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医家代表人物及其影响-《道德经》范本源考

医家代表人物及其影响-《道德经》范本源考

时间:2023-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医家,是研究应用中医理论的学派,又泛指所有从医的人。据悉,医家的代表人物有扁鹊、淳于意、华佗、张仲景、葛洪、孙思邈、李时珍等等。近代,还有人认为他的学说影响深远,形成了扁鹊学派。位于邢台市内丘县神头村,2006年,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汉末医学家,沛国谯人。他精通内、外、妇、儿、针灸各科,尤其擅长外科,精于手术,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

医家代表人物及其影响-《道德经》范本源考

医家,是研究应用中医理论的学派,又泛指所有从医的人。在轴心文化时期,医家不仅有身怀绝技的医者,而且有成熟的中医理论。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是《黄帝内经》,是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据考证,《黄帝内经》是对中国“上古医学”的总结,是仅存的战国以前医学的集大成之作。所引用的古文献有50余种。其中,既有书名而内容又基本保留者有29种。作为生命科学的巨著,《黄帝内经》博大精深。被称为中国第一部中医理论经典,第一部养生宝典,第一部关于生命的百科全书。有学者认为:《黄帝内经》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病因学说”“养生学说”“药物治疗学说”“经络治疗学说”等等。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出自然→生物→心理→社会的“整体医学模式”,是中国影响最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可见,《黄帝内经》标志着中国医学由经验医学上升为理论医学的新阶段,标志着医家学派的具有科学的理论体系。它与《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三部医学经典成为中医之宝库国学大家吕思勉先生将医家列为诸子十二家之一,不仅必要而且重要。

据悉,医家的代表人物有扁鹊、淳于意、华佗张仲景葛洪孙思邈李时珍等等。简述于后:

扁鹊,春秋战国时期的人,生卒年不详。据传,他少时学医于长桑君,尽传其医术禁方,擅长各科。扁鹊创造了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奠定了中医学的切脉诊断方法,开启了中医学的先河,被认为是中医学的开山鼻祖。传云,中医典籍《难经》为扁鹊所著。扁鹊云游各诸侯国,为君侯看病,也为百姓除疾,名扬天下。扁鹊高超的医术令人称奇,华夏2000余年间传诵着他的事迹。蔡桓公讳疾忌医;虢太子起死回生;魏文王曾求教于扁鹊;晋国大夫赵简子五日五夜不省人事,扁鹊不治而愈等等。扁鹊还能根据当地的需要,随俗为变地开展医疗活动。他游历到秦国(今陕西咸阳一带),治小儿疾病;到邯郸(当时为赵国都城)诊视妇科病;到雒阳(周的国都,即河南洛阳)又从事老年人病症的治疗,多医治耳、眼等五官疾病。据记载,扁鹊还精于外科手术,而且应用了药物麻醉来进行手术。近代,还有人认为他的学说影响深远,形成了扁鹊学派。河北省《博野县志》载:其墓在博野芦村,毁于20世纪50年代。据传,扁鹊是四月二十八日诞生的,人们在他的家乡建造起“药王庙”。每年的这一天,大家都举行盛大的纪念仪式。同时,也祈求他保佑人们无病无痛、延年益寿。扁鹊庙,又名鹊山庙、鹊王庙,宋代加“神应”之号。位于邢台市内丘县神头村,2006年,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难经》又名《黄帝八十一难经》,古代汉族医学经典著作之一。以问答解释疑难的形式编撰而成,共讨论了81个问题,故又称《八十一难》,全书所述以基础理论为主,还分析了一些病症。其中一至二十二难为脉学,二十三至二十九难为经络,三十至四十七难为脏腑,四十八至六十一难为疾病,六十二至六十八难为腧穴,六十九至八十一难为针法。

淳于意(约前205—?),西汉初齐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人,姓淳于,名意。因他曾是齐国都城管理粮仓的官,另有仓公之称。据《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曾任齐太仓令,精医道,辨证审脉,治病多验。从公孙光学医,并从公乘阳庆学黄帝、扁鹊脉书。精于望、闻、问、切四诊,尤以望诊和切脉著称。《史记》记载淳于意诊断疾病,注意详细记录病案。他将典型病例(25例医案)进行整理,写出了中国医学史上第一部医案——《诊籍》。《诊籍》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病史记录。特别是针灸技术,早在《诊籍》中已见有效地应用。

淳于意为专志医术,辞去官职,不营家产,长期行医民间,对封建王侯却不肯趋承。赵王、胶西王、济南王、吴王都曾召他做宫廷医生,他都谢绝了。因常拒绝对朱门高第出诊行医,被富豪权贵罗织罪名,送京都长安肉刑。其幼女淳于缇萦毅然随父西去京师,上书汉文帝,痛切陈述父亲廉平无罪,自己愿意身充官婢,代父受刑。文帝受到感动,宽免了淳于意,且废除了肉刑。在公元前180年,他再次向公乘阳庆拜师学习医术。这时,阳庆已七十多岁,他就让淳于意把从前学的医方全部抛开,把自己掌握的秘方全给他,传授黄帝、扁鹊的脉书。教他观察面部颜色诊病的方法,怎样判断病人的生死、决断疑难病症能否治疗、以及药剂的理论,等等。三年之后,他为人治病,预断死生,多能应验。

淳于意不但是一个著名的医学家,而且是一位热心传播医学的教育家。他广收弟子,精心传授。据《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就有宋邑(临淄人)、冯信(临淄人)、唐安(临淄人)、高期、王禹、杜信等6人。

华佗,名旉,字元化,生卒年不详。东汉末医学家,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汉书》和《三国志》均为他专门立传。《后汉书·华佗传》说他“兼通数经,晓养性之术”,尤其“精于方药”,人们称他为“神医”。他精通内、外、妇、儿、针灸各科,尤其擅长外科,精于手术,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他用“麻沸散”施剖腹术,为世界医学史上最早之全身麻醉。华佗很重视疾病的预防,模仿虎、鹿、熊、猿、鸟的动作和姿态,创造了“五禽之戏”。华佗行医,并无师传,主要是精研前代医学典籍,在实践中不断钻研、进取。他不仅学习《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等,而且对同时代的张仲景学说也有深入的研究。他读到张仲景著的《伤寒论》第十卷时,高兴地说:“此真活人书也”。他曾把自己丰富的医疗经验整理成一部医学著作,名曰《青囊经》,虽然失传,但尚未湮没。他的学生樊阿、吴普、李当之把他的经验继承了下来。在《吴普本草》《本草经》《中藏经》等医书里,保留有华佗著作的内容。

关于华佗的年龄问题,《后汉书·华佗传》记:“年且百岁,而犹有壮容,时人以为仙”。也有说他寿至一百五六十岁仍保持着六十多岁的容貌,而且是鹤发童颜的记载。《三国志》记:华佗曾在徐州地区漫游求学,通晓几种经书。他性情爽朗刚强,淡于功名利禄,只愿做一个平凡的民间医生。他乐于接近群众,足迹遍及江苏、山东、安徽、河南等地,深得群众的爱戴。他精通医方药物,治病时,配制汤药不过用几味药,心里掌握着药物的分量、比例,用不着再称量。灸疗也不过一两个穴位,烧灸七八根艾条。下针时对病人说:“针刺感应应当延伸到某处,如果到了,请告诉我。”当病人说“已经到了”,随即起针,病痛很快就痊愈了。如果病患集结郁积须剖开割除的,就饮服“麻沸散”,病人被麻醉无知觉时,切除患处,取出结积物敷上药膏,一个月之内,伤口便愈合复原了。曹操爱子早逝,曹操叹曰:“吾悔杀华佗,令此儿强死也”。《隋书·经籍志》记有《华佗枕中灸刺经》一卷,已佚。

江苏徐州有华佗纪念墓,沛县华祖庙里有一副对联,总结了华佗的一生:

医者刳腹,实别开岐圣门庭,谁知狱吏庸才,致使遗书归一炬;

士贵洁身,岂屑侍奸雄左右,独憾史臣曲笔,反将厌事谤千秋

华佗墓,位于许昌城北15千米苏桥村南石梁河西岸,墓高4米,占地360平方米。前有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立石碑一通,楷书:“汉神医华公墓”。1985年中华全国中医学会河南分会在许昌召开“华佗学术研讨会”,镌立“东汉杰出医学家华佗之墓”石碑一通。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齐梁道士道教思想家、医学家,炼丹家,文学家,自号华阳居士,丹阳秣陵人,卒谥贞白先生。他出身世医之家,祖父及父亲皆习医术,且有武功。他十岁时读葛洪《神仙传》,深受影响,三十六岁辞官隐居句容茅山,并遍历诸名山访求仙药。梁武帝礼聘不至,却每每就谘朝廷大事,时人称为“山中宰相”。他辞官隐居后,从孙岳游学,并受符图经法,其思想源于老庄,亦杂有儒佛观点。主张“百法纷凑,无越三教之境”。在整理古籍《神农本草经》的基础上(《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作者不详,约成书于秦汉时期。《神农本草经》为中国现存较早的药物学重要文献,本书把药分为三品:无毒的称上品为君,毒性小的称中品为臣,毒性剧烈的称下品为佐使)吸收魏晋间药物学的新成就,撰有《本草经集注》七卷,所载药物凡七百三十种,对后世本草学之发展有很大影响。在他生活的年代,本草著作有十余家之多,但无统一标准。特别古本草由失效年代久远,内容散乱,草、石不分,虫、兽无辨,临床运用颇为不便。他担负起“苞综诸经,研括烦省”的重任,将当时所有的本草著作分别整理成《神农本草经》及《名医别录》。他应用朱书、墨书的方法来区别《本经》和《别录》,加上个人在这方面的心得体会,著成《本草经集注》,共收药物730种。在本草学发展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成为我国本草学发展史上的一块里程碑。

陶弘景一生著书很多,约223篇。著有《真诰》《真灵位业图》《陶氏效验方》《补阙肘后百一方》《陶隐居本草》《药总诀》《二牛图》等。他的文章《答谢中书书》被选入“人教版”初二上册语文教科书,他被选入上海教育出版社的六年级的语文教科书中。《梁书·处士传》称其:“圆通谦谨,出处冥会,心如明镜,遇物便了。”又作浑天象,高三尺,刻有二十八宿度数,七曜行道,不但用于天文历法,对修道也有帮助。陶弘景于大同二年去世,时年85岁(一说81岁),颜色不变,屈伸自如,香气满山,数日不散。

张仲景(约150—154年—约215—219年),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郡涅阳县(今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区,一说为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人,为古代伟大的医学家。他的医学著作《伤寒杂病论》对于推动后世医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www.daowen.com)

东汉末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动荡的时代。统治阶级内部出现了外戚与宦官相互争斗残杀的“党锢之祸”。军阀、豪强也为争霸中原而大动干戈,农民起义的烽火更是此起彼伏。百姓为避战乱而相继逃亡,流离失所者不下数百万。汉献帝初平元年(190年),董卓挟汉献帝及洛阳地区百万居民西迁长安,洛阳所有宫殿、民房都被焚毁,方圆二百里内尽为焦土,百姓死于流离途中者不可胜数。据史书记载,东汉桓帝时大疫三次,灵帝时大疫五次,献帝建安年间疫病流行更甚。千万人被瘟疫吞噬,出现了十室九空的空前劫难。其中尤以东汉灵帝(168—188年)时的公元171年、173年、179年、182年、185年等几次的疾病流行规模最大。南阳地区也接连发生瘟疫大流行,许多人因此丧生。张仲景的家族本来是个大族,人口二百余。自从建安初年以来,不到十年,有三分之二的人因患疫症而死亡,其中死于伤寒者竟占十分之七。

张仲景从小嗜好医学,“博通群书,潜乐道术”。当他十岁时,就已读了许多书,特别是有关医学的书。他的同乡何颙赏识他的才智和特长,曾经对他说:“君用思精而韵不高,后将为良医”(《何颙别传》)。他“用思精”于医学,“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广积资料和临床实践,成为中国医学史上一位杰出的医学家。时人称赞他“其识用精微过其师”(年轻时曾跟同郡张伯祖学医)。面对瘟疫的肆虐,决心潜心研究伤寒病的诊治,一定要制服伤寒症这个瘟神。他仔细研读过《素问》《灵枢》《难经》《阴阳大论》《胎胪药录》等古代医书。其中《素问》对他的影响最大。《素问》说:“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又说:“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张仲景根据自己的实践对这个理论作了发展。他认为伤寒是一切热病的总名称,也就是一切因为外感而引起的疾病,都可以叫作“伤寒”。他认真地研究“辨证论治”的治病原则,提出了“六经论伤寒”的新见解。写出了《伤寒杂病论》十六卷(又名《伤寒卒病论》)。这部著作在205年左右写成而“大行于世”。被人称为“医中之圣,方中之祖”。至晋代,名医王叔和加以整理。至宋代,才渐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二书。《金匮要略》就是该书的杂病部分。

《伤寒杂病论》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历代医家对之推崇备至,赞誉有加,至今是中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中医学习的源泉。2003年“非典”期间,该书和张仲景便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伤寒杂病论》序中有这样一段话:“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生长全,以养其身”,表现了仲景作为医学大家的仁心仁德,后人尊称他为“医宗之圣”。

葛洪(约283—363),字稚川,号抱朴子,丹阳句容县(今江苏省句容县)人。东晋道教学者、炼丹家、医药学家。三国方士葛玄之侄孙,世称小仙翁。他曾受封为关内侯,后隐居罗浮山炼丹。《晋书》卷七十二记载了他的身世。其著作《肘后备急方》是收集民间的偏方而成。其中“天花”“恙虫病(沙虱毒)”两种传染病的记载,在世界医学史上分别早于西方500年、1500年。《抱朴子内篇》20卷,《抱朴子外篇》50卷。其《内篇》集汉晋金丹之术,杂有医药、化学等方面知识,是研究我国古代道教史和科学技术史的重要资料。《外篇》有论时政、喻古今、评世俗、述治民、贤举能、爱民节欲等内容,含有儒学为人处世之道。

据悉,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称:她是在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一书中看到“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说法,才恍然大悟,青蒿素在实验中不能使用加热青蒿方法,使她的实验得以突破性进展。说明,葛洪收集整理古代药方等资料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

孙思邈(约581—682),其年龄多认为是102岁,又有考证为120、131、141、165、168岁者。隋唐时京兆东原人(今陕西省铜川耀州区)人,他是我国乃至世界历史上著名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被人们尊为“药王”。据载,孙思邈7岁读书就能“日诵千言”,每天能背诵上千字的文章;20岁就能侃侃而谈老子、庄子的学说;并对佛家的经典著作十分精通;被人称为“圣童”。隋文帝让他做国子博士,他称病不出。唐太宗召他入京,他已50多岁,人们见他容貌气色、身形步态如同少年一般。高宗继位后,又邀他做谏议大夫,也未被允。孙思邈归隐,高宗又赐他良驹。当时,国之名士宋令文、孟诜、卢照邻等文学大家均施弟子礼。

一次,卢照邻问了老师一个问题:“名医能治愈疑难的疾病,是什么原因呢?”孙思邈的回答十分精彩。他答道:“对天道变化了如指掌的人,必然可以参政于人事;对人体疾病了解透彻的人也必须根源于天道变化的规律。天候有四季,有五行,相互更替,犹似轮转。那么又是如何运转呢?天道之气和顺而为雨;愤怒起来便化为风;凝结而成霜雾;张扬发散就是彩虹。这是天道规律,人也相对应于四肢五脏,昼行夜寝,呼吸精气,吐故纳新。人身之气流注周身而成营气、卫气;彰显于志则显现于气色精神;发于外则为音声,这就是人身的自然规律。阴阳之道,天人相应,人身的阴阳与自然界并没什么差别。人身的阴阳失去常度时,人体气血上冲则发热;气血不通则生寒;气血蓄结生成瘤及赘物;气血下陷成痈疽;气血狂越奔腾就是气喘乏力;气血枯竭就会精神衰竭。各种征候都显现在外,气血的变化也表现在形貌上,天地不也是如此吗?”

孙思邈将良医的诊病方法总结为:“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胆大”是要有如赳赳武夫般自信而有气质;“心小”是要如同在薄冰上行走,在峭壁边落足一样时时小心谨慎;“智圆”是指遇事圆活顺变,不得拘泥,须有制敌机先的能力;“行方”是指不贪名、不夺利,心中自有坦荡天地。孙思邈尤其强调医德,为后世的习医、业医者传为佳话。他的名著《千金方》中,也把“大医精诚”的医德规范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立论。他生活在一个“朝野士庶,咸耻医术之名……医治之术,阙而弗论”的社会风气中。孙思邈回顾自幼遭风冷之疾,为治病屡造医门,而罄尽家产的痛苦。他立志做一名“苍生大医”。《华严经传记·卷五》有“唐朝散大夫孙思邈”传记曰:处士孙思邈“义宁元年(617年),高祖起义并州,邈在境内。高祖知其宏达以礼待之,命为军头,任之四品。固辞不受,后游历诸处,不恒所居”。孙思邈年长时,因避战乱和朝廷征召,隐居太白山,后又隐居终南山。唐武德年间与道宣律师相识,结为至交,并向他学习医学知识。他的医书中也有关于印度医学的“四大(地、水、火、风)”学说,百一学说,耆婆、阿伽佗诸方,天竺国按摩等内容。他应唐太宗召进京后,有机会向京师医家学习,博览皇家医书;在贞观年间南下四川,遍历关中山川,访名医、采药材、治疾病,丰富了知识,开阔了视野,积累了经验。

孙思邈幼时体弱多病,学医后他总结了唐代以前的临床经验和医学理论,总结出养生之道,编成两部医学巨著——《千金药方》和《千金翼方》。其养生之法大致如下:发常梳,目常运,齿常叩,漱玉津,耳常鼓,腰常摆,腹常揉,摄谷道(即提肛),膝常扭,脚常搓。《云笈七签·杂修摄部》记载有他的导引、行气、守一的具体锻炼方法,及其益寿延年之功效。据统计,孙思邈一生著作80余部,除了《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还有《老子注》《庄子注》《枕中素书》《会三教论》《福禄论》《摄生真录》《龟经》等。

孙思邈医术高超,深受人们爱戴。历史典故中有皇宫悬丝诊脉、五台山一针救二命、邱县古寺“虎守杏林”等等。药王山一座托名石碑上写道:“凿开径路,名魁大医。羽翼三圣,调合四时。降龙伏虎,拯衰救危。巍巍堂堂,百代之师。”宋徽宗敕封他为“妙应真人”。他被后世尊称为“药王”,在中国各地都有“药王庙”。据《新唐书·孙思邈传》记:“永淳初(682年)卒,年百余岁。遗令薄葬,不藏明器,祭去牲牢。”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药王故里孙原村,现存有药王孙思邈诞生遗址、幼读遗址、药王墓及孙氏茔园,药王碑苑和宏伟壮观的药王纪念中心药王祠堂,每年农历二月初二开展规模宏大的药王孙思邈文化节纪念活动。平时有来自日本和包括我国台湾、香港地区在内的游客络绎不绝。

李时珍(1518—1593),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春蕲州镇东长街之瓦屑坝(今博士街)人,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曾为楚王府奉祠正、皇家太医院判,去世后明朝廷敕封其为“文林郎”。

李时珍出生于医药世家,其父李言闻是当地名医,李时珍继承家学,广涉医书,遍访民间,“考古证今、穷究物理”,终成大器。1542年,李时珍跟随父行医,不几年,成为很有名望的医生。1556年被武昌的楚王召去任王府“奉祠正”,兼管良医所事务。三年后,被推荐到京城任太医院判,不久离太医院回乡。李时珍以自己的字创立了东璧堂。致力于行医和对药物的考察研究。自1565年起,先后到武当山、庐山、茅山、牛首山及湖广、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收集药物标本和处方,并拜渔人、樵夫、农民、车夫、药工、捕蛇者为师,参考历代医药书籍925种,记录上千万字札记,弄清楚许多疑难问题,历经27个寒暑,三易其稿,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完成了192万字的巨著《本草纲目》。据悉,李时珍一生写了很多医药书,除《本草纲目》外,还有《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濒湖医案》《集简方》《五脏论图》《西三焦室难命门考》《白花蛇传》等书。流传下来的只有《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两书。这两部书现在还是学习诊脉的必读书籍。

李时珍在《奇经八脉考》中说“内景隧道,唯返观者能照察之”,又说“凡人有此八脉,具属阴神,闭而不开。惟神仙(指修道者)以阳气冲开,故能得道”。这里他提出了一个关键性的重大课题,学界至今还有争论。有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道德经》的哲理被应用、发挥最为得体的还是生命科学领域。中医理论的整体阴阳平秘说、经络说、气运说等等,无不得益于《道德经》,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血脉。培真先生《道德经探玄》云:“‘内景隧道’即人体之脉络,是元气运行之路线;‘返观’即‘返观内视’的养生法。……修养生之道者所采用的方法,则是对自身活体的直觉体验。载有生命的活体,才有元气的运行,才有元气运行之经络现象的存在。……其独到之处而发挥着神奇的作用,并被世人所公认”。老子《道德经》从多方面阐述了修养生之道的方法,即李时珍所谓的“神仙得道”才能返观其“内景隧道”。

明代王世贞《本草纲目·序》云:“古有《本草》一书,自炎黄及汉、梁、唐、宋,下迨国朝,注解群氏旧矣。第其中舛谬差讹遗漏,不可枚数,乃敢奋编摩之志,僭纂述之权。岁历三十稔,书考八百余家,稿凡三易。复者芟之,阙者缉之,讹者绳之。旧本一千五百一十八种,今增药三百七十四种,分为一十六部,著成五十二卷,虽非集成,亦粗大备,僭名曰《本草纲目》。”医家《本草》,自神农所传止365种,梁陶弘景所增亦如之,唐苏恭增114种,宋刘翰又增120种,至掌禹锡、唐慎微辈,先后增补合1558种,时称大备。然而,品类归类烦乱,名称也有不准确不规范的地方。或一物而析为二三,或二物而混为一品。李时珍认为,这是旧本草书中的毛病。他“穷搜博采,芟烦补阙”。以正名为纲;附释为目;次以集解,详其出产、形色;又次以气味、主治附方的体例。写成《本草纲目》。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由南京私人刻书家胡承龙刻印,在李时珍去世后的第三年《本草纲目》出版,史称金陵版。公元1603年,《本草纲目》又在江西翻刻。从此,在国内得到广泛的传播。从17世纪起传至国外,已有日、英、法、德、俄、朝鲜以及拉丁文等多种文字的译本,被称为“东方医学巨典”,达尔文称赞它是“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1593年,李时珍安葬在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竹林湖村。1954年,其坟墓被列为全国重点保护单位,蕲春县人民政府对墓地进行了修缮,碑前青石上刻的李时珍像,为著名人物画家蒋兆和所画。墓前石碑,上刻郭沫若先生的题词。1978年,湖北省文化局重修李时珍墓,并初具陵园规模。1980年,在陵园内建李时珍纪念馆,占地面积50000平方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