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道德经》范本源考:揭示类自为雌雄奥义

《道德经》范本源考:揭示类自为雌雄奥义

更新时间:2025-0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培真先生的解释才是“类自为雌雄”之真意。那么,“类自为雌雄,故风化”自然和“性话题”相联系。这里,元精感化过程又有类似于男女交媾时的性快感,所谓“类自为雌雄”就是自体阴阳相感通自然微妙变化的体验。

上古神话中的“类”出自《山海经·南山经》:“有兽焉,其状如狸而有髦,其名曰类,自为牝牡。食者不妒。”又见《庄子·天运》载:“孔子谓老聃曰,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自以为久矣,孰知其故矣;以奸者七十二君,论先王之道而明周、召之述,一君无所钩用。甚矣夫!人之难说也,道之难明耶?老子曰:幸矣!子之不遇治世之君也!夫《六经》,先王之陈迹也,岂其所以迹哉!今子之所言,犹迩也。夫迹,履之所出,而迹岂履哉,夫白之相视,眸子不运而风化;虫,雄鸣于上风,雌应于下风而风化;类自为雌雄,故风化。性不可易,命不可变,时不可止,道不可壅。苟得于道,无自而不可;失焉者,无自而可。孔子不出三月,复见曰:丘得之矣。乌鹊孺,鱼傅沫,细要者化,有弟而兄啼,久矣。夫丘不与化为人!不与化为人,安能化人!老子曰:可,丘得之矣!”

如何理解?关键有两点:1.“类”是何物?2.它为什么“自为雌雄”?关于“类”有多种理解:一、“类”似狮类、麒类,皆自牝牡,就是雌雄同体,不需要交配就可以产子,就像蚯蚓一样,自为雌雄、一身兼具两种功能,所以“类自为雌雄,故风化”,它就可以繁衍下一代(见冯学成《禅说庄子·天运》);二、是一种虚构的动物,一身两性(见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三、“各类动物,自己分化了雌雄”(见严复《人类的绝辨——老子与孔子的论理》);四、“类”是类比、仿效、类似之意,不是动物;“自为雌雄”是指修道者自体中炼精化气的感通变化的景象,类似于男女交媾的“性快感”,是一种贴切的比喻(见培真《修真与龙文化》)。这四种类型代表四种不同的观点。笔者以为,前三种说法存在漏洞,不足以解释该神话。其理由是,冯氏说的狮类、麒类、蚯蚓不能称之为“类”,陈氏所说的“虚构的动物”,严氏的“各类动物,自己分化了雌雄”是主观臆断,缺乏因果关系。培真先生的解释才是“类自为雌雄”之真意。

我们对上古神话的认识和理解,应该在当时的文化背景下考虑。春秋时期出现的这则神话,就应该考虑春秋时的文化背景。当时的情况,按以上引文孔子所说“以奸者七十二君,论先王之道而明周、召之述,一君无所鉤用。甚矣夫!人之难说也,道之难明耶?”说的是,孔子用“先王之道、周、召之述”去说服“七十二君”,在那个相互征战,争夺霸权的时代,没有一个诸侯听得进,更不用说愿意实施了。孔子感叹说:“甚矣夫!人之难说也,道之难明耶?”现在大多数人抛弃了祖训,人心变坏了,没有办法了!我说的“先王之道”没人听了,先圣的大道难明啊?大道是不是没法儿去推行啊?很明显,孔子宣传的是上古“先王之道”和“周召共和”之理。是尧舜禹相传“允执其中”的十六字心诀,是周公旦的“敬德保民”的思想。而周朝是文王奠基、武王定鼎、周公主政的格局。孔子最为推崇的人物是周公旦(孔子为宗之后,历代文庙也以周公为主祀,孔子等先贤为陪祀,唐玄宗时改为主祀孔子),自然孔子也要“明周、召之述”了。

再者,有关“风化”的原始词义。俗语中的“风化”:一般指隐晦的社会公德或旧习俗,往往涉及性接触话题。如:某某的做法有伤风化。那么,“类自为雌雄,故风化”自然和“性话题”相联系。因此,“类”与先王所躬行的“道”有直接关联,来自对修道体验方面的感受和理解,才有可能诠释谜底。(www.daowen.com)

修道者超出常人之处,就是对自我生命程序的逆用。通过无为无欲的修持,通过“日新”的洗涤,将自己的心神返还于体内“抱一守中”而不乱。就会自然形成恬静中和的元神,身体就会自动得到调理和滋养,元精就会感化为精气逆运于体内,达到颐养天年之功效。这里,元精感化过程又有类似于男女交媾时的性快感,所谓“类自为雌雄”就是自体阴阳相感通自然微妙变化的体验。该神话既然是类似阴阳交媾,为什么又说“有兽焉,其状如狸而有髦,其名曰类”呢?古人这里表达“类”的另一层意思:它是物化的实存,并非纯精神方面的幻想。正如《易·说卦》云:“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无根树道情》曰:“无根树,花正偏;离了阴阳道不全。金隔木,汞隔铅;阳寡阴孤各一边。世上阴阳男配女,生子生孙代代传。顺为凡,逆为仙,只在中间颠倒颠。”

在古代养生著作里,有许多此类的论述,也未免有泥沙俱下、鱼目混珠者,读者需慎辨。相关“丹经”的论述中,是“屠龙”?是“豢龙”?是“见龙在田”?是“亢龙有悔”?是“金丹”?是“日新”?只有道行高深者能辨之。应记古人的告诫:“建其本而万物理。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是故,君子贵建本而重立始。”(《易经》语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