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竽者,不懂装懂不会装会乔装打扮骗人钱财之谓也。修养生之道领域里,也有盗竽。他们不仅混淆视听害人害己,而且毁坏了民族优秀文化祖脉。老子曰:“盗竽,非道也。”那么,在两千多年前这盗竽是什么样子呢?
老子曰:“使我(yè)有知也,行于大道,唯他是畏。大道甚夷,‘民’甚好解。‘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食,货财有余。是谓盗竽。盗竽,非道也。”如果像木器里加楔子那样,在心神里挤满了认知辨解的欲望,对于躬行修道的实践是最为可怕的事情。广阔无边际的“道”是那样的中和平夷,可人们的心神意欲(即“民”)却总在不停地分辨认知而纷动不已。其结果是:元神这“朝政”被彻底废除了;元气这“田园”变得非常荒芜;功德这人体能量的“仓储”变得非常空虚。在修道的元神、元气、功德一无所获情况下,有人只好身穿豪华的服装,佩戴锋利的宝剑,进行礼仪式的表演去索取丰厚的食品及财物。这种行为叫作“盗竽”,不是修养生之道者。(www.daowen.com)
《韩非子·内储说上》云:“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悦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这是“滥竽充数”典故的出处。《韩非子·解老》云:“大奸作则小盗随,大奸唱则小盗和。竽也者,五声之长者也,故竽先则钟瑟皆随,竽唱则诸乐皆和。今大奸作则俗之民唱,俗之民唱则小盗必和,故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而货资有馀者,是之谓盗竽矣。”这是韩非子对“盗竽”的描述,可知《老》言不虚。为什么两千多年前就有以修道谋利的“盗竽”呢?可能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上古修道者确实有其过人之处,人们有向往便有“市场”;二是“道为难进”,修道者“收心离境”难,尤其是病患者,保持心神的虚静无欲更难。因此,有人长期“修道”而不得“道”。正如张三丰所言:“慨世学者,真假不辨,不遇正人都是盲修瞎炼。”于是乎,便有“盗竽”出现。《庄子·天下》云:“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道术将为天下裂。”由于后世著述谈内景感受过多,对周天、火候、产药、采药的猜度并强执把握,而背离修道宗旨,将会造成道术被天下割裂的严重后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