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函谷关令尹喜:道德经范本源考

函谷关令尹喜:道德经范本源考

更新时间:2025-0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尹喜,自汉代始已成为关尹子之名,虽有争议但约定成俗。据《汉书·艺文志》记载:有《关尹子》著作已佚,尹喜事迹散见于《庄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书。在道教,楼观派、隐仙派认他为开山祖师,曾任函谷关令,与太上老君(即老子)同时。因后世又称尹喜为文始真人,即有著作《文始真经》之名。道教将尹喜一派称为文始派,其分支有“犹龙派、隐仙派”。

尹喜,自汉代始已成为关尹子之名,虽有争议但约定成俗。对于“唯恐闲名落人耳中”的古之隐士,似乎没有必要陷入姓名身世之考证,对思想文化的继承研究才是我们要做的。据《汉书·艺文志》记载:有《关尹子》著作已佚,尹喜事迹散见于《庄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书。庄子云:“关尹、老聃乎,古之博大真人哉。”《吕氏春秋·不二》曰:“老聃贵柔……关尹贵清。”在《史记》《甘肃新通志》《秦州直隶新志》《天水县志》等志乘中均有记载。在道教,楼观派、隐仙派认他为开山祖师,曾任函谷关令,与太上老君(即老子)同时。老子《道德经》五千言,系应其请而撰著。《汉书·艺文志》著录《关尹子》九篇,旧题周尹喜撰。因后世又称尹喜为文始真人,即有著作《文始真经》之名。它被古代隐士推崇备至,谓:道家大藏千万卷,最精微者《关尹子》。

老子授其《道德经》并约定“后会蜀之青羊肆”。之后,喜托疾不仕隐居谷内,后入蜀,归栖于武当山三天门石壁下。公元5世纪,南朝人郭仲产《南雍州记》载:“武当山有石门石室,相传云尹喜所栖之地。”武当山大顶之北有“狮子峰”,岩壁上有尹喜岩,一名仙岩。其下牛槽涧、青羊涧,留传有老子、尹喜相会的神话。元代刘道明《武当福地总真集》记尹喜岩“古有铜床玉案,今无”。元代江西文人罗霆震吟武当山《尹仙岩》诗曰:“道之所隐即仙灵,心印函关道德经。不待邛州乘鹤去,此山仙已是天崖。”《道藏》记载有“隐仙派”道脉:由老子传关令尹喜开派,关令尹传麻衣道者,麻衣道者传陈希夷,陈希夷传火龙真人,火龙真人传张三丰。加之,武当山幽静的地理环境,是高隐之士的理想栖息地,为历代无计其数的隐士所青睐。山志所记尹喜、尹轨、谢天地、房长须、田蓑衣、华阳子、陈抟、张三丰等奇人就是他们的代表。应该说,武当山是中国隐士的集聚地,必然留下隐士文化遗产,这份文化宝藏处女地,还待有识之士去开拓。

道教将尹喜一派称为文始派,其分支有“犹龙派、隐仙派”。道书《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记载了尹喜受《道德经》的经过。尹喜得道成仙后,老君授他玉册金文,号文始先生,位为无上真人。就道教内丹而言,文始派为最高法派,“犹龙派”因孔子说老子“其犹龙乎?”而名,隐仙派由老子开创、尹喜开山。其后代代相传至今不衰,他们都是《道德经》养生的实践者。

当代驰名中外的目录学大师王重民先生厘定的《道宗四经》,符合“老、尹、列、庄”学术血脉的承传全貌。在先秦道家学术思想史上,具有认祖归宗的意义。其中之二为《关尹子文始真经》(葛洪序),内容有九篇“一宇”“二柱”“三极”“四符”“五鉴”“六匕”“七釜”“八筹”“九药”。葛洪序中分别释为“宇者,道也”,“柱者,建天地也”,“极者,尊圣人也”,“符者,精神魂魄也”,“鉴者,心也”,“匕者,食也”,“釜者,化也”,“筹者,物也”,“药者,杂治也”。他的思想著述与老子相同。关尹子曰:“非有道不可言,不可言即道。非有道不可思,不可思即道。”老子曰:“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关尹子在天道论里,引申出有无,形神、阴阳、虚实、动静、物我众多范畴的理念,其中“气”占有特殊的地位。其余八篇涉及人之生死、繁衍亲情和人事、治理、道德、精神、圣智等内容,以及圣人处世态度、治学方法等诸多层面。《关尹子文始真经》虽然掺杂有后人添加的内容,在真理上附着一些污垢,但它毕竟保留着关尹子的思想光华。

尹喜在日常生活中清虚自守,要求自己像射箭一样保持“心平体正”。他解释说:“非独射也。国之存也,国之亡也;身之贤也,身之不肖也;亦皆有。以圣人不察存、亡、贤、不肖,而察其所以也。”说明这种“心平体正”的修持方法,即是人类认识论的真理,又是一种很好的养生方法。不仅能够治身治国,而且能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庄子提出了许多内丹修炼方法:如导引,庄子曰:“吹嘘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又如“守一”“心斋”等等。他们均在传递中华民族的祖根文化,其思想流淌着人类文明的血脉。(www.daowen.com)

近代著名中国心理学家张耀翔先生,对中国固有的心理学有深入研究。他认为《关尹子》的心理思想非常丰富,主要表现在它提出了四组范畴观念和两个命题的心理学内容。有“形气神”“心物道”“心性情”“意识思”人身四个范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思想理论,其“意识流”概念早于西方两千多年。“物我交生心”“心无时无方”两个命题,实质上讲明了心理活动是主体与客体的矛盾统一;心理活动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两大核心问题。还说明意识与潜意识之间的联系与转化。因此,它又是一部中国古代心理思想专著。

最近,网友不不铺在“天涯论坛”发帖——《关尹子·被历史低估的人物及他背后隐藏的大事件》说:中国道家的重要人物关尹子,因少于记载,正史说“不知所踪”。2010年他在网上读懂了《阿差末菩萨经》,通过对这篇佛经的解读,解开了这个千古之谜。“阿差末”的汉语意思是“法性无尽”,与老子的“道”概念相同,道作为本体的基本特点是遍布一切时空。《阿差末菩萨经》不是记述释加牟尼宣说的佛法,而是将一位客座思想家的讲座内容记录整理而成,并以佛教经典传播信奉。经不不铺网友解读,关尹子约公元前490年,在缅甸中部的曼德勒城同佛主释迦牟尼会晤,并给佛家弟子讲经,宣讲老子的《道德经》。正是这次讲座,道家思想对佛教思想产生重大影响,直接促使佛教般若(即“空”)思想的萌生。佛教对于“外道”的这一思想流派给予较高的重视和礼遇。这也是佛教大乘思想在中国得以普及而在印度本土却消亡的原因之一。以至于“佛(释迦牟尼)取体衣赐关尹,一时嗟叹关尹菩萨言,善哉善哉快说此经。”不不铺还解读说:“经文中释加牟尼向弟子介绍的未曾见过的、阿差末菩萨的宗师普贤如来(注意经中不是普贤菩萨)有可能就是老子。”可见,尹喜被称为“阿差木菩萨”又称“关尹(观音)菩萨”,老子被称为“普贤如来”原出自此佛经。

不不铺网友依据史料说:老子到楼观台就住在关尹子的宅邸,在那应该接触过古代巴蜀小国文化,而受邀西行,老子随小国官员先行;关尹子回天水老家安顿后也入川。结合考古发现:已证明远在汉代丝绸之路出现之前,就存在一条向西南与恒河文明连接的通道,现在称其为南方丝绸之路。推断出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1.老子与关尹子在公元前500年左右到达巴蜀,成为一个小国的国师,以道家思想辅助治国。2.在那小国遇到传法的佛教弟子,接触后被老子思想折服力请西行。3.佛门弟子也通报释迦牟尼建议东行会晤。4.老子年事已高未成行,由关尹子代表抵达缅甸,于是两位年龄近50岁的先贤于公元前490年左右于缅甸中部的曼德勒见面,关尹子对佛教僧众系统阐释了老子道家思想。笔者以为可信,亦极为重要。老子、尹喜既然有入蜀之旅,武当山的尹喜岩、青羊涧、牛槽涧、隐仙派也就顺理成章了。

佛教受道家思想的重大影响,产生了般若的理念,在认识论上与道德经相一致。不不铺在与网友讨论时说:“宇宙事物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形而上、一类为形而下。形而下不同物象如1亿亿种;而形而上大类则只有一种:宇宙绝对本体。人类所熟知的俗常二元化思维适合处理形而下的事物,但它恰恰是屏蔽本体的壁垒。实证本体惟有消弭意识与潜意识自降生开始的分裂,重归和合、进入超意识态,本体刹那全一显现。”就是老子、尹喜一脉相承的“无相对参同法”的认识论,就是“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就是“一”与“多”的关系。这里,再一次证实“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二心”的道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