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道德经》范本源考及黄帝四面神话的背景分析

《道德经》范本源考及黄帝四面神话的背景分析

时间:2023-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把“黄帝四面”神话放在这个大背景下来考虑,作为“修德”方法的理解更为贴切。古文献最早关于黄帝的记载,正好是“黄帝四面”。1959年湖南宁乡出土的“人面方鼎”,是唯一的象征黄帝四面的商代青铜器。“黄帝四面”“狮身人面像”“四面佛”等等,都具有此类意义。以《十大经》为例,对修身而言,具有两方面的理解:一是“方四面傅一心,四达自中”;二是“践位履参”。

《道德经》范本源考及黄帝四面神话的背景分析

先秦杂家《尸子》记:“子贡曰:‘古者黄帝四面,信乎?’孔子曰:‘黄帝取合己者四人,指治四方,不计而耦,不约而成,此谓之四面’。”这就是孔子、子贡在探讨上古神话“黄帝四面”的记载,按此理解黄帝并非生有四张面孔,而是所取“合己者”四人,不需商议就能得心应手的取得成功。马王堆《十大经·立命》云:“昔者黄宗质始好信,自作为像,方四面傅一心,四达自中。前参后参,左参右参,践位履参,是以能为天下宗。”《史记·五帝本纪》记:“轩辕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扶万民,度四方。……有土之德,故名黄帝。”这里的“方四面,傅一心,四达自中”,“治五气,艺五种,扶万民,度四方”。似乎在讲述“修德”的道理,而且要求后人“践位履参”“能为天下宗”。史称,黄帝生活在4000多年前,处于“明德、用德、敬德、以德配天”时代。把“黄帝四面”神话放在这个大背景下来考虑,作为“修德”方法的理解更为贴切。

众所周知,黄帝被奉为华夏始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祖根。他肯定不是长有四张脸的“怪物”,也不是孔子解释的四个人,更不是所谓的“外星人”。正如钱穆先生所言:“传说中的黄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伟人,是奠定中国文明的第一座基石。”古文献最早关于黄帝的记载,正好是“黄帝四面”。看似荒诞离奇令人费解,被学界列为神话传说。囿于成见的确难以解释,若从上古承传的思想文化看,从先贤告诫、提醒后人什么的角度看,似乎另有注释。1959年湖南宁乡出土的“人面方鼎”,是唯一的象征黄帝四面的商代青铜器。无独有偶,埃及金字塔的守护神是“狮身人面像”,柬埔寨吴哥王城有“四面佛”造像,泰国曼谷有“四面佛”。他们分别建于公元前27世纪、公元9世纪和1956年。虽然建造的时间跨度很大,但其思想文化渊源很悠久,特别在轴心时代对原始文化的突破和超越,发生了古老文化“终极关怀的觉醒”,更具重大的历史文化意义。

黄帝大约生活在父系社会初,那时母系社会处于繁荣时期,人们开始了定居的生活。生产力水平有明显进步,出现了农业产生、家畜饲养、原始手工业副业,并产生了最早的文字符号。父系氏族时代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有较大提高,铜器的制造发展了农业生产,家畜饲养规模扩大,制陶技术进步,丝织品发明,手工业水平普遍提高和社会分工形成,私有制萌芽、产生,贫富分化加剧,阶级对立出现,社会解体,国家开始产生。标志着人类的思想文化观念逐步发生着根本的改变,打破了“现代人”数万年的生活格局和思想文化观念。就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华胥氏之国”将被遗忘、否定,“公”与“私”激烈碰撞的过程中,出现了上古神话,它是在告诫提醒后人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轴心时代的先贤们通过文献记录下当时的思想文化传给我们。“黄帝四面”“狮身人面像”“四面佛”等等,都具有此类意义。(www.daowen.com)

那么,“黄帝四面”应该如何理解呢?以《十大经》为例,对修身而言,具有两方面的理解:一是“方四面傅一心,四达自中”;二是“践位履参”。前者告诉人们的方法是“四面傅一心,四达自中”的“抱一守中”道理,后者是说人们要切身实修,才“能为天下宗”。我们可以理解为:“四面”是比喻处于中和心神所演化的形象,藉四方信息传达于一心,得到中和平衡。换言之,“一心”发出的中和信息传达给四方,使四方信息又归于中和,达到整体的和谐统一。这显然是传达着道家“抱一守中”思想。在先秦典籍中也有许多类似的记载,《论语·尧曰篇》:“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老子》第五章:“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至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