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子,姓文,尊称子,佚其名字与国籍。老子的弟子,与孔子同时,据李定生考证,文子曾问学于子夏和墨子(约前470—前381),年少于孔子,与卜商、子夏(前507—?)同时。游于楚,曾与白公胜(?—前479)对话。后至齐,齐国隐士彭蒙从而师之,后来彭蒙之徒田骈、慎到皆学黄老道德之术,因而,文子可以说是黄老学之祖。他是《文子》(即《通玄真经》)一书的作者。
从现有的文献看,道家的传播大体可分为南北两大方面。北方又分为以三晋之地的文子和齐国的黄老学派一支与列子学派一支,其共同特点是以“道”为根本的人文世界,具有“入世”倾向。南方一系则以庄子为代表,遵循《老子》节“欲”之说,进而将“长生久视”的取向升华为精神的自由(亦即“逍遥”),表现出明显的“出世”倾向;北方三晋的一支有《文子》一书。过去因柳宗元的质疑与非毁,普遍认为《文子》是伪书,是后人摘抄《淮南子》凑成的篇章。1973年在河北省定州市八角廊西汉王墓出土竹简中有《文子》,经整理于1995年公布,竹简共227枚2700余字。其中与今本《文子》相同的文字有6章,不见于今本的还有一些内容,或系《文子》的佚文。它确证了《文子》一书的存在,为西汉时已有的先秦古书。竹简的出土,归还了《文子》的历史面目。《文子》主要从《老子》的“无为、尚虚、贵柔”的宗旨出发,阐述道家的治世之道。古本《文子》假托周平王与文子对话。学者认为,这不是无谓的设辞,文子是晋人,而且是史官出身,他的学术背景正以三晋的史学为背景,这与我们对老子学术背景认识有一致处。据魏启鹏先生考察,睡虎地出土的秦代竹简《为吏之道》中,即含有文子之学的内容,即是说文子之学在北方的影响直至秦代。唐柳宗元将《文子》称为“驳书”,是因为该书夹杂有儒、墨、名、法诸家语句,来解释《道德经》。笔者以为是误解,应该说,传世本《文子》中夹杂诸家语句的做法,是后世附着给它的附加物,与文子的道家思想体系不相符,应该去伪存真。
因秦被列为禁书,又有伪书之嫌,对《文子》进行整理研究的为数不多。据统计,有《通玄真经》(默希子注,十二卷);宋朱并注,七卷,(八卷以下已佚);元杜道坚《文子缵义》,十二卷;清钱熙祚《文子校勘记》;俞樾《俞楼杂纂读文子》。现今流传的版本有:《正统道藏》十二卷本;《通玄真经赞义》十二卷本;《道藏》七卷本;《道藏辑要》本;《四部丛刊》缩印《通玄真经》十二卷本;《四部备要》本等。今本《文子》分十二篇八十八章,十二篇分别为道原、精诚、九守、符言、道德、上德、策明、自然、下德、上仁、上义、上礼等。今本《文子》就是被唐太宗诏改书称名的《通玄真经》,成为道教四经之一。
然而,《文子》原本究竟是什么样子呢?2014年12月20日,华中师范学院历史文献研究所张固也在“简帛网文库”首发《定州汉简〈文子〉复原》文章。全书分为三卷九篇三十六章,7700余字,印证了《汉志》著录的九篇本。我们不禁为《文子》原著重新面世而叫好,为张固也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所感动。虽然还有尚需推敲的词句,但仍有瑕不掩瑜的兴奋感。可喜可贺!(www.daowen.com)
张固也复原的《文子》有上、中、下三卷,分经、圣知、明王、守道、用兵、为政、道德、仁义、教化九篇,列“听道、天道、法天道、道产、德蓄、圣知、祸福、死生、王知、致功、道立、德美、明王、闻道、象天道、人道、师徒之道、用兵、义兵、王天下、为政、以人为本、富国、畏威、无争、不敢、道德、用道、修德、务循、仁义、用仁、人主、教化、淳德”等三十六篇。与今本《文子》的十二篇八十八章有明显差异。笔者以为,定州汉简《文子》复原本,以道家思想为主体,仍然掺杂有儒家思想。比如“仁义”,在老子看来,“仁义”是机巧之心的表现之一,是修道者所忌讳的“辨知”意识,《道德经》第十八章说:“故大道废,案有仁义”。是说缺乏对道的诚信,抛弃修道时,就会产生仁义与否的“辨知”意识而影响修道。那么,修道者怎样合理运用仁义呢?在《庄子·天运篇》记载了老子回答孔子的话“古之至人,假道于仁,托宿于义,以游逍遥之墟,食于苟简之田,立于不贷之圃”。这段话的大意是:对待仁义怎么看呢?先王们在进道的过程中,将仁义这种品德,用于过渡到入道境的临时可供前进的宿舍,以合修道规范。使之进入无规范可约束无界限可限制的逍遥旷野,安养于简朴的田野,立足于不求施予的乐圃。其实,我们判断道家学说真伪的方法很简单,那就是“无欲”和“有欲”。老子说“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无欲又称“元神”,有欲又称“识神”;无欲认知本体,有欲认知现象。在修无欲时需要“仁义”,但不能让“仁义”之心扰乱了自己的心神,因它毕竟属于“动知”的机巧之心。
定州汉简《文子》复原本,有许多内容与老子《道德经》如出一辙,值得称道。比如:《听道篇》曰“凡听之理,虚心清静,损气无盛,无思无虑,目无妄视,耳无苟听,专精积蓄,内意盈并,既以得之,必固守之,必长久之”。《德蓄篇》曰“畜之养之,遂之长之:兼利无择,与天地合,此之谓德也”。《闻道篇》曰:平王曰:“人主之知道者,其比明王乎?”文子曰:“不然。臣[闻传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平王曰:“善。好乎道,吾未尝闻道也。[请问何曰]道哉乎?”文子曰:“其禀受不[竭,视之]非见,听之不闻,毋刑(形)毋声。万物待[之]而生;侍(待)之而成,[待]之而清,待之而宁。是以道者,万物所[由]之道也,故命曰[道]。夫受之传之,行之用之,[王]矣”(文中所用符号均系复原者所加,保留以示原貌)。《无争篇》曰“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可见,《文子》与《道德经》不仅学术思想一致,且有语句相同之处。我们应该深入研究定州汉简《文子》,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重放异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