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百姓”者,自体腹脏百骸之喻也。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把握“以‘百姓’之心为心”的要领。修道者静修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产生一种意识场和身体某一部位感应而沟通信息,称“得气”感。只能勿忘勿助,“以‘百姓’之心为心”。
“百姓”者,自体腹脏百骸之喻也。老子曰:“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意思是:那些修道的先圣们,能经常保持不欲不思虑的心态,以自体腹脏百骸需求中和完善之心为标准来治理身体。老子这里讲修养生之道,是一个身心共调的过程,心神的无极和身体的中和有序相统一,是一个调训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把握“以‘百姓’之心为心”的要领。也就是说,当修道者练功有“得气”感时,应该遵循的要领。那么,具体的做法又是什么呢?
老子曰:“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圣人之在‘天下’,翕翕焉,为‘天下’浑心。‘百姓’皆属耳目焉,圣人皆咳之。”即:对它们中那些和善的,以和善之心对待;对它们中那些不和善的,同样以和善之心对待。如此而行,就能使它们归于统一功德的和善。对它们中那些有功德信息的,就感之以功德信息;对它们中那些没有功德信息的,同样感之以功德信息。如此而行,它们就会都得到统一的功德信息。那些先圣们言行一致,将欲望之心收敛了又收敛,得到身体的健康长寿。这是由于他们能使心神归于中和浑朴而无所偏袒。人体腹脏百骸和耳目同等重要,圣人对它们平等待之,如同婴儿般无意识对待就可以了。(www.daowen.com)
修道者静修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产生一种意识场和身体某一部位感应而沟通信息,称“得气”感。这时,不可以专注“气感”部位而不顾其他部位。只能勿忘勿助,“以‘百姓’之心为心”。人的心神时刻会变换着极化方式,要调训到无极化状态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调整并培养中和意识场势与全身建立统一感应的过程。因此,要有足够的耐心,不可偏执一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有关《道德经》范本源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