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道德经创始人老子—范本源考

道德经创始人老子—范本源考

时间:2023-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自此,便产生了《道德经》学术思想体系的中国道家学派。这种以自修方式去体认符合自然之道的实践,古之称为“修道”。因同时具有养生的作用,又称修养生之道。修道者的长期修炼会积累起自身的“场势能量”效应,被业内称为“紫气”。其后学自然互相指责其不足,道学最终被世俗所淹没。如果说公元3世纪《道德经》王弼注本是儒家思想的一次改造,那么,《老子想尔注》应是道教对《道德经》的首次改造。

道德经创始人老子—范本源考

春秋时期,老子应尹喜之邀“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自此,便产生了《道德经》学术思想体系的中国道家学派。有学者认为:老子哲学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道家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思想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内核。

关于老子的身世不见详细记载,后世有许多推测和传说,至今还没有定论。这不奇怪,对于这位“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的“隐君子”而言,名誉、地位、财富都不重要,只需要将《道德经》真理传播推广于后世,使人类有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得到“终极关怀”的共享,这才是最重要的。综合文献记载,我们有如下认识: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号聃。家住“楚苦县厉乡曲仁里”,生于公元前600年左右。曾担任周朝的图书管理之职,对上古时代文献了如指掌。他选择修道的认识论方法,体验出宇宙的本质,生命的本源是“道”是“德”,从而揭示了宇宙和生命的深层奥秘。这种“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古训,在老子那个时候已经出现“上士闻道堇能行之”的局面。也就是说:尧舜禹相传的“允执其中”的治理之道,在春秋时期已经很少有人亲身躬行了,甚至遭到怀疑(“若存若亡”)、嘲笑(“大笑之”)。就在先圣“中道”思想被淡化被遗忘,人们弃本而逐末走入歧途的情况下,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在以后的两千多年间,历代高隐之士薪火相传,保留着老子的真谛,至今未衰。

有学者认为,老子思想产生的渊源是史官的知识和《易经》,这是无可非议的。但人们很少有人知道,老子是以自身(这个宇宙间最完美的神器)为“仪器”,用特殊的实验方法:即从清醒而又无思的浑沌精神态中去做直觉的感应,得感知“道”和“德”的实存的研究成果。这种以自修方式去体认符合自然之道的实践,古之称为“修道”。因同时具有养生的作用,又称修养生之道。修道者的长期修炼会积累起自身的“场势能量”效应,被业内称为“紫气”。故老子过函谷关,关尹子有“紫气浮关”之感。所以,古籍说“果得老子,老子亦知其奇,为著书……”这里说明,老子、关尹子都能感知对方是修道者,具有共同语言,就将《道德经》以讲学形式传给尹喜,就不至于有错误的理解。尹喜又有和释迦牟尼会晤,给佛教讲“道”并产生重大影响的经历,后来才出现庄子的“古之博大真人”之说。所以说,尹喜、庄子都是修道者,能够正确理解和传播《道德经》真谛。由于后世的偏见,他们的学术没有得到广泛传播。

司马迁说:“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这就是“道不同不相为谋”。绌者,相形见绌也,互相认为对方学问的缺陷或不足。这里面有一个世俗偏见的问题,就其因是孔子之道是“静而虑”的思虑处世之道,研究的是治世之道;老子提倡的是自然之道,是“由静入虚”,不达到虚极,就不能产生元气的运化,难以入修道之门。早在2500年前有“孔子问理于老子”的史实,虽然在《论语》《易经·系辞》《中庸》等孔子学说里,有许多话语引用于老子,但“仲尼不免于世情”心存巧思,每当关键时刻就跑题。老子所修的是自然之道,孔子所谈的是处世之道,两者观点不同、分歧巨大。其后学自然互相指责其不足,道学最终被世俗所淹没。正如葛洪抱朴子》所言:“儒教近而易见,故宗之者众;道,意远而难识,故达之者寡焉。”(www.daowen.com)

《老子想尔注》是第一部道教经典,那就是道教人士开创的《道德经》的注释本,成为“五斗米道”的经典著作。《老子想尔注》以道教的需要对《老子》进行改造,用删、增、改字的方法,对原文进行一些有意修改,以树立自己的意思;另外将“道”人格化,神格化、解释为第一人称的“吾”“我”,变为有欲有言,有喜怒哀乐,有教导、遣使、戒禁、主人生死,赏善惩恶,镇邪制顽的人格神。认为:“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常治昆化,或言虚无,或言自然,或言无名,皆同一耳,今布道诫教人,守戒不违,即为守一矣;不行其戒,即为夫一也。”这样,道或一,既是宇宙本源,又是太上老君,哲学家老子就成为五斗米道所信奉的神。如果说公元3世纪《道德经》王弼注本是儒家思想的一次改造,那么,《老子想尔注》应是道教对《道德经》的首次改造。道教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卷帙浩繁的经籍书文。道教经书的内容包罗万象,不仅记录了道教的教理教义、教规教戒、修炼方术、斋醮科仪,还保留了中国古代哲学、文学、医药学、养生学、化学音乐地理等多种学科的珍贵资料。虽然道教同其他宗教一样存在迷信的一面,但更为可贵的是在道教队伍里保留有躬行《道德经》的研修人士,其中不乏薪火相传的真人圣哲。陈抟、张三丰就是他们的杰出代表。

综上所述,如果能够走出世俗和迷信的偏见,纠正众多对《道德经》的曲解,必然会凸显出古代圣哲的思想光华,体现出人类终极关怀的真谛,中华传统文化对人类的贡献将会巨大而辉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