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龟的嬗变:文化与历史的交融

龟的嬗变:文化与历史的交融

时间:2023-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龟在唐代以前备受推崇,文化之“龟”也在历史中嬗变。“龟卜”与“卜筮”。文献与考古资料相吻合,至于更早文化之龟的含义,相信早就被利用了。龟,是四灵中唯一存在的动物,也是所有动物中寿命最长的寿星。人们不仅把龟当作健康长寿的象征,还称龟为“神龟”“灵龟”。“四象”中的“玄武”是文化之龟的又一种体现。从而,文化之龟又衍生出许许多多文化的内容,此不赘述。

龟的嬗变:文化与历史的交融

龟,又名乌龟。广义上指龟鳖目的统称,狭义上指龟科下的物种。在动物分类学上隶属爬行纲、龟鳖目、龟科,是现存最古老的爬行动物。最早出现于2.5亿年,和恐龙系同时期的动物。乌龟一般生活在河、湖、沼泽、水库和山涧中,有时也上岸活动。大多数龟均为肉食性,以蠕虫、螺类、虾及小鱼等为食,亦食植物的茎叶。冬天,乌龟就会进入冬眠,这时乌龟会长期缩在壳中,几乎不活动,呼吸次数减少,体温降低,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的速度减慢,所消耗的营养物质减少,类似长达几个月的深度睡眠状态。冬眠期乌龟进入蛰伏状态,停止生长,每过冬天,其背甲盾片,就出现一个年轮,可知龟的年龄。龟的历史悠久,环境适应能力强,性情温和,自我保护能力强,加之生活方式“龟息法”符合修养生之道之理。龟在唐代以前备受推崇,文化之“龟”也在历史中嬗变。

“龟卜”与“卜筮”。用龟甲和筮草占卜吉凶的方法,被称为卜筮。在我国,这种习俗渊源于七八千年前的裴李岗文化。盛行于殷商,夏代出现的有灼痕的卜甲是龟卜习俗的进一步发展。文献考古资料相吻合,至于更早文化之龟的含义,相信早就被利用了。《礼记·祭义》载有昔者圣人“抱龟南面”之术,其功用与“日新”盘铭相似。但是,卜筮源自天命观危机,殷商尔后人们的天命观产生严重分歧。即“天命”无为而至公;“天命”有为而偏私;不存在“天命”的观点等三种。当人内心充满矛盾和危机时,占卜便应运而生。故《左传·桓公十一年》曰:“卜以决疑,不疑何卜?”最初的卜筮是专为确定君王继承人而设立,舜传位给禹时就使用过占卜,在《春秋》《左传》《尚书》《史记》等古籍均有记载。至春秋,卜筮已在公卿大夫中使用,至汉代已厉行占卜之术,彻底改变了“蓍龟者,圣人之所用也(见《汉书·艺文志》)”的初衷。后世占卜者推崇周公旦为鼻祖,有违史实。3000多年前,周公的祭文并非占卜之书,而是《鸱鸮》诗。但是,周公开创了用迷信占卜方法巩固政权的先河。之后,成王宣布了禁止占卜的口谕“其勿穆卜”,周公、召公也主张不再使用占卜宣扬天命观了。

“四灵”之龟。《礼记·礼运》:“麟、凤、龟、龙,谓之四灵。”注:“龟为百介之长。”龟,是四灵中唯一存在的动物,也是所有动物中寿命最长的寿星。人们不仅把龟当作健康长寿的象征,还称龟为“神龟”“灵龟”。神龟在中国曾经受到过极大的尊敬,古代帝王的皇宫、宅院和陵墓里,都有石雕或铜铸的神龟,用来象征国运的久远。不少文人的谈话书信中也愿意用上“龟”字,如“龟年”“龟龄”等。武当山明代兴建的“皇家庙观”五大道宫中,矗立着六对御碑亭,内设巨大的龟驮御碑文物。这就是“四灵”应用的见证,虽有能负重、长寿等解释,最重要的还是“只有它才有资格肩负起传达重要信息”的文化内涵。关于铭文箴言的文化,《文心雕龙·铭箴·第十一》有一段话颇耐人寻味:“昔帝轩刻舆几以弼违;大禹勒筍簴而招谏;成汤盘盂著日新之规;武王户席题必戒之训;周公慎言于金人;仲尼革容于欹器。则先圣鉴戒,其来久矣。故铭者,名也。观器必也正名,审用贵乎盛德。箴者,针也;所以攻疾防患,喻针石也。斯文之兴,盛于三代。夏商二箴,余句颇存。及周之辛甲,百官箴阙。唯虞箴一篇,体义备焉。迄至春秋,微而未绝。故魏绛讽君于后羿,楚子训民于在勤。战代已来,弃德务功,铭辞代兴,箴文萎绝”。(www.daowen.com)

玄武到真武的演变。“四象”中的“玄武”是文化之龟的又一种体现。古代星相学将北方七宿绘成龟蛇相缠图案,称玄武。玄武的本意是玄冥,最早的玄武是龟,《楚辞·远游》:“召玄武而奔属”。以后含义不断地扩大。龟生活在江河湖海(包括海龟),因而成了水神;乌龟长寿成为长生不老的象征;殷商的甲骨占卜“其卜必北向”,人们认为最初的“冥间”在北方,所以玄冥又成了北方神。另外,中国古代素将伟大的神力和阴阳交感演化万物的现象相类比,崇拜生殖的神力。蛇本身就是生殖和繁衍的象征,玄武以龟蛇合体的形状出现,更被古人看作雌雄交配、生殖繁衍的标志。后来演化为人格化“神”,唐宋以后,在民间广泛信仰基础上,逐步演变为道教大神。宋真宗改“玄武”为“真武”,宋仁宗钦修《真武启圣记》,确立了真武“天下福神”地位,钦定真武在湖北武当山修炼成仙神话。有求必应的天下福神,能满足人们的各种心理需求,得到广泛信仰和崇拜。从而,文化之龟又衍生出许许多多文化的内容,此不赘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