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稷下学宫:中国百家争鸣的重要场所

稷下学宫:中国百家争鸣的重要场所

时间:2023-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齐国的稷下学宫就是当时的著名国家养士机构。公元前319年,齐宣王即位,为了实现统一中国的宏图大业,对稷下学宫的发展,采取了更加开明的政策。稷下先生来自于不同的诸侯国,带着他们不同的政治主张和时事见解来到了稷下学宫,史称“诸子百家”。在“多元”并存的思想格局中,稷下各家相互之间展开了激烈的学术争论,稷下学宫出现了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百家争鸣的生动局面。

稷下学宫:中国百家争鸣的重要场所

春秋战国时期,整个社会处于大变革之中。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使大规模垦荒成为现实,促进了私田的发展。“周初千八百国,至春秋之初,仅存百二十四国”由封建制渐变为郡县制。从“士”阶层中出现了一批不从政的脑力劳动者,他们聚徒讲学,宣传并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于是“学在四夷”打破了“学在官府”格局。霸主纷争,各诸侯国大兴养“士”之风,据载“战国四公子”均养士数千。齐国的稷下学宫就是当时的著名国家养士机构。

稷下学宫始建于田齐桓公(前375—前357)时期,因学宫建在齐国都城临淄的稷门而得名。齐威王(前356年即位)继承父业,扩建稷下学宫,招聘天下贤人,荟萃于稷下,为其出谋划策。这时,稷下学宫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阶段。公元前319年,齐宣王即位,为了实现统一中国的宏图大业,对稷下学宫的发展,采取了更加开明的政策。首先,采取“趋士”“贵士”“好士”的态度和一系列礼贤下士的措施,对富有政治思想和实践经验的稷下先生们赐之以“上大夫”之号,让他们参与国事,给他们很高的政治地位和礼遇,可以不拘形式匡正国君及官吏的过失;其次,为他们“开第康庄之衡”,修起幽雅宽敞的“高门大屋”,领取很高的俸禄,提供优厚的物质生活待遇;第三,勉励他们著书立说,讲习议论,上说下教,展开学术争鸣。与此同时,还注重充分发挥他们的智囊作用,经常向他们征询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种重大问题的意见和看法,让他们办理外交,甚至参与制定典章制度。这样一来,稷下学者们参政议政的意识空前强烈,学术研究的自主性、创造性和积极性异常高涨。稷下先生来自于不同的诸侯国,带着他们不同的政治主张和时事见解来到了稷下学宫,史称“诸子百家”。像邹衍、田骈、捷子、慎到、环渊等有名的学者有数千人之多。儒、道、名、法、墨、阴阳、小说、纵横、兵家、农家等各家学派林立,学者们聚集一堂,互相辩难,相互吸收,共同发展,稷下学宫达到鼎盛。直至齐湣王(前301年即位)前期,这种状况并未减弱,稷下学士达数万人,稷下学宫仍有继续发展之势。在“多元”并存的思想格局中,稷下各家相互之间展开了激烈的学术争论,稷下学宫出现了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百家争鸣的生动局面。人们可以提出各种观点,各种思潮都可以在这里发展或争鸣,于是产生了“大九州”学说、“民为贵,君为轻”思想,等等。无论哪门哪派,都可以在稷下授徒讲课,参与争鸣;学生之间、先生之间、学生与先生之间或本派内部随时都可以进行自由辩论;辩论的目的是以理服人,因而在当时辩论和演讲成了一门学问、一门艺术,涌现出了一大批有名的雄辩家。正是在这种百家争鸣、学术自由的环境和氛围里,各家各派逐渐去谬存真,取长补短,立足本派,旁采众家之长,在更高的层次上趋于统一,既活跃了思想、繁荣了学术,又开阔了人们的视野,锻炼、提高了人们的思维能力和认识水平。(www.daowen.com)

稷下学宫基本与田齐政权相始终,随着秦灭齐统一中国而消亡稷下学宫,历时一百五十年左右,其创办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影响之深远,不仅为前所未有,也是整个古代教育史上所罕见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