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阴阳家及其代表人物:影响宇宙演变和历史盛衰的阴阳五行理论

阴阳家及其代表人物:影响宇宙演变和历史盛衰的阴阳五行理论

时间:2023-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阴阳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因提倡阴阳五行学说,并用它解释社会人事而得名。班固认为阴阳家来源于掌管天文历法的官羲氏及和氏。阴阳家代表邹衍创为“五德终始”之说,运用阴阳五行理论来阐释宇宙演变和历史的盛衰,影响甚大。儒家则认为,阴阳概念是现象界事物的两个方面。阴阳家认为,宇宙万物与五行对应,各具其德,而天道的运行,人世的变迁,王朝的更替等,都是“五德转移”的结果。

阴阳家及其代表人物:影响宇宙演变和历史盛衰的阴阳五行理论

阴阳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因提倡阴阳五行学说,并用它解释社会人事而得名。《汉书·艺文志》曰:“阴阳家之流,盖出于羲和之官,‘敬顺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此其所长也。及拘者为之,则牵于禁忌,泥于小数,舍人事而任鬼神。”班固认为阴阳家来源于掌管天文历法的官羲氏及和氏(制定《时历》的人)。他们恭敬地遵循天道,观测日月星辰,制定历法颁发给百姓使用,这是它的长处。而有些人热衷于禁忌,迷信小技,舍弃人事而听凭鬼魂神灵而走入歧途。《史记·五帝本纪》曰:“尧乃命羲、和,敬顺昊天,数法日月星辰,敬授民时。分命羲仲居郁夷……;命羲叔居南郊……;命和仲居西土……;命和叔居北方……岁三百六十六日,以闰月正四时,信饬百官,众功皆兴。”司马迁这里记载了上古的传说:尧曾命羲仲、羲叔、和仲、和叔两对兄弟分驻四方,以观天象,并制历法。《书·尧典》也有类似的记载:“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可见,阴阳家源自天文历法。有学者认为:其思想主要源于孔子创立的儒家“六经”。在自然观上,利用《周易》经传的阴阳观念,提出了宇宙演化论;又从《尚书·禹贡》的“九州划分”进而提出内有“小九州”,外则为“大九州”之说;在历史观上,则把《尚书·洪范》的五行观改造为“五德终始”说,认为历代王朝的更替兴衰均由五行所主运;在政治伦理上,亦“止乎仁义节俭,君臣上下六亲之施”。同时强调“因阴阳之大顺”,包含若干天文、历法、气象地理学的知识等,又称“五德转移”。阴阳家代表邹衍创为“五德终始”之说,运用阴阳五行理论来阐释宇宙演变和历史的盛衰,影响甚大。后来的挂名吕不韦的《吕氏春秋》、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刘向的《洪范五行传论》等,都是以阴阳五行为思想基干的作品。梁任公在其《饮冰室文集·阴阳五行说之来历》中谈到阴阳学说之害时曾提道:“宜负罪责者三人焉……曰邹衍,曰董仲舒,曰刘向。”

关于“阴阳”的概念,道儒两家持有不同观点。道家以为,“阴”是指无形迹可见的宇宙本原体,即“道”;“阳”指称有形迹可知的宇宙现象界,即“器”。老子曰:“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道德经》第四十二章)”。这里讲了一个宇宙观认识论问题——道与器即阴与阳相互作用而形成变化发展的《易》,这个变易过程必须把握“中气以为和”准则。儒家则认为,阴阳概念是现象界事物的两个方面。《国语·周语》云:“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春秋·繁露》曰:“阳气暖而阴气寒,阳气予而阴气夺。”这里的阴阳概念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里。比如:阳坡阴坡,暑为阳、寒为阴,山南水北为阳,正极为阳极、负极为阴极,白天为阳、夜晚为阴,丈夫为阳、妻子为阴,等等。其实,这个概念讲的全是现象界极化现象,即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被应用的事物本身的用途及规律,属“形而下之器”范畴。从孔子“朝闻道,夕死可矣”话语看,儒家之阴阳并没有谈及“形而上之道”。

关于五行的概念,最早见于《尚书》。《尚书·洪范》云:“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古人认为,宇宙万物就是由这五种基本物质构成,它也是宇宙、社会属性及其变化规律的理念。五行的“行”字,有“运行”之意,故五行即是变动运转的观念,也具有“相生”与“相克”的功能。

阴阳家认为,阴阳是事物本身具有的正反两种对立和转化的力量,可用以说明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管子·四时》曰:“阴阳者,天地之大理也;四时者,阴阳之大经也;刑德者,四时之合也。刑德合于时,则生福,诡则生祸。”是说阴阳的消长变化是天地的根本道理,而四时运行是阴阳的根本规律,刑政和德政则要适应四时。所以,管仲学派主张统治者要严格按照四时的运行变化而作为,施政一定要配合四时与五行。如果施政不合时令就会导致天地之间阴阳二气的失调,灾难就会来临。阴阳家“其法亦起五德终始,推其极则无不至(见《汉书·艺文志》)。”“五德”指五行的属性,即土德、木德、金德、水德、火德。阴阳家认为,宇宙万物与五行对应,各具其德,而天道的运行,人世的变迁,王朝的更替等,都是“五德转移”的结果。汉代刘歆将其术数分为六种——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包括看相术以及后来叫作“风水”的方术)。这可能就是阴阳家学派的全部内容。有学者认为:自汉武帝罢黜百家后,部分内容融入儒家思想体系、部分内容为原始道教所吸收,作为独立学派的阴阳家便不存在了。(www.daowen.com)

有学者认为:五行学说,又是指五种不同属性的抽象概括。它以天人相应为指导思想,以五行为中心,以空间结构的五方,时间结构的五季,人体结构的五脏为基本间架,将自然界的各种事物,按其属性进行归纳。具有生发、柔和特性者统属于木,具有阳热、上炎特性者统属于火;具有长养、发育特性者统属于土,具有清静、收杀特性者统属于金,具有寒冷、滋润、就下、闭藏特性者统属于水。将人体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界的事物现象联系起来,形成了联系人体内外环境的五行结构系统,用以说明人体及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中国的伟大中医含有五行说,形成了一个科学中医学体系。

《洪范》是《尚书》的篇名。旧传为箕子向周武王陈述的“天地之大法”。今人或认为系战国后期儒者所作,或认为作于春秋。《汉书·五行志》曰:“禹治洪水,赐《洛书》,法而陈之,《洪范》是也。”《洪范》成书年代涉及“五行”理论甚至中医理论的起源问题。传统认为《尚书·洪范》《尚书·甘誓》是西周作品。疑古派因为战国前著作中“五行”出现的很少,就认定战国前出现“五行”的作品必是后人伪作。疑古派曾推定《尚书》为汉代作品,但郭店楚墓竹简证明《尚书》确非汉代人之伪作。李学勤则提供了更为翔实的证据,说明《洪范》确为西周作品(见李学勤《帛书〈五行〉与〈尚书·洪范〉》,《简帛佚籍与学术史》,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阴阳家在中国思想文化中的内容,则是自然世界对于人事影响的具体化。这种想法,还可以在现在的黄历或是农书、农历里看到。笔者以为,汉代班固对阴阳家学术的评价是对的。制定天文历法等,以供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是其好的一面;而那“牵于禁忌,泥于小数,舍人事而任鬼神”等内容,则是机巧之心的“推其极则无不至”。也就是说,阴阳家的巧智发挥到极致,而背离了根本大道;这些表象的编织不是科学,比之真理则是南辕而北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