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儒家学派:孔子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

儒家学派:孔子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

时间:2023-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儒家,指孔子创立的后来逐步发展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的学派。崇奉孔子学说的学派称儒家学派。在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的社会动荡局面中,“礼崩乐坏”,便出现了“克己复礼(周礼)”的儒家学派。儒家学派祠庙奉周公、孔子为宗,之后历代文庙以周公为主祀,孔子等先贤为陪祀。以显学著称的儒家和以隐学为务的道家,往往被认为是水火不相容的学问。

儒家学派:孔子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

有学者认为:“儒”字本是古代对学者的尊称,字义是“雅”“优”“和”。儒家,指孔子创立的后来逐步发展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的学派。崇奉孔子学说的学派称儒家学派。自汉武帝始,成为中国社会的正统思想,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汉书·艺文志》记述:“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主管民政的地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

在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771年的西周时期,周王室贵族分封到各地建立属国。成王继位,武王之弟姬旦(即周公)辅政。周公旦在“分邦建国”的基础上“制礼作乐”,建立了一整套有关“礼”“乐”的完善制度。在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的社会动荡局面中,“礼崩乐坏”,便出现了“克己复礼(周礼)”的儒家学派。一般认为:“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乃儒家之道统;“修己安人,内圣而外王”乃儒家之正统;“设坛授徒,有教无类”乃儒家之学统。孔子、孟子荀子在先秦儒学的发展中各有建树,世称三圣人。

儒家学派祠庙奉周公、孔子为宗,之后历代文庙以周公为主祀,孔子等先贤为陪祀。至唐开元时期(713—741),唐玄宗李隆基下令在文庙取消周公旦牌位。自此,文庙里主祀孔子的规矩延续至清代

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中庸”,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儒家学派经历了原始儒学、先秦儒学、两汉儒学、宋明理学和现代新理学的发展阶段,吸收墨道名法阴阳各家之长,使儒学文化体系更加完善,成为中国“显学”的主流学派。“礼、义、廉、耻、仁、爱、忠、孝”的儒家思想基本价值观,一直是指导绝大多数中国人日常行为的基本意识准则,一直是中国民众最基本的主流价值观。儒家思想的广泛传播,形成了礼貌友善、温良忠厚和认真刻苦的中华民族气质。时至今日,儒学、儒将、儒士、儒商仍然是一种流行的“语码”,其影响至深可见一斑。(www.daowen.com)

儒家学派哪些观点与道家思想融合?

以显学著称的儒家和以隐学为务的道家,往往被认为是水火不相容的学问。其实不然,它们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二者是:有形迹可触摸的“形而下”的现象和无形迹不可触摸的“形而上”的本体,互为一体组成完整的宇宙。形而上之道和形而下之器构成宇宙的运动变化,道是本体,器是现象;道是无极,器是太极;道是无,器是有;无极为体,太极为用;体由用而显,用因体而存;动静互根,乃成宇宙。“两者同出,异名同谓(《道德经》第一章)”,“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道德经》第十一章)”。虽然,儒家和道家的宇宙观世界观存有根本的差异,但在儒家学派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与道家思想的融合之处,或者说在儒家经典中保留着许多道家的重要观点。简述如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