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先哲从体验中总结出一种方法,称为“性命双修”。“修性”即修先天之本性;“修命”即使生命得以返还。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单修。“性命双修”过程,又被形容为“取坎填离”。这个过程,是人体精气感化返还的过程。第三十二章“知止不殆”也讲述了其中道理,修道者在清醒状态下,使意识平静无波动是件很难的事,进一步将意识流与身体内部建立感应而使经络畅通无阻,更不是一件容易事。老子本章讲述的是“取坎填离”的方法。
老子曰:“‘大邦’者下流也,‘天下’之牝。‘天下’之郊也,牝恒以静胜牡。为其静也,故宜为下。‘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于‘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故‘大邦’者不过欲兼畜人。‘小邦’者不过欲入事人。夫皆得其欲。故‘大邦’者宜为下。”即:使心神这“大邦域”中的意识流向下灌注啊,去依附身体下部牝阴的领域。人体以外的环境里,雌性永远以它那柔静的特质战胜雄性的躁动。人体为了稳定意识的游荡而归于安静,要让游荡的意识向下归依牝阴才是适宜。使心神“大邦域”中的意识流依附于元精所处的“小邦域”,就可以取得牝阴处的元精使其转化为精气,返还滋养人体。“小邦域”的元精之所以能引附“大邦域”的意识流趋下于己,则是为了取得意识场势的感应能力,以感化元精转变为精气去滋养人体。所以,有时候意识流下注可以取得精气;有时候牝阴又可以引附意识场归下于己,而使己之精气被感化索取。因此,心神“大邦域”中的意识依附于元精所处的“小邦域”,不过是想兼并其中的元精又感化为精气以蓄养人体。那“小邦域”中的元精,不过是为了取得意识场的感化而升华为精气,在人体内滋养调理。这样,意识达到了静定目标,元精也达到了被感化为精气的目的——精气在静定意识场制御下公允地滋养人体。这就是“‘大邦’者宜为下”的道理。(www.daowen.com)
北宋张伯端云:“取将‘坎位’中心实,点化‘离宫’腹内阴,从此变成乾健体,潜藏飞跃总由心。”即为意守下丹田“取坎填离”精气感化返还的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