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为国学“四书”之一,其中有一段记载:“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这就是中国哲学“日新”概念的出处。《大学》里这段文字,把有关“日新”的记载引用在一起,并说“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如此看来汤之盘铭的“日新”具有重要意义。
“日新”是什么?指人的心灵各种欲望还会不断地滋生、膨胀,会沾染污浊,影响到身心的健康,波及社会风气的不健康。要想保持德性纯洁,必须经常清洗欲垢和污垢,才能使德性常新,不致被污垢所蒙蔽。同时,欲垢、污垢又是顽疾,有一个不断清洗治理过程。这个不断清洗心灵污垢的做法称为“日新”。公元前16世纪,商朝的创建者将自律铭文刻在洗脸盆上,是为了保持自己“日新”的德性。商汤想保持自己的德性每日都有纯洁的新貌,他要求自己像洗脸那样每天清洗心灵污垢,洗了再洗,方可达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日新面貌。公元前11世纪,商纣王“失德”而灭,周武王“敬德”而立,其子成王作“洪大诰治”治理天下。周成王把殷商旧地分封给康叔,并命他作《康诰》下达治理命令;作《酒诰》为禁酒令;作《梓材》诰词表明对殷民的四项宽大政策及其理由,是“明德慎罚”的体现。这些文告纠正了嗜酒等不良风气,明确提出天下要“勤用明德”。加之周成王“率时农夫,播阙百谷”,后宫带头养蚕织衣。“刑错四十余年不用”,出现了社会安定、百姓和睦的“成康之治”。《康诰》中的“作新民”是“日新”概念的翻版,就是要求人们,把殷朝末“失德”所造成的那种心灵欲垢清洗干净,达到“日新”的好德性而“作新民”。《诗》为儒家经典,名《诗经》,是公元前1100至前600年左右的诗歌总集。据说是孔子在春秋时期编定,反映春秋以前的社会思想文化。所记“周虽旧邦,其命惟新”。说明在商汤盘铭600年后,西周王朝仍然推行“日新”的主流思想。(www.daowen.com)
《管子·内业》曰:“敬慎无忒,日新其德。”《易·系辞》曰:“日新之谓盛德。”《道德经》曰:“浴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戴营魄抱一,能毋离乎?”“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都是告诫人们:只有天天“洗心”,天天“浴神”,天天清洗纷杂的欲垢,才会“明德”,进而“盛德”才会呈现出来,使身心健康社会和谐。其实,古训“日新之谓盛德”就是检讨、收敛杂念和欲望,其德性自然呈现的过程。假如能信守“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座右铭,去行修德性。一个单位、一个社区乃至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去践行,相信“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二十四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会得到充分体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文明将再次领先世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