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庸之道:道德经范本源考,让你修持高尚品德

中庸之道:道德经范本源考,让你修持高尚品德

时间:2023-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全篇以“中庸”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和自然法则。《中庸》第一章讲了三个观点——天命、君子慎独、中和,蕴含有道家思想成分。但《中庸》提出教人修道来解决“天命”问题,却是对的。但是,中庸只能修持出高尚的品行和德行,不能修出生命科学的功德;它可为修养生之道培养“功德”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

中庸之道:道德经范本源考,让你修持高尚品德

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礼记》是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为战国时子思作。全篇以“中庸”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自然法则。宋代把它与《大学》《论语》《孟子》并列为《四书》,是儒家学派的重要典籍。“中庸”主张处理事情不偏不倚,君子慎独,不生邪念,表里如一。是儒家学派核心观念之一,是儒家的道德修养规范,是两千多年间历朝历代知识分子奉行的道德法典。然而说之者多,真正践行者少,往往半途而废不能持之以恒。《中庸》原文分三十三章,开篇第一章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庸》第一章讲了三个观点——天命、君子慎独、中和,蕴含有道家思想成分。虽然儒家、道家有不同的天命观,儒家“任天命”“畏天命”无可奈何的“认命”;道家“我命在我,不在天地”,主张修性以养命——“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似乎存有分歧。但《中庸》提出教人修道来解决“天命”问题,却是对的。《论语》有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的名句,说明孔子那时,人们已经缺少中庸这种最高的德性了,呼吁社会应奉行中庸之道。同老子的“上士闻道堇能行之”互为印证。其二,君子慎独是儒家的著名观点,讲的是君子一刻也不能离开道德规范,尤其在独处的时候要格外谨慎。虽然与道家的修道有差别,但是那种对道真诚向往、信仰的做法,符合老子“信不足,案有不信(《道德经》第十七章)”的观点。即对中国的先圣们修道体道的真谛应诚信不疑。有许多人由于对修道体验的方法诚信不足,才没有“道信”的回应,反之,信之越笃则“道信”的回应越明显。其三,“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直接是对老子思想的引申和发挥,《道德经》第四十二章曰:“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因此,为历代文人所青睐。然而,儒家的《中庸》包含三层意义:一是中不偏,庸不易;二是指中正、平和;三是中指好,庸同用,即中用的意思。指人要拥有一技之长,做一个有用的人才;又指人要坚守自己的岗位,要在其位谋其职。但是,中庸只能修持出高尚的品行和德行,不能修出生命科学的功德;它可为修养生之道培养“功德”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