体验民俗民风,品味山乡味道。

未来已来,将至已至。打通劳动教育、研学旅行、综合实践活动的界限隔阂,回归教育本义,放入市场活水,一切自可以水到渠成。

(五)按照基(营)地可利用的教育资源提供教育服务

基(营)地要充分发挥教育功能,就必须对基(营)地的资源进行挖掘,挖掘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把资源转化成课程,使资源课程化。课程资源是指课程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每个基(营)地的资源不一样,课程资源也有差异。有些基(营)地的课程资源种类相对较少,有些基(营)地具备了多种课程资源。各地现有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公益性文化设施、公共机构、企事业单位、各类校外活动场所、专题教育社会实践基地等资源,都可以开发不同主题的研学课程。历史博物馆、文物展览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地等可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纪念地、烈士陵园(墓)等可以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等可以开展法治教育,展览馆、美术馆、音乐厅等可以开展文化艺术教育,科技类馆室、科研机构、高新技术企业设施等可以开展科普教育,军事博物馆、国防设施等可以开展国防教育

(六)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提供教育服务

研学旅行活动课程是一种独立的课程形态。它密切关注学生与自然、社会及生活的联系,是生活性课程;它强调以学生的经验、社会实际和社会需要等为核心,旨在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研学旅行活动课程又是一种经验型课程。它注重学生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形式,如探究、调查、访问、操作、服务、劳动实践等,注重活动过程的亲历和体验。因此,基(营)地在开发研学旅行课程时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学校实际,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具体到不同的学段,研学旅行活动课程开发侧重点应该有所不同。小学生应侧重旅行体验,在全新的情境中去体验、观察,获取一些感性的知识和情感认识,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与团队意识。初中生应做到研学与旅行并重,通过游览、参观或主题活动,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培养自觉自律观念,树立协作互助意识。高中生应侧重研学,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或通过旅行、参观、调查、拓展活动等,比较全面地认识旅行地的社会、人文、自然资源及特点,达到丰富学识、提高认识、培养综合能力的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