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道德经》范本源考:探析亮阴三年的正确解释

《道德经》范本源考:探析亮阴三年的正确解释

时间:2023-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前者说亮阴是三年不言,后者说高宗因为内心对道理有些不畅通,而“亮阴”三年,他唯恐心神不能保持清净,还是沉默寡言。因此,可以说“亮阴”是修道的另外一种说法。这才是“亮阴”三年典故的正确解释。然而,早在2500多年前,“亮阴”三年已变成了“守丧三年”,可能这就是其民间葬俗的源头。显然,这是对“亮阴”三年本意的曲解,虽然在社会生活里已成为习俗,并还在延续。

《道德经》范本源考:探析亮阴三年的正确解释

商代,中国进入有文字的、一夫一妻的信史时代。史载,殷商中叶高宗武丁在位59年(前1250—前1192),实现了“武丁中兴”的局面。高宗“亮阴(《论语》作谅阴)”的故事就发生在这时。《尚书·无逸》《尚书·说命》记载了高宗“亮阴”的故事:说他未继承君位前,经常劳役在外,接触到一些普通人的见识。当他即位后,按前代的修身方法,常常居室中静修,检讨并敞亮内心的阴暗而躬行了三年。三年中他沉默寡言。待他开口,一切和顺合理,百姓拥戴,实现了“嘉靖殷邦”的局面。《尚书·说命》三篇记述了高宗“亮阴”的具体内容。有学者认为,它不单是个史学问题,而是个深刻的文化问题,具有珍贵的学术价值。《无逸》是周公旦为成王而作的政论文章,告诉其要像高宗那样当政,亦称周书。这两篇著作不仅填补了其他古籍没有的历史事实,还保存了大量的古代格言、成语,还能纠正旧籍引文的错误。因此,它的文化价值十分重要。

首先,《尚书》中的“亮阴”指的是什么?《无逸》篇记:高宗“乃或亮阴,三年不言”。《说命》篇记:“王宅忧,亮阴三祀。既免丧,其惟弗言。”前者说亮阴是三年不言,后者说高宗因为内心对道理有些不畅通,而“亮阴”三年,他唯恐心神不能保持清净,还是沉默寡言。说明“亮阴”是不说话的静修,修什么呢?即节制欲望,敞亮自己内心阴暗的部分,守中而抱一。它源自尧舜禹三王之德的“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古训,承之商汤之“日新”盘铭方法。因此,可以说“亮阴”是修道的另外一种说法。

其次,“亮阴”修持的内容是什么?高宗武丁写了篇诰文说明其修持的内容,他说“以台正于四方”。即说修持总的目标是构筑心神的灵台,以便理正四方。接着他说:“唯恐德弗类,兹故弗言。”这里的“类”是指前文所说“类自为雌雄”的“类”,意思是说:唯恐我还未真正做到像“类”那样自身感通的德性,所以还不能说话。后面高宗与“灵台之说”有一大段对话,实际上是他自己的思虑之神和自己的元神的对话。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条:一是“学于古训,乃有获”,“予弗克俾厥后惟尧舜,其心愧耻,若挞于帝”。即从先王古训学习真道者,才有收获,如果不能使君王效法尧舜,那我就会感到羞愧和耻辱,就像挨鞭子抽打一样难受。想有所建树又不愿意效法古训,而达到长治久安的,是没有听说过的怪事。二是“允怀于兹,道积于厥躬。惟敩学半,念终始典于学,厥德修罔觉”。即使其心神保持公允无偏颇,始终按古典所教指导自己的修炼,久久如此躬行不辍,那盛德就会逐渐地归来并积累。三是“惟暨乃僚,罔不同心,以匡乃辟”。即希望心神与我同心协力,以匡正那邪僻的心性。四是“惟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即比如原木经木工的墨绳之“理”就会变直正一样,愿意接受明臣劝谏的君王就会成为圣主,大臣们自然会奉献真诚。因此,允执其中、静默心神、节欲无为、匡正邪僻、躬行不辍,就是“亮阴”修行的方法和内容。这才是“亮阴”三年典故的正确解释。(www.daowen.com)

然而,早在2500多年前,“亮阴”三年已变成了“守丧三年”,可能这就是其民间葬俗的源头。《论语·宪问》记载了孔子与子张的对话,孔子说:是前君王死后,继承者守“谅阴”三年,不过问政事,是一种礼仪。《论语·阳货》记载了宰我和孔子的对话,宰我对“守孝三年”的注释,有些想不通就去请教孔子。孔子说:“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这里说,因幼儿曾被父母怀抱三年的原因,孩子要为父母守孝三年,所以这应是普天下的礼节。显然,这是对“亮阴”三年本意的曲解,虽然在社会生活里已成为习俗,并还在延续。此事又一次印证了先圣“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的告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