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道德经:上德与不德的含义及关系

道德经:上德与不德的含义及关系

时间:2023-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上德”者,上乘品德也;“不‘德’”者,不去追求功德能力者也。本章的“德”字有双重含义,即“品德”“功德”。品德是修道者产生功德的必备条件,功德的大小可反映出品德之高低。

道德经:上德与不德的含义及关系

“上德”者,上乘品德也;“不‘德’”者,不去追求功德能力者也。老子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即:具备上乘品德的人修道,不去追求功德能力,反而会促成功德能力的产生;而下乘品德的人修道,不离开对功德能力的追求,反而不会形成功德能力。这“求之不得”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老子曰:“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失道矣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薄;居其实,不居其华。故去皮,取此。”即:上乘品德者,平时不求名利,在修功时也不会追求形成功德的作为;亲近功德能力有爱慕之心的人,在修功时也能做到不刻意追求功德的作为。那些将功德能力作为既定目标的人,就会追求产生功德的作为;使用礼仪形式追求功德能力的人,是因为他们没有办法得到功德的回应,只好无奈地挥动臂膀去昭示“功德”。应该说,这是背离了修道的准则、规范,应称为“失道”。失道者去追求功德,不会产生功德;没有功德的人,才会对功德产生爱慕亲近;爱慕亲近过分,就会将功德当成既定目标去追求;当失去既定目标的功德时,只好以礼仪式的表演去代替功德。这礼仪式的表演方法,实质是对修道规范的不诚信,他们的心神混乱是祸害之首。前面讲的能够产生功德能力的人,所产生的“道”之光华,是修道者把心神虚静到“愚”放在重要位置才能产生的。所以说修道能取得大的功德效应的人,对修道规范的态度应该是忠厚诚信,不应该怀疑轻薄。要积蓄(居)虚静中和的真实本体,不能贪恋修道时显现的功德光华。故“去皮”即去掉对功德表面现象的追求,“取此”——采取中和虚静的实修。这就是:不去追求功德能力,反而会促成功德能力的产生的道理。(www.daowen.com)

本章的“德”字有双重含义,即“品德”“功德”。品德是修道者产生功德的必备条件,功德的大小可反映出品德之高低。如果要作一个比喻的话,那品德是“矿石”,修道就是“烧炼”,功德就是“钢铁”。“矿石”的质量和“烧炼”的程度,决定着“钢铁”的质量。《庄子·列御寇》云:“贼莫大乎德有心而心有睫,及其有睫也而内视,内视而败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