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新时代劳动教育理论与实践

新时代劳动教育理论与实践

时间:2023-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时代的劳动教育需要进行教育内容的升级拓展,要明确新时代的劳动教育与以前劳动教育的差异。

新时代劳动教育理论与实践

新时代的劳动教育需要进行教育内容的升级拓展,要明确新时代的劳动教育与以前劳动教育的差异。

国务院于2015年5月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中指出,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发展,把智能制造作为两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着力发展智能装备和智能产品,推进生产过程智能化,培育新型生产方式,全面提升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

1.研究制定智能制造发展战略

编制智能制造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重大布局。加快制定智能制造技术标准,建立完善智能制造和两化融合管理标准体系。强化应用牵引,建立智能制造产业联盟,协同推动智能装备和产品研发、系统集成创新与产业化。促进工业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在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销售服务等全流程和全产业链的综合集成应用。加强智能制造工业控制系统网络安全保障能力建设,健全综合保障体系。

2.加快发展智能制造装备和产品

组织研发具有深度感知、智慧决策、自动执行功能的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装备等智能制造装备以及智能化生产线,突破新型传感器、智能测量仪表、工业控制系统、伺服电机及驱动器和减速器等智能核心装置,推进工程化和产业化。加快机械航空船舶汽车、轻工、纺织、食品、电子等行业生产设备的智能化改造,提高精准制造、敏捷制造能力。统筹布局和推动智能交通工具、智能工程机械、服务机器人、智能家电、智能照明电器、可穿戴设备等产品研发和产业化。

3.推进制造过程智能化

在重点领域试点建设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加快人机智能交互、工业机器人、智能物流管理、增材制造等技术和装备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促进制造工艺的仿真优化、数字化控制、状态信息实时监测和自适应控制。加快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供应链管理系统的推广应用,促进集团管控、设计与制造、产供销一体、业务和财务衔接等关键环节集成,实现智能管控。加快民用爆炸物品、危险化学品、食品、印染、稀土农药等重点行业智能检测监管体系建设,提高智能化水平。

4.深化互联网在制造领域的应用

制定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路线图,明确发展方向、目标和路径。发展基于互联网的个性化定制、众包设计、云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推动形成基于消费需求动态感知的研发、制造和产业组织方式。建立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开放型产业生态体系。加快开展物联网技术研发和应用示范,培育智能监测、远程诊断管理、全产业链追溯等工业互联网新应用。实施工业云及工业大数据创新应用试点,建设一批高质量的工业云服务和工业大数据平台,推动软件与服务、设计与制造资源、关键技术与标准的开放共享。

5.加强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与布局,建设低时延、高可靠、广覆盖的工业互联网。加快制造业集聚区光纤网、移动通信网和无线局域网的部署和建设,实现信息网络宽带升级,提高企业宽带接入能力。针对信息物理系统网络研发及应用需求,组织开发智能控制系统、工业应用软件、故障诊断软件和相关工具、传感和通信系统协议,实现人、设备与产品的实时联通、精确识别、有效交互与智能控制。

拓展阅读

共享制造赋能推进新业态

工信部日前印发了《关于加快培育共享制造新模式新业态 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就共享制造提出了两个阶段性目标。

一是到2022年,形成20家创新能力强、行业影响大的共享制造示范平台;推动支持50项发展前景好、带动作用强的共享制造示范项目;逐步健全信用、标准等配套体系,支持共性技术研发,不断夯实数字化发展基础,初步形成共享制造协同发展生态。二是到2025年,共享制造发展迈上新台阶,示范引领作用全面显现,共享制造模式广泛应用,生态体系趋于完善,资源数字化水平显著提升,成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

共享经济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兴经济形态,正在全球范围内快速发展。共享制造则是共享经济在生产制造领域的应用创新,是围绕生产制造各环节,运用共享理念将分散、闲置生产资源集聚起来,弹性匹配、动态共享给需求方的新模式新业态。

据了解,当前,我国在机械加工、电子制造、纺织服装、科研仪器、工业设计、检验检测、物流仓储等领域已涌现出一批典型共享制造平台,形成了产能对接、协同生产、共享工厂等多种新模式新业态,显示出很大的发展活力和潜力。

但共享制造总体仍处于起步阶段,面临共享意愿不足、发展生态不完善、数字化基础较薄弱等问题,需进一步加强政策引导,优化发展环境

发展共享制造,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闲置产能,扩大有效供给;有利于提高产业组织柔性和灵活性,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促进产品制造向服务延伸,提升产业链水平,加快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有利于降低中小企业生产与交易成本,促进中小企业专业化、标准化和品质化发展,提升企业竞争力,对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培育壮大新动能、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工信部产业政策司相关负责人强调,共享制造要以制造能力共享为重点,以创新能力、服务能力共享为支撑。其中,制造能力共享主要包括生产设备、专用工具、生产线等制造资源的共享;创新能力共享主要包括产品设计与开发能力等智力资源共享,以及科研仪器设备与实验能力共享等;服务能力共享主要是围绕物流仓储、产品检测、设备维护、验货验厂、供应链管理、数据存储与分析等企业普遍存在的共性服务需求的共享。

为了推进共享制造,上述负责人表示,一要培育共享制造平台,积极推进平台建设、鼓励平台创新应用、推动平台演进升级。二是依托产业集群发展共享制造,探索建设共享工厂、支持发展公共技术中心、积极推动服务能力共享。三是完善共享制造发展生态,创新资源共享机制、推动信用体系建设、优化完善标准体系。四是夯实共享制造发展的数字化基础,提升企业数字化水平、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网络安全保障。

(资料来源:黄鑫.共享制造赋能推进新业态.经济日报,2019年11月.整理改写)

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必须坚持在继承中创新发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劳动思想的现代转化,在劳动教育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敬业奉献精神。当前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同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迫切需要提高广大劳动者素质。作为产业新形态下的劳动者,我们就更需要用更新的方法来适应当今时代的要求,与时俱进推进劳动教育。积极与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相衔接,不断创新劳动教育形式,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搭建网络空间、虚拟环境教育情景,尽可能运用多元学科知识,开展创造性劳动。与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相呼应,挖掘劳动教育新内涵。(www.daowen.com)

案例阅读

盆栽韭菜一年净赚百万元

柴会龙,1989年生,山东省章丘市柴家村人,2012年大学毕业后回到村里种韭菜,截至2013年底,营业额1 000多万元,净利润达100多万元。他一手倡导的“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农户”模式改变了几十年来传统的种植模式,他的盆栽韭菜也因此成为传统农业现代农业转变的一个典型。

抓住食品安全的刚需

北方人对韭菜有着很大的需求,尤其冬天做饺子,韭菜更是必不可少的配料。但因为安全问题,韭菜又很难卖得上价钱,在农贸市场里,4元钱一斤算是顶天了。考虑到自己的家乡有种植韭菜的历史,又有1500亩特色无公害品牌基地,而自己是土生土长的农村人,对农村非常熟悉,柴会龙感到商机来了。他决定以家庭农场为主,以农民合作社为辅,自己先做示范,如果成功,再宣传给农民。他先租下了4个叔叔共40亩的土地进行大批量的韭菜生产,专门供给超市,每斤卖到30—40元,另外10亩专门做韭菜盆景,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定制的需求。

农产品营销要接地气

村子里的韭菜过去远销到北京、天津等地,可是消费者并不知道这个产品是谁生产的,质量如何,柴会龙的想法就是要打开销路,形成品牌。

柴会龙在大学的时候搞过校园媒体,看好济南等城市的本地生活频道(因为受众群主要是家庭主妇)。通过广告,向消费者们传达品质、产品,还有模式。另外,柴会龙还重视广告投放的时间和效果。比如,在交通广播台投放广告,买的是下午五时到五时二十分的广告位,因为这时候济南的大部分车都堵在路上,通过讲述自己的创业故事,让他们对柴家村的韭菜感兴趣。

公司还和拥有高端人群的机构合作,通过高端农产品网站卖公司的无公害韭菜。还和车友俱乐部合作,通过提供活动场所,吸引很多车友到韭菜基地实地查看,顺便带上几盆回去。

让市民在家里割韭菜

传统的韭菜从泥土中取出后放久了就不新鲜,城镇消费者想吃自己种的韭菜,又没有地方种。面对这个市场,柴会龙开发了盆栽韭菜。原材料还是柴家村的无公害韭菜,只不过使用有机肥料,在大棚里培育,用统一规格的泥盆来装。盆栽韭菜放在市民的阳台上养,既可以用来观赏,又可以吃,每盆可以割3—5茬,市场反响很好。每盆韭菜卖79元,市民吃完了可以预定和团购,柴会龙提供送货上门服务

通过合作社确保供应链

有了销路和口碑,就要保证供应链。为了让大家相信种盆栽韭菜可以致富,柴会龙先示范,后又成立并鼓励村民加入合作社,通过统一管理、统一种植、统一销售,让大家分享收益。

(资料来源:编者根据央视《致富经》栏目整理改写)

随着现代社会的积极进步和迅猛发展,传统产业已经衍生出许多不同以往的新业态,为行业发展注入了更多的活力。互联网的进步给我们大家带来的便利是方方面面的,同样对于劳动产业者来说,无疑也是一个新的契机。加快多领域互联网融合发展,组织实施“互联网+”工程,加快推进基于互联网的商业模式、服务模式、管理模式及供应链、物流链等各类创新,培育“互联网+”生态体系,形成网络化协同分工新格局,产业的新形态也对劳动者提出了更高要求,个性化、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才是激烈竞争中的独门秘籍。

拓展阅读

让新就业形态更好地生长

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物联网工程技术人员、数字化管理师、电子竞技员、无人机驾驶员……近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统计局正式向社会发布13个新职业信息,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这是自2015年版《国家职业分类大典》颁布以来发布的首批新职业。

在互联网时代,数字经济的兴起催生了大量的新业态产业、新形态劳动,同时也为大量劳动者创造了新的就业形态。这种新的就业形态是经济业态发展、市场竞争与技术进步交互作用的必然结果,也在改变着传统的就业方式。比如,从固定岗位到灵活工作,从定时定点工作到随时随地工作,从单一工作到身兼数职,从劳动关系与雇佣关系到工作关系与合作关系,等等。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要求加强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支持,便是对我国就业市场发展趋势的科学回应,也是对新就业形态对我国就业贡献的充分肯定。

新就业形态不仅提供了大量的工作机会,还呈现出巨大的分布式效应。面对新生代农民工回流农村的人数减少,城市就业压力增加,新就业形态不仅接纳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而且兼职比例很高,从而能够借助这种分布式、弹性大的工作形态有效地减缓经济外生冲击对就业的影响。新就业形态有助于培养从业者自我负责精神与工匠精神。劳动者从雇佣关系下主要为雇主工作,转变为在新就业形态中直接为客户工作,直接接受客户的服务评价,有助于从业者更好地体会客户的需求以及不断提升满足客户需求的能力,塑造专业精神。

市场竞争永恒不变,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人民总在追求美好生活,产业新业态、经济新形态与劳动新形态、就业新形态也不断推陈出新,社会认知需要不断适应。这个不断适应的过程也是不断调整优化的过程,更有助于推动一个工作劳动更自由、更有意义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形成。

(资料来源:杨伟国.人民日报新论:让新就业形态更好地生长.人民网-人民日报,2019年4月.整理改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