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巴德年说:“这个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作为医学,长期以来的任务是防病治病。可是,从现在开始,医学的任务将主要是维护和增强人们的健康,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当今,关于生命科学的名词解释说:“生命科学即生物学,是通过分子遗传学为主的研究生命活动规律、生命的本质、生命的发育规律,以及各种生物之间和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最终能够达到治疗诊断遗传病、提高农作物产量、改善人类生活、保护环境等目的”。且不论这个“生命科学即生物学”定义存在有局限性。上述可见,生命科学已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它将给未来社会带来变化,将给人类带来福祉。这里,之所以提出“养生”与“科学”的再讨论,在于生命科学的研究进程中,应该考虑应用中国古代圣哲者的宇宙观、方法论。这样做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
纵观历史文化,人类从未停止过对宇宙生命奥秘的探讨。然而,宇宙之大广漠无垠,宇宙之深亦无止境。宇宙实存的奥秘是无限的,而人类所知却是极为有限的,“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庄子语)。我们的祖先已探索到宇宙的奥秘,是“道”和“德”。道家认为:人的后天认知能力是有限的、粗浅的、表面的;而先天本能所直觉到的才是内在的本质。他们采用的方法是参与而同一于事物的方法,而不是以相对的立场去认识事物。当修道者的元神与自然之道的无极场相同一(与“道”同一)的刹那间,即达到无相对概念的“浑一”,而直觉到宇宙的全部信息。因此,“我”就能毫无偏颇的彻知天下,了解那无相对宇宙的真实信息。那后天的识神之知,则是偏颇之小知。培真先生关于这个问题做过一个比喻,他说:“如果将老子对宇宙的‘玄同’认识法和牛顿及爱因斯坦对自然的认识法作一番形容对比的话,那么牛顿相当于一位站在海岸上去观察海浪之变化的研究者,他在研究己之不动相对于海浪之动这二者之间的变化规律,这可称之为绝对之相对法。而爱因斯坦则又深入了一层,使自己站在一个变化着的海浪上,相对于其他变化着的海浪,以研究己之动与彼之动二者之间的相对变化规律,这可称之为随机之相对法。但老子则使自身变成了海浪,与海浪融而为一,就没有彼此之分,没相对概念,所有海浪都因我而泛起,又因我而跌落,故就能知其全部,这可称之为无相对的参同法,也就是老子所称的‘玄同’”(《道德经探玄》第243页)。这种“玄同”就是道家的宇宙观和认识论,是指修道者在一定阶段所达到的天人合一的境界。即是老子说的“我自然”“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然而,在人类历史上,世人多迷惑于、执着于现象宇宙,对宇宙本原无可觉悟,古今中外能达玄同境界者如“凤毛麟角”,从而导致众多的误解。
纵观“养生”与“科学”探讨,古今中外有着多样化的丰富内容。最具挑战性最具影响力的项目有:钱学森倡导的“人体生命科学研究”(1983年提出);丁肇中领导的“寻找暗物质与暗能量计划”(1988年开展);柯林斯等主持的“人类基因组计划”(1990年启动)。他们都在探索宇宙和生命的本原,“破译人类密码”,涉及“养生”与“科学”的重大问题。特别是后两项研究,所耗费的智力、物力、时间之巨大前所未有。比如“人类基因组计划”,有报道称:“一个由150名英国和美国科学家组成的团队历时10年,才完成了1号染色体的测序工作。科学家不止一次宣布人类基因组计划完工,但推出的均不是全本,这一次杀青的‘生命之书’更为精确,覆盖了人类基因组的99.99%。解读人体基因密码的‘生命之书’宣告完成,历时16年的人类基因组计划书写完了最后一个章节”。除此之外,丁氏的项目有37个研究机构的数百名科学家参与,中国称为“熊猫计划”,参与的科研人员有200多名,至2015年12月,我国发射“悟空”号暗物质探测卫星,研究尚未结项。钱氏倡导的“人体生命科学研究”还没有开展重大项目的研究。
波及世界的三大科研项目,均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提出并开展的,三十多年过去了,结果是什么呢?2013年4月3日丁肇中及其团队宣布,借助阿尔法磁谱仪已发现680万个正电子,这些正电子可能来自人类一直寻找的暗物质。2014年8月24日,以中国科学家为主导的大型暗物质探测实验组(熊猫计划)对暗物质的理解和探测实现新突破。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武向平表示,尽管此次实验结果是“零”,但“是物理学和天文学融合的重要成果”,其重要性毋庸置疑。说明至今还没有找到“暗物质”,也没有破译宇宙密码成果。据悉,2015年10月三位顶级科学家在《Nature》杂志上撰文,谈论了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经验和教训。关于HGP的主要遗产是什么?他们写道“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故事带来了一些宝贵的提醒,其中一些进展无疑会触发研究方式的根本改变”。该项目的第一线领导人柯林斯说:“我们当中并没有人预见到人类基因组计划的主要收获是新型的科研模式。”他们所说的“触发研究方式的根本改变”,“新型的科研模式”才是HGP的成果。有学者认为:生命科学中一个世纪性的难题是“智力从何而来?”我们对单一神经元的活动了如指掌,但对数以百亿计的神经元组合成大脑后如何产生出智力却一无所知。可以说对人类智力的最大挑战就是:如何解释智力本身。有科学家预言,在“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后的10至20年内,基因医学将进入黄金时代。由于一些高深莫测的原因,虽然人类基因组计划已经正式结束,但测序并没有百分百地完成。……说明这个生命科学的“登月计划”还没有完成“人体天书”的破译,只是阶段性成果而已。
由此可知,“养生”与“科学”这个最具挑战性最具影响力的项目,至今世界的顶级科学家还在探索之中。这里,不免使人想起“轴心时代”的文化。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说:“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文化一直延续到今天。每当人类社会面临危机或新的飞跃的时候,我们总是回过头去,看看轴心时代的先哲们是怎么说的。”在中国,诸子百家是轴心时代的先哲,他们是怎么说的呢?(www.daowen.com)
关于养生的概念。《黄帝内经·灵枢·本神》记:“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庄子·养生主》云:“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又“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荀悦《申鉴·政体》云:“故在上者,先丰民财以定其志,帝耕籍田,后桑蚕宫,国无游民,野无荒业,财不虚用,力不妄加,以周民事,是谓养生。”唐韩愈《与李翱书》:“仆之家本穷空,重遇攻刼,衣服无所得,养生之具无所有。”田北湖《论文章源流》:“夫鸟兽杂处,角力以养生。”《内经》云:“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又有“协调阴阳,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等防病,健身,长寿的养生方法。《素问·上古天真论》曰:“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憺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黄帝阴符经》:“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物生。”曹操《步出夏门行》:“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遵生八笺》:“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清必静,无劳汝形,无摇汝精,可以长生。目无所见,心无所知,耳无所闻,宁神守形,形乃长存。”上述语录被视为“养生”的格言,这些格言有治理身体的恬淡静养方法,又有治理社会的休养生息策略。
然而,老子《道德经》里没有直言“养生”二字,可它却是一部完善的养生著作。培真先生《道德经探玄》是通篇以养生说解释《道德经》的第一部专著,在此以往,仅有引用其只言片语作养生理论解者。培真在实修中,他体知了“道”和“德”为何物?是我们正要寻找的“宇宙本质”(暗物质)。“道”是老子寓指的“宇宙万有的总规范、总准则”;“德”则是这总规范所呈现的总效能、总力量。他体知了“道”与“器”的关系——“当‘道’交感于人体这特殊之‘器’时,这特殊的‘器’才促使‘道’在人体中呈现出生命之特征”。人不仅有肉体还有生命,它是“道”与“器”的完美共融。就人体而言,现代医学是无法认识人体的经络和元气的,中医的阴阳平秘说、经络说、气运说均得益于《道德经》。道与器,好比汽油和汽车只有在共同发生作用时,能够出现奔驰的功用。这就是老子所说的“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所以,培真先生说《道德经》:“其哲理被应用和发挥得最为得体的还是生命科学的领域”。这种文化源自上古,《黄帝内经·素问》记有黄帝与岐伯的对话,暂且不论其成书年代及真伪,其中养生文化的含义就耐人寻味。黄帝问:“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恼怒怨恨)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请问:上古的人很多人长寿,能够健康生活而不衰老,后来的人只有半百就已经衰老了,是时代造成的,还是不会养生呢?仅就养生文化而言,这段对话讲出了上古“知‘道’者”的养生状况,上古的真人,中古的至人,后来的圣人,他们所躬行的修道方法都得到了益寿延年的养生效果。清代高士宗《黄帝素问直解·序》云“孔安国序《尚书》云:伏羲、神农、黄帝书谓之三坟,皆言道也。《素问》以阴阳之理,阐天人之道,天地阴阳俱于人身,人身阴阳同于天地,苟非其人,此道不明。”这里讲到不仅《素问》,而且三坟之书——“皆言道也”。可见,老子《道德经》讲养生之道理论,具有继承祖脉文化的渊源。
那么,为什么老子没有直言“养生”呢?这是因为,《道德经》是回答宇宙本原,生命本源的问题,它阐述的修道是人以自修方法去体认并符合自然之道,即以人道合天道,从而彻知真理;在这个过程中又会修出真我,成为真正的人;因修道而呈现的超常能力,属人体潜能的某些自然流露,求之而不得;同时又有养生的效用。所以,老子五千言在于如何认识宇宙和生命的深层奥秘的宇宙观和方法论,又涉及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等。因此,它不仅是一部养生理论,更是一部人类探索宇宙最具挑战性的自然科学。在健康的氛围中走向文明,在文明的社会中健康的生活,不正是人类所向往的吗?当人们能够走出“不我知”的困扰,达到“我自然”的状态,便可进入“无不为”的崇高境界,那时的人类社会将又是一番何等的景象!请诚信并躬行老子五千言,用最简洁的方法获得最崇高的效用,不要再用机巧之心耗费巨资去搅乱自然啦。还是好好关注一下钱学森所倡导的“人体生命科学研究”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