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探讨绝圣弃知对权威和文化的影响

探讨绝圣弃知对权威和文化的影响

时间:2023-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庞朴在《存世最早的道德经》一文中,认为这“是一条典型的道家反儒宣言”。成语“绝圣弃智”解释说:指把头脑中的权威概念消灭掉,让自己不迷信任何人的观点,抛弃自作聪明自以为正确的主观性见解。王弼解“三绝三弃”的主体,是指侯王。

探讨绝圣弃知对权威和文化的影响

“绝圣弃知”,出自帛书《道德经》第十九章:“绝圣弃知,‘民’利百负;绝仁弃义,‘民’复蓄滋;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也,以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该章前三个排比句应联系起来理解:抛弃了对圣哲名望的追求,对名利的察知,就会为“民(意识)”的虚静带来许多有利条件;断绝了对仁义辨解和体察,就会使“民(意识)”得到蓄养滋育;摒弃了巧思和利欲,意识纷动这个“盗贼”就不会产生。这三句话只作为条文记住是不够的。从前的做法是将它在“实修”中产生归属。那就是抱一守素,少私寡欲。这里的“绝圣弃知”只是修养生之道者行修的要领之一,为了达到心神的虚静,连那些圣哲高超的道德能力也不要去思、想。

传世本《道德经》原文是:“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第十九章)。庞朴在《存世最早的道德经》一文中,认为这“是一条典型的道家反儒宣言”。因为“它所要求弃绝的,正是儒家所力求奉行的。其中的圣和智,是儒家所倡导的理性主义;仁和义,是儒家思想的基本核心;巧和利,则是儒家所谓的‘正德、利用、厚生’三德之一。现在道家却斥之为万恶之源,必欲斩尽杀绝而后已;两家的差距和对立,可以想见一斑。可是谁也不会料到,正是这一段文字,在简本(指郭店楚简)中,竟有着关键性的差异:‘绝智弃辩,民利百倍;绝巧弃利,盗贼亡有;绝伪弃虑,民复孝慈’(简本甲)。简本中,‘绝圣’变成了‘弃辩’;这一变非同小可。我们知道,‘圣’之一词,在儒家体系中,不仅代表着智慧和理性,而且更是其诸多道德范畴中的最上范畴。今本《老子》倡言‘绝圣’,本有从根本上否定儒家之意。而简本原非绝圣,而是‘弃辩’,则显然不是冲着儒家去的。因为,弃辩和绝智,也是儒家的主张,是他们所反对的‘巧言佞色’[(《论语》)和‘凿’(固执,见《孟子》)]。至于‘绝仁弃义’变成了‘绝伪(为)弃虑’,认为民之丧失孝慈不是由于仁义,而是由于缺乏诚意,由于矫揉造作,那更与儒家观点毫无二致了。需要强调的是,简本与今本(以及帛本)的这一差别,应该不是抄写上的差错;因为其他章中也无公然反儒的词句。因此,我们可以说,在简本《老子》时代,道家和儒家的不同,并不像后来那样厉害。道家之无情挞伐仁义,当是从《庄子》开始的,因为彼时‘仁义’的名声,已经不太好了。郭店楚简《老子》带给我们的这一信息,对于了解中华文明史,有着重要意义。”

庞教授的见解很有说服力,表现出司马迁“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例证。但是,文中有“简本与今本(以及帛本)的这一差别”句,却将“今本”和“帛本”混为一谈。这里的“今本”我们称“传世本”,“帛本”称“帛书《道德经》”。前面例句已知有明显差异,说“传世本”这段文字“是一条典型的道家反儒宣言”。我们并不反对,而“帛书《道德经》”依据前文注释,不存在任何反儒的倾向。至于郭店简本的这段文字“与儒家观点毫无二致”的论述,笔者点赞。下文还有阐述。(www.daowen.com)

可是,误解有多种。成语“绝圣弃智”解释说:指把头脑中的权威概念消灭掉,让自己不迷信任何人的观点,抛弃自作聪明自以为正确的主观性见解。再者解释为:人人成圣,人人成仁,人人有巧。王弼解“三绝三弃”的主体,是指侯王。另有通行的解释是:“弃绝最高学问和渊博知识,有利于民众百倍。弃绝仁义,民众才会恢复慈孝。弃绝奸巧投机,才没有盗贼”……这里将“知”改为“智”,其释意在本章的意思不可能完整、统一。是仅从字之表意释《老》的范例,是不躬行修道人的误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