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道德经》中的君子之教:选择真理的道路

《道德经》中的君子之教:选择真理的道路

时间:2023-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谓“君子之教”,就是用比喻的方法告诫世人明白道理。他作为战国时期儒家的重要代表,对后世产生较大的影响,《中庸》第一章就说出了许多被后人称颂的真理:一、“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就是子思所说的“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面对真伪、差错,君子之教就存在选择真理的问题。这才是“君子之教”。

《道德经》中的君子之教:选择真理的道路

“教”,是把知识或技术传授给人的意思。现实社会生活中有教师、教工、教材、教练、教官、教育教养等等;也有用于宗教的教会、教堂、教主、教父等等,都是围绕“教”产生的职业或词汇。“君子之教”一词,出自《礼记·学记》:“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专著。成书年代,大约为公元前4世纪至前3世纪。相传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三传弟子等所记,也有讲礼的古书内容。有专家认为,它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儒家学说和文物制度的参考书。其中很多东西,不仅是教育史上的首创,而且经过两千多年教育实践的检验,即使放在现代教学理论的范畴中,也仍然闪烁其生命的火花。

那么,古代“教”的概念又是什么呢?见于《中庸》,《中庸》开篇即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就是说,施教的宗旨是为了统一人的心性,而世上唯一能统一所有人心性者即为上天的命令,而上天的命令就是“中”(即“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这就是《学记》里所说的“君子之教”,因为君子深知所施之“教”兴起和废弃的原因,或者说他了解所传授的知识什么时候使用,什么时候不再使用,只有这样才可以当老师。所谓“君子之教”,就是用比喻的方法告诫世人明白道理。要用中和、变易的观点看待世界,这就是“善喻”的施教方法。笔者以为,远古上古虽然没有文字,仍有民族思想文化的承传,万年以前的“现代人”口口相授,许多是躬行“混一中和”之道的人。春秋时,老子、孔子等先圣打破了“学在官府”格局,并开创了“学在四夷”的局面。春秋末私学已存在于四方各地,诸侯的养士之风,诸子的私学逐渐盛行于天下。当时,远古传下来的文化人数量不多,有文字的记载也不多。而且还面临社会变革的冲击,有些新思想新理念不断涌现。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教什么、怎么教?自然成为一个重要问题。于是乎,“君子之教”应运而生。

众所周知,《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为战国时子思作。全篇以“中庸”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和自然法律。宋代把它与《大学》《论语》《孟子》并列为《四书》。子思名孔伋,字子思,孔子之孙,战国初期思想家,鲁国人。相传,子思曾受业于孔子弟子曾子。他一度迁居卫国,又至宋国,晚年才返回鲁国。子思汲取道家思想,将了孔子“中庸”思想系统化,并成为自己学说的核心。他作为战国时期儒家的重要代表,对后世产生较大的影响,《中庸》第一章就说出了许多被后人称颂的真理:

一、“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二、“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三、“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四、“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五、“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www.daowen.com)

子思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他的道家思想方面,特别是他的中庸思想。“中庸”是指以不偏不倚、抱一守中的态度为人处世。“中”是什么?不偏不向即是中,所以“中”是一种均衡的无极混一的状态。子思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他还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而“庸”有常、用的意思。既然施教的宗旨是为了统一人的心性,而唯一能统一人的心性的就是中。就是“喜、怒、哀、乐之未发”,就是“发而皆中节”,就是节欲无为的修持。只有“致中和”才能“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实现和谐社会价值目标。所以,子思作《中庸》一书,讲述天道和人道的关系,把“中庸”的方法论提到了世界观的高度。人们还知道,老子庄子的著作“寓言十九”,几乎全是用比喻方式来传达道理。老子有“道本无言”“行不言之教”“字之名曰道,吾强之名曰大”名句。说的是“道”是一种看不见的实存,只能靠切身体验,这是任何文字语言代替不了的。庄子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兔者所以在蹄,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老庄以亲身体验深知传道施教的方法,他们传授勉强称名的“道”,是为了修道的兴盛;又知道入门有体验后,就要信守“得意而忘言”,废弃前面的说教。这就是子思所说的“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这就是“君子之教”的真理。

修道又称修真。是以调训心神为手段,用唯一的“守中”治理方法,体道得道,达到人道与天道的融通,从而彻悟真理,修成一个纯粹的人、真正的人——“真人”。《庄子》云:“无所甚亲,无所甚疏,抱德炀和,以顺天下,此为真人。”在外和常人一样有衣食住行之需,有待人接物之事,有谋生求职之法,但品行端正、忠诚坦荡;在内修持天地之道,培养真元之气,蓄集圣人之德。要求修道者节欲无为,逐渐清洗意识中的欲垢,长久处守无为心态,从而向自然之道的无为无极靠近,成为一个高尚纯洁真正的人。古籍里记载有许多圣人、真人,大都是教人真理的人。《西升经》云:“道别于是,言有真伪,伪道养形,真道养神。”《道德经》云:“盗竽非道也。”说明在传道授业方面,自古就有真伪之别。《易》曰:“正其本,万物理。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故君子贵建本而重立始。”说明自古在传道授业方面容易出差错。面对真伪、差错,君子之教就存在选择真理的问题。万一将谬误当成真理来传授,尤其在当今的信息时代,其后果不堪设想。当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有句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才是“君子之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