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老子世界观与方法论:《道德经》范本源考

老子世界观与方法论:《道德经》范本源考

时间:2023-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般说来,人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并以此来观察和处理问题。那么,世界上是否还有第三种认识方法呢?至少在中国历史上是有的。但人心叵测,机巧之心的欲望丛生,使其心神长期处于偏颇状态,就会造成阴阳失调,这是很危险的。在中国古代,有许多人保持并践行这种世界观与方法论,使中国文明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可见,老子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是继承上古的文化传统,是科学进步的。

老子世界观与方法论:《道德经》范本源考

人类科学正在探索宇宙的本质和生命的本源。但是,宇宙和人类生命内在本质的深层奥秘究竟是什么?早在2500多年前,老子以切身实验或体验得出的结果是“道”和“德”。老子以“道”比喻宇宙万有的总效能、总准则;而“德”则是这“总规范”所呈现出的总效能、总力量。他是以宇宙间最完美的“神器”——自体,作为“仪器”;采用的方法是上古传下来的修养生之道,即无相对的参同法(培真先生首次提出)。当“道”交感于人体这特殊之“器”时,就会呈现出生命和智慧的特征,所开启的大智慧是不可估量的。《道德经》就是例证,老子这位“修道德的隐君子”给后人留下的划时代的伟大著作,是大智慧的体现。

世界观也叫宇宙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是哲学的朴素形态。一般说来,人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并以此来观察和处理问题。通常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者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就有什么样的价值观。人们探索宇宙万物的认识方法大体分为两类:一是偏重于物质性质的探讨,一是偏重于精神性质的探讨。前者称为唯物主义,后者称为唯心主义。虽然各执一词各述其理,但它们却有一个共同点——即把自己置身于事物之外,用自己“思智”的逻辑思维能力,去探索各相对事物之间的某些规律。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对许多未知领域是无能为力的,而且会不断修订某些已有的定律、法则,说明存在弊端。那么,世界上是否还有第三种认识方法呢?至少在中国历史上是有的。这是一种物质和精神二者有机结合的认识方法,《道德经》里告诉人们这种方法叫“修道”。即调整自己的心神使之与“道”相同一,你就会感知到“道”的实存,即可知“不知之知”——宇宙的本质和生命的本源。这种认识论也被称为“修道”“修浑沌术”“无相对的参同法”。然而,这第三种方法需要坚持正确的方法去修持、去积累,去体悟。否则将一无所获。因此“意远而难识”,容易被人们误解。历史上道家被认为:是陷入“怀疑论、不可知论”;是墨家所反对的“生而知之”的先验论;被许多人认作“巫术、方术、卫生之术”而受歧视。这实在是不公平、不应该,不理智的态度,这些盲目地、想当然地、片面地、错误地指责,或许耽搁了中国的人类文明进程。(www.daowen.com)

宇宙之大广漠无垠,生命之繁不可胜数。究其本源,无外乎无形之“道”和有形之“器”的完美共融。有形之器是无形之道发挥作用的条件和基础,无形之道借助于有形之器体现出不同的功用。好比看不见无声息的电流用到各种电器上,就会发挥各种不同功用一样,电流便产生了方便生产生活的许多功用。所以,老子说:“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道生之而德蓄之,物刑之而器成之”。具体到“人”来讲,又有“道心”“人心”相统一的认识论。尧舜禹口口相授的“十六字心传”说:“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道心”是自然界必然性的客观规律,这世间唯一的统一规律,统御着宇宙间万物有序的变化运动。它有一个根本的特征是无偏颇,无私欲、“允执厥中”。“人心”是指人的心神,统御着人的身体有序的变化运动。但人心叵测,机巧之心的欲望丛生,使其心神长期处于偏颇状态,就会造成阴阳失调,这是很危险的。“人心”应该像“道心”那样“允执厥中”,去节制欲望、节制机巧之心,去纠正所有偏颇之心的纷动而“守中”。只有这样,自己的身体才能得到完美的治理。所以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说:“天道运而无所积,故万物成;帝道运而无所积,故天下归;圣道运而无所积,故海内服。明于天,通于圣。”在中国古代,有许多人保持并践行这种世界观与方法论,使中国文明一直走在世界前列。爱因斯坦总结西方科学发展是以“形式逻辑体系”和“有可能找出因果关系”的实验,两个伟大成就为基础。他还说:“在我看来,中国的贤哲们没有走上这两步,那是用不着惊奇的。令人惊奇的倒是这些发现(在中国)全部都做出来了”。美国卡泼勒博士《物理学之道》说:“中国的哲学思想,提供了能够适应现代物理学新理论的一个哲学框架,中国哲学思想的‘道’暗示着‘场’的概念,‘气’的概念与‘量子场’的概念也惊人的类似。”可见,老子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是继承上古的文化传统,是科学进步的。也是留给后代的宝贵财富,我们当然要继承发扬,千万不可良莠不分、轻易否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