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子的思想和著作多以姓氏称谓,如老子、孔子、墨子、孟子等等。关于老子的著作,韩非子著作有《解老喻老》,其书当名为《老子》。司马迁没有说老子的书名,曰:“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校书郎刘向亦未提及《道德经》书名。马王堆帛书亦未标示书名,只是在“德篇”后使用一圆点区分“道篇”。《吕觉不二篇》汉代高诱注释:老子去国西游,函谷关尹喜请为著《上至经》五千言,即此书。《隋书·经籍志》有注《老子道德经》二卷,分《老子》为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为“道经”,后四十四章为“德经”,每章题名。今传《道德经》分章标目本,即始于河上公。汉末,张陵“五斗米道”,奉老子为教祖,以《老子五千文》为教典教悔道徒,并作《老子想尔注》以宗教的观点解释《道德经》,自此成为道教的基本经典。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儒家一统天下局面被打破,黄老思想、原始道教思想以及从天竺、西域传来的佛教思想都来与儒家抢地盘,争高低,为之服务的经学也逐步为玄学所取代。这一时期思想解放、学术活跃,各家各派相互辩论,论学之风很盛,成为继战国百家争鸣之后中国思想史上第二个繁荣时期。王弼《老子道德经注》成为后世《道德经》通行本。(www.daowen.com)
王弼是魏晋玄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他出自书香门第、学术世家。王弼的祖父王凯是王粲的族兄;外祖父刘表,是荆州经学的领袖,长于易学。蔡邕是东汉著名的藏书家,十分赏识王粲的才学,后来将毕生藏书送给了王粲。而王凯的儿子王业,过继到王粲家,这些藏书后来便由王业继承。王业就是王弼的父亲。王弼家除了继承这些丰富的藏书外,也承袭了易学的家学传统。王粲的祖父王畅,是易学名家,也是刘表的老师,所以清人焦循认为:“弼之学盖渊源于刘〔表〕,而实根本于〔王〕畅”。他从小聪明过人,十多岁时,就对《老子》颇有研究了。他把研究《老子》的心得写成《老子注》,何晏见后,感叹道:“仲尼称后生可畏,若斯人者,可与言天人之际乎”。其著作有《老子道德经注》2卷,《周易注》1卷,《论语释疑》3卷,《王弼集》5卷,《周易大衍论》1卷,《老子指略例》2卷等。有专家认为:玄学是黄老思想与儒家思想结合的产物,着重于抽象的思辨。王弼的“以无为本”的哲学理论标志着玄学的开始,反映了自然本体论向认识本体论的过渡。王弼《老子道德经注》之所以深受后人推崇和继承,一是有大藏书家蔡邕提供的正确底本,二是他特具的儒学功底,对原本进行校订的“心得”便于世人接受。因此,时至今日仍然是学术界关注的重点。然而,王弼可能未曾见到马王堆帛书《老子》版本,若能见到此书将会是另一番景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