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学派是战国时代的一个哲学流派。其中心论题是,所谓“名(概念)”和“实(存在)”的逻辑关系问题。故称“名家”,也称“辩者”“察士”。《汉书·艺文志》载:名家者流,盖出于礼官。古者名位不同,礼亦异数。孔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此其所长也,及譥者为之,则苟钩鈲析乱而已。有学者认为:名家强调“控名责实,参伍不失”,即名称和事实必须完全相符。其见解常和当时流行的看法相反,即“以非为是,以是为非”。名家的代表人物对于“名、实”问题的看法也存在分歧:惠施主张“合同异”。认为一切差别、对立都是相对的,强调事物的同一性;公孙龙主张“离坚白”。重在分析感觉和概念,区别个别与一般、具体与抽象,强调事物之个性。虽各有所偏,然对中国古代逻辑思想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名家代表人物的著作有《邓析子》《尹文子》《惠子》《公孙龙子》等。今传本《邓析子》《尹文子》皆后人伪作。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第八章说:“惠施、公孙龙代表名家中的两种趋向,一种是强调‘实’的相对性,另一种是强调‘名’的绝对性。”又说“名家的哲学家通过分析名,分析名与实的关系或区别,发现了中国哲学中称为‘超乎形象’的世界”。
名家思想最早萌芽于春秋时期,其先驱者是郑国的邓析,兴盛于战国中期。在这一时期,产生了两位著名的名家代表人物。一位是惠施,另一位是公孙龙。他们以擅长概念分析而驰名天下。在战国时代,名家地位不及儒、墨、道、法诸家重要,对后世的影响也远不及上述诸家,但它却是战国中期一个非常活跃的学派。当时在社会上出现的盛极一时的名辩思潮,就是以名家学派为中心而展开的。它曾先后与墨、儒、道、阴阳诸学派展开了论辩。在战国后期,它还受到了儒家与法家的批评。它的一些哲学命题竟成为各家各派讨论的中心议题。名家学派在我国逻辑思维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随着秦朝的统一,百家争鸣的局面结束了。名家学派也随之销声匿迹。有学者认为,西学东渐后,中国学者才发现名家所讨论的问题,实际上就是西方形式的逻辑内容。名家的理论没能继承,更没有发扬,以致于在古代中国人的“白马非马”论提出的2200多年之后,当今中国人还要回头来学习西方人在2300年前提出的“亚里士多德逻辑学”,这难道不是因为传统文化宝贵财富的一种缺失吗?(www.daowen.com)
然而,就最为著名的“白马非马”论而言,正如刘向《邓析书》序曰“操两可之说,设无穷之辞”。据说,公孙龙游说各国,与人论辩,经常获胜。可能也输过一次,“五行学家”邹衍来到赵国和公孙龙辩论很长时间,最后公孙龙理屈词穷。庄子对惠施评论说:“由天地之道观惠施之能,其犹一蚊一虻之劳者也。”对公孙龙评论说:“能胜人之口,不能服人之心。”从名家学派思想学说看,与道家思想是相悖的。道家提倡先天无为,名家使用后天智慧;道家提倡知而不辨,名家放纵机巧之心;道家追求返璞归真,名家施辩“白马非马”;道家修持守中抱一,名家所宝者外界事物……所以庄子说:“弱于德,强于物,其涂隩矣。”说的是名家学者弱化了目直心正的“德”性,过度强调物的概念、存在的辩论,弃本而逐末,走上一条泥泞而弯曲的道路。难怪名家在战国时被人视为“诡辩”,汉后更成了绝学。至于“惠子提出了十个命题”,名家的政治主张:惠子提出“去尊”,惠子和公孙龙还提出了“偃兵”等学术思想,因资料匮乏,不可妄加猜测。至于涉及其中暗藏着逻辑学先祖问题,可另当别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