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道德经:入世与出世的理解

道德经:入世与出世的理解

更新时间:2025-0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帛书《道德经》修养生之道者认为:在现实生活中,应物、济世、接人的为人处世即“入世”;在修道时,清心、寡欲、静处的行修境界即“出世”。然而,道家既出世又入世观点,讲出了二者可以兼得、相互依存的关系。“出与入”和“无与有”是一体两用的关系,老子说“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出世为“本”,入世为“末”,要保持身心的健康,就必须保持浑一的中和之态,这才是出世的目的。

入世出世用语由来已久,先秦诸子中就有入世和出世的分歧。从字面讲,人出生、活在世界上即为入世,生命结束离开这个世界即为出世。其文化含义又是什么呢?一般认为:儒家入世,佛教出世,道家既出世又入世。以帛书《道德经》修养生之道者认为:在现实生活中,应物、济世、接人的为人处世即“入世”;在修道时,清心、寡欲、静处的行修境界即“出世”。入世需要博学多知、经验和智慧;出世需要“绝圣弃知”“绝学无忧”。二者,看似背道而驰、水火不相容,好像是非此即彼,不可兼得。然而,道家既出世又入世观点,讲出了二者可以兼得、相互依存的关系。应该把出世、入世看成同一人生的两个侧面,缺其一,人生即不完整。“出与入”和“无与有”是一体两用的关系,老子说“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道德经》第十一章)”。即入世为出世提供了便利条件,出世让入世发挥了良好的效果和功用。换言之,入世是出世的基础,出世蕴藏着人生的真正价值和乐趣。人生应该处理好二者的矛盾对立统一,在日常生活中必须从事某种主业,成为社会的一员,应事接物、创造财富、娶妻生子、维持生计……而在主业之余进行养生(出世)训练,修持心神以调整修复自体——即对入世时心态的逆返,使自己渐趋混乱的心态复归平静。只需清心、寡欲而静处,就可以自动清洗心神的欲垢,积累心神的能量,修复偏激的祸患,返璞而归真。以此而言,评价老子消极遁世的说法不能成立,延续至今的误解,应该消除。

另外,老子说:“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矣而以下为基(《道德经》第三十九章)”。出世是为了更好更久的入世,入世又必须知道使用出世方法以更好地入世。出世为“本”,入世为“末”,要保持身心的健康,就必须保持浑一的中和之态,这才是出世的目的。出世还有另一种误解——脱离尘世、与人世隔绝,这是认为消极遁世的原因。其实,修持浑一的中和之态,在平时生活中既可以进行,周围环境是次要的。《悟真篇》曰:“须知大隐居廛市,何必深山守静孤。”培真先生说:“学修道者不要寻求脱离尘世,脱离尘世者即是拔离根基。”(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