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盟誓的约束力来源于社会对盟誓的需要,在没有文字的时代,来源于诸部落对誓言绝对重视的观念。盟誓的对象分个人、群体、个人与群体三类。《左传》对春秋时期的312年记载,共记录了国内盟誓53次。这是为了国中君位之争所举行的盟誓,这种盟誓未必出于参盟者的本意,不过是为了安定国中政治秩序稳定而结成的政治盟友罢了。此盟誓就具有成文法的功能,由此可见一斑。从“盟誓”情况看,老子正处于社会秩序动荡、传统观念危机的时代。
会盟誓诅制度,萌芽于原始社会末期,形成发展于夏商西周时期,春秋战国进入繁盛期,至今某种形式仍有保留。盟誓的约束力来源于社会对盟誓的需要,在没有文字的时代,来源于诸部落对誓言绝对重视的观念。尊重自己说过的话,遵守共同商定的决议,立誓行动,违誓认罚已成为当时人们基本的道德观念。违誓者耻、违誓者死的观念极为普及深入。盟誓的对象分个人、群体、个人与群体三类。盟誓方法不同,有椎牛歃血、指水盟松、侯马盟书、会盟誓师等。
《左传》对春秋时期的312年记载,共记录了国内盟誓53次。周朝东迁时,周平王与卿士举行盟约,记事曰:“昔平王东迁,吾七姓从王,牲用备具,王赖之而赐骍旄之盟曰:‘世世无失职’”。此乃伯舆家臣对有人看不起其主君而发出的反驳,说明周的封建秩序已陷入危机。庄公十年,郑厉公与大夫傅瑕之盟,《左传》记事曰:“郑厉公自栎侵郑,及大陵,获傅瑕。傅瑕曰:‘苟舍我,吾请纳君。’与之盟而誓之。”这是为了国中君位之争所举行的盟誓,这种盟誓未必出于参盟者的本意,不过是为了安定国中政治秩序稳定而结成的政治盟友罢了。庄公末年,晋献公与群公子间举行的盟誓,是献公和宠姬为了让国中卿大夫唯我是从,强迫与卿大夫举行的盟誓。此盟誓使国君完全的掌控国家政权,但自此以后,有人评说:“自是晋无公族”。此盟誓就具有成文法的功能,由此可见一斑。从“盟誓”情况看,老子正处于社会秩序动荡、传统观念危机的时代。之前的数万年氏族公社制度及其伦理、观念将被打破,上古的“道”“德”观念陷入危机。这或许与老子著五千言相关联。(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有关《道德经》范本源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