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易经》与《周易》异同揭秘

《易经》与《周易》异同揭秘

时间:2023-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许多人将《易》和《周易》当成一回事,认作是一部破译生命密码的秘诀,是一部“神仙”算命预测未来的秘籍。据传,北魏郦道元曾见过,之后便失传了,后世称这三部经书为《连山易》《归藏易》《八卦易》。周代有三种不同形式的《易》,保留下来的《易经》是由被称为“经卦”的八卦相互重叠为六十四卦的“别卦”里,又经多人的不同理解,出现排列顺序的不同,而产生了变异。《易经·说卦》的第三节当属《易八卦》的原始经文。

《易经》与《周易》异同揭秘

这是一个古老而敏感的话题。许多人将《易》和《周易》当成一回事,认作是一部破译生命密码的秘诀,是一部“神仙”算命预测未来的秘籍。其实不然,《易》是讲述天、地、山、泽、雷、风、水、火八种自然现象(即八卦)相互作用的整体功用,是先贤自然无为思想的体现;《周易》是在秦焚书时“独以卜筮得存(见《隋书·经籍志》)”的儒家典籍,变《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又变为三百八十四爻,并配以卦辞和爻辞,似乎自成体系。显然,这是后人有为机巧之心的产物。究其源,它有一个由简到繁、由真理到谬误的演变过程。

易者,简单、变换也。考古证实,上古社会生活至简至易,人的行为、承传的文化也不复杂。从古籍看,“三王之德,参于天地”(《礼记·孔子闲居》),“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论语·尧曰》),“正其本,万物理;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是故,君子贵建本而重立始”(《易经》)。天地玄黄,宇宙洪荒。茫茫宇宙本来是一个混沌完整的天地,日月盈昃、星辰列张、万物有序、全都听凭自然而已。那么,是谁在主持、把握宇宙秩序呢?有没有一种力量在拨动自然程序呢?回答是肯定的。老子以切身体验发现了主持宇宙秩序力量,他把宇宙的本质、生命的本源称之为“道”和“德”——它是无形迹可见的实存(并非飘渺的虚幻),是比喻宇宙万有的唯一的总规范、总力量。人们体知这种本源的方法是“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道德经》第一章)。可知,“参于天地”“允执其中”“贵建本而重立始”“恒无欲”就是我们祖先信守的真理,这种简易的方式延续了“现代人”(指“田园洞人”)那数万年和谐宁静的生活,践行着中国远古的伟大文明。

东汉桓谭在《新论正经》中说有三部失传的经书——《连山》《归藏》《易》。《连山》8万言,《归藏》4300言。据传,北魏郦道元曾见过,之后便失传了,后世称这三部经书为《连山易》《归藏易》《八卦易》。有学者推测:《连山易》是集天文物理,偏向物理知识的书;《归藏易》是宇宙间化学作用,偏向化学知识的书;《八卦易》在公元前1100年左右演变成《周易》。当代修道之人培真先生著《超凡入圣——中国道家大智慧》认为:《周易》并非《易经》,并对《易经》到《周易》的文化演变历程进行了论述,其结论是:《易经》的建本宗旨谬变为卜筮之《周易》。他在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问题上提出了独到的见解,笔者认同这种观点,并综述如下:

道家思想“以一贯之”,黄老之道、老庄之道亘古未变。正如《汉书·艺文志》曰:“《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历三古。”人类必须效法天地,效法它的“无为中和”,仅此而已。古今修道有成者以此开启大智慧,创造了人类的许多文明。如同庄子赞扬老子说:“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易八卦》的原始宗旨是“允执其中”,以此可作为鉴别真伪的标准。周代有三种不同形式的《易》,保留下来的《易经》是由被称为“经卦”的八卦相互重叠为六十四卦的“别卦”里,又经多人的不同理解,出现排列顺序的不同,而产生了变异。但是,我们还是要感谢《周易》,因为它保存有《易八卦》的原始经文

《易经·说卦》的第三节当属《易八卦》的原始经文。即“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风雷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这八种自然现象又怎样变成“八卦”的呢?《周易参同契》开篇云:“乾坤者,易之门户,众卦之父母。坎离匡郭,运毂正轴,牝牡四卦,以为槖龠”。天地又称乾坤,天为阳地为阴,《周易》的密码是阳爻()、阴爻()两种符号的交叠变化,形成八卦。即:乾卦()、坤卦()、坎卦()、离卦()、巽卦()、震卦()、艮卦()、兑卦()。宋代朱熹为了便于记忆,在《周易正义》中作有《八卦取象歌》: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盂,艮覆碗;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此歌诀确实便于记忆八卦的取象。而《周易》这个“密码”出现后,便出现了繁杂的重卦和爻辞、彖辞,这是机巧之心不断升级的产物,背离了《易经》的“君子贵建本而重立始”宗旨,远离了《易经》的本意,为算卦预测者所津津乐道。

那么《易经》的本意是什么呢?

乾卦()象征“天”,象征“道”的统一无极化。在人则是心性的象征,处于“形而上”的统御地位。

坤卦()象征“地”,象征“器”的相对之极化。在人体是形体的象征,处于“形而下”的被统御顺从地位。

《易经》的“天地定位”,就是亁天、坤地具有总体定位的作用。是说天地交感会产生万物的生长化育,形成了宇宙事物相对与统一,她是自然万物生存的基础,其根本是不偏不向的中、无极。其他六卦的变化则是阳和阴相交感的象征:由于山泽通气,风雷相搏,水火相射的交感变化,使宇宙生生不息而充满活力。(www.daowen.com)

坎卦()象征水;离卦()象征火。坎离是对立统一的对应关系,在自然界,水经火的照射蒸腾就能滋润万物,使万物充满生机。在人体“坎”为元精,又称肾水;“离”为元神,又称心火。肾水需要心火的照射蒸腾才能化为精气而滋养五脏六腑,当心火相交于肾水时,就会使元精化气而上腾,形成精气的逆用。故修道者称“取坎填离”或“坎离交媾”,是一种奇妙的生理现象。

巽卦()是风,有输布的功用;震卦()是雷,有发动的意义。在人体中“风雷相薄”象征元气的萌动与输布。

艮卦()象征山峰的高耸,主持水流下泄。在人体象征头部,称“昆仑顶”;兑卦()象征湖泽的深渊,主持水的储存。在人体象征下腹部,称“北海”“丹田”。“山泽通气”不仅是自然之山泽气脉相通,而且在人体的“昆仑顶”“丹田”气脉也是相通的。巽震艮兑四卦的相互作用,如同皮囊风箱那样运转着“坎离”合成的“药物”去滋养人体,达养身健身作用。

所谓“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指《易》的功用是什么,是告诉后人怎样逆用人的生命程序方法。我们平时只知自我心神的外用,用“心”以应“事”,心神终日纷动不已;只知精气外泄生儿育女,“顺用”自己的生命程序。岂知,还有“逆用”自己的生命程序的方法,修养生之道者就是逆用生命程序。他们不让自己的意识心神纷动,使心神收敛、退还于体内而抱一守中,以培养恬静中和的元神;他们将自身的元精,视为宝贵的生命信息之凝集物,元神可以感化元精,形成携带生命信息的能量流——精气,此精气逆行运作于体内,用于自体的调理、修复和再生,达到自身的平衡健康、祛病延年。这就是对自我生命程序的逆用,这就是张三丰《无根树道情》所说的“顺为凡,逆为仙,只在中间颠倒颠”。这正是老子《道德经·第四十六章》所言:“‘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比喻:当人们能够逆用精气时,那精气的“养料”就可以滋养人体,当“元精”像那不可控制的战马外泄时,它就成为浊精而流失“郊外”,不利于健康。

老子云:“天道无亲,恒与善人。”孔子云:“无为而成,是天之道也。”庄子云:“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言,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先哲们都在强调人道应效法天道之无为,天地间的对立而统一的规律,是对立中有统一,统一中有对立,两者永远是形影不离的一体。八卦之《易》讲的就是这个规律,人们只能了解自然规律并有效地利用自然规律,不可妄图改变自然规律。

《易经·说卦》的第一、第二节开头有“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句,是后人对《易》的序言或理解,显然不属经文,应列为“传”而不是“经”。加之《周易》是多人著作,经多人再叙、再发挥,以至于八八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并配以卦辞、彖辞、爻辞等,变成一部能解“不解之谜”的“天书”。至今,许多人仍陷入迷宫不能自拔。对此,我们可以看看先贤们的态度。《周易正义》云:“伏羲重卦,周公作爻辞。”说明《周易》的前身是《易八卦》。孔子云:“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说明孔圣人当年没有完全读懂《周易》。司马迁说:“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昔西伯拘羑里(今河南汤阴一带),演《周易》。”说明《易八卦》《周易》是不同概念的两种书。宋代《评正易心法》载有陈抟的观点:“学《易》者当于羲皇心地上驰骋,而不于周孔脚迹下盘旋”。明代《焦氏笔剩·陈抟易说》有更为明确的观点:“羲皇始画八卦,重为六十四,不立文字,使天下人嘿观其象而已。如其象则吉凶应,违其象则吉凶反。此羲皇氏不言之教也。易道不行,乃有周孔,周孔孤行,易道复晦。盖上古卦画明,易道行;后世画不明,易道不行。圣人于是不得已而有辞,学者一著其辞,便谓易止于是。而周孔遂自孤行,有更不知卦画微旨,此之谓买椟还珠。由汉以来皆然。”这段记载,将《易》的演变过程说得很清楚了。作者焦竑为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进士,他留心收集、研究明朝典章,著有《国史经籍志》,其学识与杨慎齐名,其著作具有较高的价值。他总结的伏羲行不言之教画八卦、兴易道。而周文王周公旦、孔子兴《周易》后,“易道复晦”“易道不行”。即说《周易》违背了《易》原有的建本宗旨,变成卜筮迷信的末学。这叫作“买椟还珠”,是说他们没有眼光,取舍不当。著名的道家人物陈抟,曾住湖北丹江口市武当山修炼二十余年,在五龙宫诵经台读《易》《老子》等道书,并“研画前之妙”,作《太极先天之图》或称《无极图》,用以指导养生修炼,是对《易经》的最好阐释。

总之,我们应记住先贤陈抟的话:“学《易》者当于羲皇心地上驰骋,而不于周孔脚迹下盘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