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道德经范本源考:物壮即老,修道至理

道德经范本源考:物壮即老,修道至理

时间:2023-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就是“物壮即老”。身心中和者称为正常的道理;知道使身心保持中和者,就是明白了修道的至理;有益于生命的健康长存可称为吉祥。如果助长心神亢奋之淫欲,去妄呈刚强,就是“物壮即老”。它不符合自然之道柔和的宗旨,称为不“道”,就会过早结束自己的生命。

道德经范本源考:物壮即老,修道至理

老子曰:“心使气曰强。物壮即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即:修道者需要节制性欲,将元精转化为“气”和“神”。心气太高妄称刚强,会导致元气的亢壮运行,促使人体迅速衰老而过早结束生命。这就是“物壮即老”。对人体而言,精气神的充沛柔和及精气神的充盈刚强,二者具有本质区别。前者“益生曰祥”,后者“不道早已”。为什么呢?

老子曰:“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逢蝲地弗螫;攫鸟猛兽弗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会,而朘怒,精之至也。‘终’曰号,而不(i),和之至也。和曰常。知和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即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即那修道具备深厚功德者,就像初生婴儿一样柔和而无欲。即便是在蝲蛄、水毒虫群集的沼泽地,不会被毒针所刺伤。他处于凶禽猛兽聚居的山林,也不会被其利爪凶牙所伤害。他的筋骨虽然柔弱而不强壮,但他却能把握住生命不致丢失。他不曾贪恋牝牡交媾之房事,而是尽量削弱亢奋之淫欲,以保持元精的充足。他以“终”(即终结)作为牝牡交媾的名号警示自己,而不去付诸行动,能使身心“和之至也”。身心中和者称为正常的道理;知道使身心保持中和者,就是明白了修道的至理;有益于生命的健康长存可称为吉祥。如果助长心神亢奋之淫欲,去妄呈刚强,就是“物壮即老”。它不符合自然之道柔和的宗旨,称为不“道”,就会过早结束自己的生命。(www.daowen.com)

庄子》云:“彻志之勃,解心之缪,去德之累,达道之塞。”《抱朴子》云:“忍怒以全阴,抑喜以养阳。”讲的都是心神恬淡虚静,不积怨气,不使志气,才能达到气、精归于柔弱中和,健康而长寿。久久行修功德积累,自体可呈现出潜在的避害能力,毒虫猛兽也不去伤害他。《大岳太和山志》记载有许多此类高道,他们具备超常能力令人不可思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