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道德经》范本源考:选择帛书作养生蓝本

《道德经》范本源考:选择帛书作养生蓝本

时间:2023-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课题,是通过对《道德经探玄》的研究,确认并推荐培真先生所校订的《道德经》作为养生范本推行。帛书《道德经》第五章曰:“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因此,培真先生说:“我认为,甲本之抄本基本上保持了《道德经》的原始面貌”。《道德经》第十七章云:“成功遂事而百省,谓我自然。”培真先生《道德经探玄》认为:老子用有生命的自体作仪器,以清醒无思的浑沌神态直觉的方

《道德经》范本源考:选择帛书作养生蓝本

本课题,是通过对《道德经探玄》的研究,确认并推荐培真先生所校订的《道德经》作为养生范本推行。这个版本的原文是以帛书甲本为蓝本,以乙本为补充,再以王弼本配齐甲乙本之缺。因此,帛书的优势在哪里?或者说它作为养生范本的理由是什么?是本文必须回答的问题。

其一,帛书甲本是中国传统“祖根”文化的继承者、传播者。

众所周知,在文字产生前,社会已经以口口相传的文化形式规范着人们的行为。中华“祖根”文化是什么?许多学者认为,是“允执其中”的文化,或称为“中道”。上古神话中的黄帝四面中的“方四面,傅一心”;华胥氏之国描述的“元神无为之状态”;龙文化中,用无为的元神豢养真龙的“豢龙氏”;神兽里,知一足的“夔一足”等等。都是讲述“允执其中”的方法和道理。而“绝地天通”“强良不得”“夸父追日”“女娲之肠”等神话,是在警示告诫后人不要动用“机巧之心”,那有为的识神会背离祖根文化,将人类带进灾难的深渊。古人创造了许多神兽、怪兽,以“四灵”(麟、凤、龟、龙)为代表的瑞兽,是应该效法的文化;以“四凶”(浑敦、穷奇、梼杌、饕餮)为代表的凶兽,是不应该效法的警示和告诫。以祖根文化看待瑞兽、凶兽,其寓意其文化内涵精准而深邃,发人深省。就诸子百家而言,道、儒两家构成中国文化的脊梁,一隐一显,一里一表传播着“允执其中”的祖根文化,其他诸家同样吸收有这种内容。帛书《道德经》第五章曰:“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其“抱一守中”理论,正是继承了“允执其中”的核心内容。它那与民族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文化价值,正在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识、所利用、所继承、所普及。

其二,帛书甲本是距老子最近、规格最高、质量最好的古代抄本。

据考证,甲本抄写于公元前206—前195年;乙本抄写于公元前194—前180年。帛书距老子相差约300年,早于河上公本和王弼本。帛书出自长沙王府,抄写在绢帛之上,是最高规格的抄本。帛书是供王子学习的读本,王府所传应该是最好的版本。现在看,没有错简之苦,前后顺序也不会出错,其内容顺序可称质量最好。因此,培真先生说:“我认为,甲本之抄本基本上保持了《道德经》的原始面貌”。

其三,帛书《道德经》是祖根文化“道理如一”的著述,不可能有千变万化的含义来注释。

道家著作“寓言十九”,对其理解,又有“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的宗旨,所以,应理解其寓意,仅执着于文字的表意的注释就会误入歧途。北宋张伯端《悟真篇》有云:“言隐而理奥,学者虽讽诵其文,该莫晓其意,若不遇至人授之口诀,纵揣量百种,终莫能著其功而成其事。岂非学者纷如牛毛,而达者乃如麟角也。”培真先生认为,老子通篇的用词用字都有特定的寓意。这些字词都是当时社会流行的语言,比如天地、天下、侯王、君、王、百姓、大邦、小邦、万物等等。又比如将自然界大宇宙和人体小宇宙的寓意关系:心为天、体为地、元神为君、欲念为民、心神领域为国邦、腹脏百骸为百姓组合、元气的生化为万物之生化等等。用这些特定的寓意来读《道德经》,其中词字就会各占其位,寓意分明,前后相关联相呼应,文意完整而富有韵律。但是,如果将这特定寓意的字词错置,其含义就混乱,文意就支离破碎,注释也不知所措。比如“吾”和“我”的用法。帛书《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云:“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之名曰大。”这里的“吾”是外在之我的含义,即老子将宇宙先天地生物质的命名只能由“吾”命名为道。《道德经》第十七章云:“成功遂事而百省,谓我自然。”这里的“我”才是内在的真我。即当你修养生之道“成功遂事”时,就会对自然界的威力本质百般醒悟,说:我(内在真我)的元神和自然之道是同一的整体。在帛书用字中,外在之“吾”和内在之“我”的使用非常精准,不会错置。

又如帛书《道德经》第六十二章云“故立天子,置三卿,虽有共之璧以先四马,不若坐而进此”。古文“马”可作“码”,可译为:所以,那些让心神担当天子,而又让意欲分担三卿的分散方法,就如将玉璧四分五裂,还不如静坐而进修浑然一体的养生之道。但通行本更改为“故立天子,置三卿,虽有拱之璧以先驷马,不若坐进此道”。可理解为:所以,立了天子又设三卿,虽然贡献了玉璧、马车,还不如坐而修道自在。这里,“共”改为“拱”,“四”改为“驷”的变动,其解释也发生了变化。这种更改及其注释和本章讲的“整体阴阳平衡”的修道方法本意不吻合,反而添加了许多题外的多余的内容。

其四,帛书的用字准确,寓意明确,不可错置。(www.daowen.com)

今本《道德经》与之差异很大,正是可考据可识别后人随意更改原文的依据。比如:帛书第六章“浴神不死,是为玄牝”。王弼本第六章“谷神不死,是为玄牝”。这里将“浴”改为“谷”字,其寓意大不相同。帛书说的是:经常清洗心神中的欲念而不中断,就会找到生命长存的机关和窍门。王弼注曰:“谷神,谷中央无。谷也,无形无影,无逆无违,处卑不动,守静不衰,谷以之成而不见其形,此至物也。”显然他是以“山谷”之“谷”解,也有指粮食中谷物之“谷”解者。这种解释,与第六章所讲的修养生之道必须保持洗浴自己的心神而不中断,使其保持无为节欲状态的方法,相差甚远,不合拍。诸如此类的更改帛书用字的情况屡见不鲜。如:浴与谷、女与安、余与徐、梡与患、吾与我、栝与活、宵与肖、知与智、()与税、勿与物、介与契、兔与晚、母与毋、淈与屈、芮与退、潇与渊、道与遗、检与俭、适与敌、斤与近、畏与威、四与驷、曰与日、(爱)与嗄、央与殃、()与挈、竽与夸、堇与勤、他与施、未与昧、皮与彼、闸与狎、筮与逝、梼与筹、俾与譬、夕与亦、良与梁、贺与加、猷与犹、明与盲、()与货、蓝与览、视与示……从这一点看,一是要忠实于帛书原文,不可轻易改动;二是通过比较对照,凡有改动过的字、词,即为后世笔误或篡改;三是所改动的文字仅可就字表意理解,但意思不统一,成为多种意思解释《道德经》的重要原因。

其五,帛书中“德”“道”“器”概念的应用通篇不变,并前后呼应。

帛书原文无书名,前文为“德”篇,后为“道”篇,中间只用“·”分割。通篇有三个重要概念——德、道、器,对其正确的认识和理解至关重要。培真先生《道德经探玄》认为:老子用有生命的自体作仪器,以清醒无思的浑沌神态直觉的方法修道,证实了“德”“道”的实际存在。它们虽然无形迹可见,却构成了宇宙的本源、本质,亘古未变。又因它们无以言表,老子才勉强称名为“道”“德”。“道”比喻宇宙万有的总规范、总准则;“德”是“道”呈现出的总效能、总力量,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它们是体和用的关系,犹如火与光的关系。老子说:“孔德之容,唯道是从。”《太平经》云:“道之与德,若衣之表里。”所以,这种道德观就是道家的宇宙观——宇宙本体之“道”是无为的,却能产生无不为的统御“德”效应。换言之:宇宙本原是不存在意志偏颇的自然而然,它却具有总体统御的力量。

那么,“道”与“器”是道家学说里又一重要概念。“道”是内在因素,“器”是外在形式,它们是构成宇宙运动变化的两大因素。它们之间是:统御与被统御,本与表,整体与局部的关系。这里,“道”的总规范、总准则概念没有变,而“器”却是从整体“无极化”里产生的具象。帛书《道德经》第五十一章云:“道生之而德蓄之,物形之而器成之。”《易经·系辞》云:“是故,形而上者为之道,形而下者为之器。”这就是“二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就是“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在《道德经探玄》中,对这三种概念的注释是稳定的、一致的,毫无相互矛盾之处。而在其他注本里,对“德、道、器”的注释是随机而变的多种概念,显得杂乱、支离破碎而不完整。

其六,“道”与“暗物质计划”。

在老子提出“道”和“德”的看不见的能统御万物的宇宙“实存”。两千多年后,科学家们终于把触角伸向这个领域。当今,寻找暗物质与暗能量,被认为是宇宙研究中最具挑战性的课题。科学家为了完善大爆炸理论和广义相对论,提出这种假设。使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注意到宇宙中存在有一种“暗物质”。华裔美国实验物理学家丁肇中教授,获得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98年6月2日,发射发现号航天飞船,中、美等国共同研制的“阿拉法磁谱仪”开始运行实验,揭开了人类第一次到太空寻找反物质和暗物质的序幕。阿拉法磁谱仪实验是一个大型国际合作科学实验项目,由丁肇中教授领导,包括美国、中国、意大利、瑞士、德国、芬兰等国家和地区的37个研究机构的物理学家和工程师参加,仅中国参加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就不下200人,其目的是:寻找太空中的反物质和暗物质。2000年5月2日《人民日报》刊登丁肇中署名文章称:“我已经花费了很多时间,解释我最新的实验多么重要,可以找到暗物质、反物质。但是,根据以前的经验,要是又发现的话,跟我刚才所说的目标可能一点关系也没有。”2013年4月3日丁肇中及其团队宣布,借助阿尔法磁谱仪已发现680万个正电子,这些正电子可能来自人类一直寻找的暗物质。2013年10月17日,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王树国会见丁肇中教授,代表学校与丁肇中教授研究团队签署关于空间粒子物理研究合作备忘录。2014年8月24日,以中国科学家为主导的大型暗物质探测实验组pandax(熊猫计划)对暗物质的理解和探测实现新突破。120公斤级液氙探测器所获得的首批数据,对以往实验中轻质量暗物质疑似信号提出了强烈质疑。中国开展的首个百公斤级大型暗物质实验,标志着中国在暗物质探测,这个前沿科学领域跨进世界先进行列。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武向平表示,尽管此次实验结果是“零”,但“是物理学和天文学融合的重要成果”,其重要性毋庸置疑。2015年12月17日,我国发射“悟空”号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在新闻报道解说词里首次讲“暗物质是宇宙的本原”观点。证明暗物质就是“道”,科技界终于认可了老子关于“道”的科学理念。这就是太空寻找反物质和暗物质计划的大体情况。

然而,从以上结果看,经过十七八年的寻找和实验,科学家们的成果并不乐观。可笔者一位修养生之道的老朋友方瑛先生,在消息公布不久来信讲述了自己的观点,不妨首次披露与大家共享。方瑛,现住宁夏银川中共党员军转离休干部,1990年读《道德经探玄》后,其修道体验同该书的描述相同。他认为,帛书《老子》第二十五章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绣阿缪阿,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下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这里的“道”和“大”就是暗物质的同义词。不过,这暗物质不是物质,它不具有物质原子结构的普遍体征。大宇宙(无数宇宙的总称,我们生存的宇宙是其中之一)从来就没有真空,而是充满着“暗物质”。这暗物质是大宇宙的本质、本原、总规律。在暗物质制御下,产生了宇宙大爆炸,并统御着宇宙的发展,直到消亡,新的宇宙诞生。生生而不息。他写道:“对新一轮的实验,我仍然坚定地认为:阿尔法磁谱仪根本不具备探寻暗物质的功能,所以依旧不能够得到暗物质的蛛丝马迹”。至于反物质问题,也在老子书里有答案:“万物负阴而抱阳”,是说物质是阴阳互成共生、结为一体的。就化学而言,无论哪一种元素均为正性的质子和环抱围绕旋转的负性电子所组成。我们居住的太阳系同样是以太阳(正性)为核心,与环绕它的行星(负性)所构成。宇宙万物概莫能外。丁肇中先生所说的单独的反物质,“压根儿就不存在”。这是方瑛老人十多年前谈出的道理(他还寄送给有关部门),今天,我们把他的观点同“暗物质计划”成果相对照,细心的读者不就看出了问题吗?关于寻找暗物质与暗能量的课题,两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已给出的答案,难道不值得今人研究利用吗?方瑛老师还说:“帛书《道德经》是自然科学,养生只是它的副产品。”就其宇宙观、世界观认识论而言,有许多高能物理学家均视为至宝。我们希望,帛书《道德经》范本的研究,对这个最具挑战性的课题能有所裨益。

综上所述,我们选择帛书甲本作蓝本,就是因为它是一脉相承的中华文化,是最具代表道家文化的版本,其科学的宇宙观、世界观、方法论是轴心时代文化的优秀代表,是中华民族创造的高端学术思想。因此,有理由说:我们的选择是正确的、是有益于学术的、是有利于中华文化血脉的继承和传播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