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整体观认为,世界是一个整体,宇宙万物唯一的本底——“道”和“德”。它首先是唯一的整体,无处不有,无时不在,无所极化,无所偏颇,它是自本自根的永恒存在,能够产生总体的统御力。宇宙万物都是从这个本底出现的极化现象,是“道”与“器”的体现。由于形而上之道与形而下之器的主从关系,宇宙万物就会产生有序的趋平运动的变化,趋向于那永恒的无极统御力。因此,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变化着。这就是无极生太极,无极是“一”“中”是本原;太极是无限的有极变化的宇宙现象,是大自然的“恩赐”。正是老子所说的“道生之而德蓄之,物形之而器成之”。它们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培真先生说:“宇宙间的所有现象都是在这唯一中道的无极统御下而和谐有序、生生不息。即便是宇宙或地球上某一局部会产生一些暂时的自然灾害,那也是宇宙的自调动能在发挥作用,而作某一局部的调整所致;但这种调整则是为了达到整体的平衡,所以对宇宙的整体来讲,这局部的调整就非灾害了。”(《修真与龙文化》)
剖分术是通过无限剖分方法认识万物的本质。物质由分子、原子、离子组成;分子由原子核、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由质子、中子组成;离子表示得到或失去了电子的粒子(粒子表示原子、分子等)。……以水分子为例,将水不断分割下去,直至不破坏水的特性,这时出现的最小单元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的水分子。解剖学也是剖分术,它是现代医学的基础,存在有诸多的不科学。西方认识客观世界的主流哲学观叫分割论,我们称它为“剖分术”——万物均可通过分割成部分的途径了解其本质的技术。
人类认识论正在由剖分术向整体观转变。如果说西方近代科学的发生和发展为三百年,前二百年剖分术一直是推动的主力哲学观。有学者认为:近百年整体论的成就唤醒了人们对东方文明深刻内涵的重新评价。关于整体观的成就,李约瑟的研究表明:从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16世纪的两千二百年间,世界上的发明90%以上由中华民族完成,而中华文明形成的哲学基础则是与整体论相近的整体观,其中尤以养生文明整体观表现得最为突出。关于整体观的未来作用,古克礼先生转述了李约瑟临终前的观点,他说:“李约瑟先生透过他多年来对中国以及中国人的了解,他确信中国能够再度崛起,一个拥有如此伟大的文化的国家,一个拥有如此伟大的人民的国家,必将对世界文明再次做出伟大贡献”。简而言之,李约瑟认为中国人可以解开李约瑟难题。
根据整体观理论,人类也是宇宙本原中产生的极化现象,人体和生命是道与器的完美融合。但是人作为万物之灵,不仅其生理构造类似宇宙,而且具有千变万化人心的支配功能。古人用“道心”“人心”来形容宇宙本原和人的欲望之间的差别,有这样一段话“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阙中”。宋代理学家说它是三王的“十六字心传”。古圣哲的话包涵整体治理的宇宙观、方法论。人心、道心都以无形之威力对有形之物发挥统御的功用;若人心中和无为,人心即道心,二者同一而玄同;若人心有为,人心自人心,道心自道心二者不能玄通。这“玄同”和不“玄通”之间,就决定着先天元神和后天识神的巨大差别。正因为大多数的人们只用后天识神,不用甚至排斥先天元神的应用,才使得上古圣贤者探索的正确方法被束之高阁,未得到很好的利用。再者,古人将人体比作小宇宙,且与自然界大宇宙相对应,说明人体也是个巨大的系统。如果仅停留在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环境里,人们的认识水平不会有所突破。就像人类智力不能解释智力本身一样,奥秘不是那么容易被揭开,有位学者说:“一提到自然,我们就会想到太阳、月亮和地球等眼睛能够看到的东西。而绘制人体设计图的则是不为我们眼睛所见的大自然的伟大威力”。其实,我们大家都应该回过头来看看老子是怎么说的?(www.daowen.com)
我们很欣慰地看到,顶级科学家钱学森是中国人体生命科学研究的倡导者。1990年6月28日,中国人体科学学会首届理事会第四次会议上,他曾经说:“人体科学的概念虽然在1983年就有了……从1988年开始,我们在讨论班中逐渐发现,人体作为一个系统,不是一般系统的概念;首先,它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也就是说,这个系统与外界是有交往的。比如呼吸、饮食、排泄等。进行物质交往,通过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进行信息交往。此外,人体是由亿万个分子组成的,所以它不是一个小系统,也不是一个大系统,而是比大系统还大的巨系统。……是复杂的巨系统”。钱学森带出的研究生朱宏(美国伊利诺伊州大学)博士评价说:“以前的中国文化是不分科的,所有都是一科。科技里的人搞出来的(指分科),但搞出来的过程是一步一步封闭。但他作为最顶级的科学家,他还能看到它的整体性、系统性。就是因为看到整体性、系统性,他也就看到中国文化那些本质的东西。”杰森司回忆他当时同样遭遇过阻力后说:“钱学森主要是起到了推动的作用……他以科学家的身份肯定了这种现象,然后鼓励这种研究。他本身对这些现象也都接触过的,他们也都是心里知道的,知道这些现象都是真的,有这么回事。”人体生命科学几经周折,所幸当今中国还有专门的研究机构存在,研究还在继续。
以上科学家所说的巨系统、整体性都是中国文化的本质,至于人体潜能的呈现,也是修道的副产品,这副产品也可能是文明最先进最简洁的表达方式。我们不能轻易地将它划为反科学、伪科学范畴。相反,现代的科研项目倒是令人担忧,似乎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绕了一大圈又回到原地。比如:寻找暗物质计划历时17年,“实验结果为零”;HGP历时25年,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故事所表明的阶段性成果,是“触发研究方式的根本转变(柯林斯语)”;美国国会叫停SSC(超级超导对撞机项目)时,已耗资20亿美元,还要拨付6亿元处理善后;2016年9月4日《知识分子》杂志刊发杨振宁文章《中国今天不宜建造超大对撞机,是个无底洞》也引起网友的热议,褒贬不一。不是说耗费千亿资金巨大,而是怕得不出理想的结果,或相反会使人们不安宁、不幸。据悉,在微观世界里,宇称守恒定律三十年不变,1957年李政道、杨振宁、吴健雄的宇称不守恒定律,以“时间对称”成果打破了前者。之后又发现:如果物理规律严格对称,宇宙连同我们自身都不存在了,“时间本身也不再具有对称性”。在物理学家眼里“时间是可逆转的,时间没有方向”(见于网络词条)。这里有道家文化的影子。在诺贝尔物理奖颁奖典礼上,杨振宁讲道:“我虽然献身于现代科学,我对于我所承受的中国传统和背景引以为自豪”。在这个问题上,培真先生也有独到的见解。一是,他认识了古人的“无相对参同法”,能够揭示宇宙和生命的本质奥秘。他说:“相对认识者只能认识事物的某些侧面或片段;无相对的直觉则能知事物之全部。而从事这种直觉探索的杰出代表人物则是老子,《道德经》就是老子所作探讨之结晶,也是我们祖先对这一重大课题是研究成果。”(《道德经探玄·前言》)二是,关于坚守人体生命科学整体观方面,他讲了一个“从混沌那儿偷听”的故事,颇具启迪性:在最古老的时候,人类祖先曾拾到过一个宝袋,被层层紧紧包裹着,里面装着天地人“三才”的秘诀。先祖们想得到秘诀,尽力一层层剥离裹着的包皮,越接近中心越感到里面有动静,到最后一两层时,先祖突然感到恐慌、眩晕,似乎灵魂要离体而去。他勉强挣扎着看到宝袋内层写着“宝袋的层层包皮就是你生命的保护层,那宝袋的中央空虚,就是你的生命,当你将所有的包皮都揭穿以后,你的生命将失去保护而烟消雾散”。据说,先祖又费了超出几倍的更大力气重新包裹好宝袋,恢复其原有的混沌状态。过了好多年,人类的好奇心又动了,又开始剥宝袋探秘了,又会得到前面的结果……其实,老子《道德经》里有很完备的方法,只是缺乏正确的理解罢了。老子有言在先:“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而人莫之能知也,而莫之能行也。言有君,事有宗。其唯无知也,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贵矣。是以圣人被褐而褱玉。”(第七十二章)这里的“不我知”的“我”,是指人体的内在“真我”;“知‘我’者希”是说了解自己内在元神之“真我”的人是很稀少的;“则‘我’贵矣”是说能够按照我说的规范躬行修道者,就更加难能可贵了。圣人们就是以粗昧的外在的“吾”,去保护内在元神之“我”像洁玉那样不被玷污。这就是“被褐而褱玉”,这就是“我知”。这个“我”就是元神之“真我”,而识神和身体是表象之我,老子称为“吾”。《庄子·齐物论》也有类似的表述,楚人南郭子綦与弟子颜成子所谈的是隐几静坐而修道。其形如槁木,心如死灰的物我两忘状态,即是“吾丧我”。
总之,科学家躬行修道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只有那些掌握了现代科学理论的科学工作者也去切身从事于修养生之道,并能进入高层次时,才能使现代科学更有效的向更高领域发展(培真语)”。当代著名科学家特斯拉先生就是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可以在某种状态下进入宇宙数据库实验,也可以走出来实践。特斯拉线圈、人工闪电、交流电无线远程传输等,已证实了这一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