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为什么老子撰写了《道德经》

为什么老子撰写了《道德经》

时间:2023-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庄子的著作里将老子、尹喜称为“古之博大真人”。说明在2500年前,老子应尹喜请求勉强留下该著,这是原因之一。老子给后世留下了无价之宝,后世如何阐释并弘扬《道德经》真意,又成为十分重要的事。总之,老子是“修道德的隐君子”,《道德经》主旨是以修道而探索宇宙和生命奥秘的方法,是老子切身修道体验的结晶,是后世效仿的楷模。

为什么老子撰写了《道德经》

史记·老子传》记有老子在函谷关为尹喜著书之事:“至关,关令尹喜曰:‘予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老子留著之事富有神话色彩,虽有多种传说,但以此说为主。在庄子的著作里将老子、尹喜称为“古之博大真人”。说明在2500年前,老子应尹喜请求勉强留下该著,这是原因之一。但是,我们在老子的著作里也可以找到另外的原因。《道德经》第四十章:“上士闻道堇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这里说的是在老子那个时代,人们对修道的不同态度。当时,即使是具备上乘德行的人,也很少有人去切身躬行修道;中士似信非信;下士不仅不信,还予以嘲笑讥讽。因此第十八章又说:“故大道废,案有仁义。”是说如果对上古传下来的修养身之道的方法不相信、不躬行,就自然会产生“辨知”意识的纷动,比如反省自己的行为“仁义与否”等等。因此,产生了许多后天智慧和行为而蒙蔽了先天的真知。“古之博大真人”老子,以亲身体验认识宇宙和人类生命内在本质的深层奥秘,“言道德之意五千言而去”。根本用意在于继承、弘扬“中道”,造福后世。

众所周知,东周列国社会处于大动荡、大变革时期,其文化形态同样在改变。“学在官府”制度受到冲击,“士”的社会地位有所改变。特别是争雄称霸、尔虞我诈、机巧之心盛行,彻底打破了三皇五帝“中道”的施治纲领。同时,上古先圣以修道而探索宇宙和生命奥秘的方法被社会所淡化,被遗忘。面对人们追“末”弃“本”的现实,老子作为“得道之圣”留著人间,不仅必要,而且重要,这是原因之二。(www.daowen.com)

老子给后世留下了无价之宝,后世如何阐释并弘扬《道德经》真意,又成为十分重要的事。稍有不慎即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道德经》第七十二章曰:“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而人莫之能知也,而莫之能行也。”可见,老子早就预见到后世理解不了其真意而产生误解。那么,老子五千言的本意是什么呢?我们也可以从先圣思想那里了解其主旨。《庄子》曰:“道之真,以治其身;其绪余以为国家;其土苴以治天下。由此观之,帝王之功,圣人之余事也,非所以完身养生也。”又曰:“古之治道者,以恬养知,知生而无以知为也,谓之以知养恬。知与恬交相养,而和理出其性。”葛洪抱朴子》云:“仲尼,儒者之圣也;老子,得道之圣也。儒教近而易见,故宗之者众也;道,意远而难识,故达之者寡焉。”又云:“道者儒之本也,儒者,道之末也。”传播习修养身之道的方法,是老子留著的原因之三。……总之,老子是“修道德的隐君子”,《道德经》主旨是以修道而探索宇宙和生命奥秘的方法,是老子切身修道体验的结晶,是后世效仿的楷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