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士”由来已久,随着时代的变迁,“士”的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因为上古时代(一般指夏以前)没有当时直接的文字记载,那个时候发生的事件或人物一般无法直接考证,这些事件和人物也往往带有神话色彩。有学者认为,最早的“士”是上古掌刑狱之官。“士”,古为四民之一。《汉书·食货志上》记:“士、农、工、商,四民有业,学以居位曰士。”何休注《谷梁传·成公元年》记:“士民,学习道艺者。”商、西周的“士”为最低级的贵族阶层,是介于卿大夫和庶民之间的一个阶层。诸侯设上、中、下士,其地位次于大夫。他们可以读书,有文化特权,有田地、有姓氏(庶民无姓),可以穿丝帛,人数众多,没有官职。《颜氏家训·名实》说:“上士忘名,中士立名,下士窃名。忘名者,体道合德,享鬼神之福佑,非所以求名也;立名者,修身慎行,惧荣观之不显,非所以让名也;窃名者,厚貌深奸,干浮华之虚构,非所以得名也。”诸侯所分上中下士是享受特权的等级,颜之推所言上、中、下士是个人修身立德的层次。西周前,庶人、贵族之间等级森严、流动较少,“士之子恒为士”。春秋战国时,庶民因军功而升为贵族,有名有姓,没落贵族可降为庶民。因此,“士”阶层就发生了根本变化,泛指读书人、知识阶层。由西周走向春秋的社会大变革中,原有的一些贵族阶层逐渐没落,士阶层在不断壮大。没落贵族具有“六艺”等文化知识,便成了求职谋生的一种技能,能在文事方面为统治者和贵族提供所需的服务,可充当官吏等。而“士君子”就是指有学问而品德高尚的人。战国时的“士”,有著书立说的学士,有为知己者死的勇士,有懂阴阳历算的方士,有为人出谋划策的策士等。战国文献中,以“士”为中心组成的称谓和专用名词,据粗略统计有百余种。如“谋士”“勇士”“巧士”“使士”“谈说之士”“处士”“勇士”“技艺之士”“商贾之士”。“知士”“辩士”“察士”“招世之士”“中民之士”“筋力之士”“勇敢之士”“兵革之士”“枯槁之士”“法律之士”“礼教之士”“仁义之士”等。这不仅说明士阶层的复杂,也说明他们的行迹遍及社会各个角落。(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